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表里的生物
【简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3遍,组词写一写课后“玻璃、蟋蟀”等6个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课题思考,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和家长分角色绘声绘色朗读“我”和爸爸的对话。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写课后生字。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联系课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读准“钵、蝎”等4个生字,会写“恶、怖”等6个生字。2.联系课题,借助练习,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分析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课题,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旧机械表学生用具:练习单
教学过程
导入
1.听音乐《森林狂想曲》辨析声音。2.揭示课题,预测课文会讲一件什么事情。
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清楚流利。1.检查预习,指导读准字音,读对长句,读出语气。2.学生展示朗读,老师纠正指导。3.学生自由朗读。探究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课文重点事件理清脉络。2.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探究三:研读对话,感受心理。1.小组合作,研读对话,角色朗读。2.交流:作者和父亲当时在想什么?结合课题阐释。3.指导朗读,评价朗读,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练习
1.课文填空,复习书写2.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做好批注。
小结
回顾教学内容,理顺朗读方法。
作业
1.基础作业:写完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词语。2.拓展作业:小练笔:写一次有趣的童年经历。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至少3遍,组词写一写课后“玻璃、蟋蟀”等8个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课题思考,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和家长分角色绘声绘色朗读“我”和爸爸的对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读准“钵、蝎”等4个生字,会写“脆、栏”等6个生字。
2.联系课题,借助练习,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分析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思想。
【教学难点】
联系课题,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旧机械表
学生用具:练习单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
1.听音激趣:
(1)听一听,这里有什么声音:教师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有蟋蟀叫声(相机正音)、青蛙鸣叫等
(2)(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机械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2.揭示课题:
(1)我们都知道表里没有生物,但一位作家的小时候可不这么想,让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预测课文会讲一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森林狂想曲》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用预测性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期待。
二、新授(24分)
探究一:初读课文,清楚流利。
1.检查预习:
相信同学们已经在预习时读过课文了,怎么把这篇文章读清楚,读出童趣呢?学生发表见解,老师指导朗读时,相机指导下划线生字的书写。
(1)读准字音:读准拼音、轻声和儿化音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zhē)你。
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ɡ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
(2)长句:读出断句。
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3)问句:读出疑问和好奇的感觉。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2.展示朗读:
师:现在请3-4名同学为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字词问题或者句子的朗读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拥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为课文定下基调后,询问他们如何读,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朗读时,也渗透了生字的教学,为他们了解文章大意,感知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探究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脉络:
请同学根据自由朗读,根据课文重点事件理清脉络:
“我”最初的观点
“我”的第一次经历
“我”得出的结论
2.整体感知:
(1)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汇报: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设计意图:
默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
探究三:研读对话,感受心理。
1.文章讲了一件我和爸爸之间发生的故事,对话描写很精彩,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2.小组合作,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好奇)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严厉)
?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恐吓)
3.交流:作者和父亲当时在想什么?结合课题阐释。
4.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5.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体会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一课时,从读清长句和问句起步,到默读感知整体,再到细读对话,层层深入——读得扎实,读出质量,为第二课时:有依据地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做好铺垫。
三、练习:(8分)
1.课文填空,复习书写:
美丽的怀表被一层(玻璃)蒙着,父亲让我只许看不许动,并告诉我摆来摆去的东西是蝎子的尾巴。我不明白,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2.分享心理,感知形象:
请同学们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做好批注。
例子: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批注: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设计意图:
结合语境填空,是增强语用的好手段,复现词语的同时,巩固生字的教学,温习了课文脉络,一举多得。
四、小结(2分)
这节课,我们通过“断句读”,读对了长句;通过“抓重点读”默读整理脉络,读懂了课文大意;通过“分角色读”,读出了我和父亲的想法。朗读的方法很多,用好朗读,我们的理解能力会有很大进步。下节课,我们将通过“有依据读”继续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作业(1分)
1.基础作业:写完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和词语。
2.拓展作业:小练笔:写一次有趣的童年经历。
设计意图:
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玻璃
蟋蟀
丑恶
恐怖观点——经历——结论
教学反思:
断句读
抓重点读
分角色读
有依据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