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 教案 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 教案 第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14:0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表里的生物
【简案】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课文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和家人说一说。
教学内容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联系生活理解文章结尾。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通过细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3.联系生活经历,理解文章结尾。
教学重点
体会主人公的特点,并从文中找出例子印证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节发现人物特质,并从不同角度解读。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白纸(用于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学生结合圈划批注的解读视频,寻找作者隐藏在叙事中的形象。
新授
探究一:合作学习,理据结合。1.合作交流:“我”是个怎么样的孩子?2.代表上台展示: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3.学生板书关键词。探究二:细读文本,拓展迁移。1.细读文本,批注发现更多品质。2.归纳整理品质。3.运用理据结合法表明观点:这是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探究三:联系生活,理解结尾。1.学生读结尾,自主质疑,交流解答。2.联系生活理解。
练习
1.思维导图:“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小练笔:结合结尾,写一写童年类似的经历。(可以结合课文仿写)
小结
回顾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并鼓励在本单元学习中继续运用。
作业
1.基础作业:听写本课词语。2.拓展作业:对比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感受两位作者的相同和不同。(通过设计表格、泡泡图或导图完成)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课文结尾写道:“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和家人说一说。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细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
3.联系生活经历,理解文章结尾。
【教学重点】
体会主人公的特点,并从文中找出例子印证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节发现人物特质,并从不同角度解读。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白纸(用于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
1.出示学生小视频:
师: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对话,还寻找批注了“我”的心理活动,有两位、位同学还做了小视频,请大家看一看(播放学生结合圈划批注的解读视频)
?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
解读1: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
解读2: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和我们倾心交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我”童年的天真无邪。
2.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语句,把作者的形象隐藏在叙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学生的视频引入,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展现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选择优秀的范本,从扶到放,让学生能够轻松上手,举一反三。同时,呈现的内容既是对上节课练习的承接,也是对课后习题的巩固,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新授(25分)
探究一:合作学习,理据结合。
1.合作交流:
文中的“我”是个一怎么样的孩子呢?请学着视频里同学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吧。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记录和汇报。
2.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发言不重复。
(1)课件无需出示:直接投影。
?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
“为什么呢?”我又问。
(2)学生自主板书关键词:“我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好奇心……的孩子。
设计意图:
用视频的方法切入,水到渠成。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仅仅了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探究二:细读文本,拓展迁移。
1.细读文本:
(1)师:你们能通过作者的语言、心理,做到有理有据地思考,真不错!“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不是“我”只有这些品质呢?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
学生细读文本,批注发现。
(2)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挖掘细节,在交流对话中深度研读。
学生继续汇报板书:幼稚、专注、热爱大自然、求知欲强、善于联想、会推理、执着、比较“叛逆”、喜欢交流……
(3)归纳整理:
你们很会思考!关于“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写了整整一个黑板,但是这样写有点乱,让我们把板书整理归类。
允许学生多元方法归类,教师适度板书提示:
观察品质对思考品质;个人爱好对学习能力……
2.拓展迁移:
(1)师:让“我”成为这样孩子,和“我”的父亲有很大关系。有人说:这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2)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寻找依据。
关注语句:允许学生不同解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
父亲笑着说。
父亲没有回答。
回答句式:先表明观点——我认为父亲是……,再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理据结合默读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一眼的印象,要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揣摩,走几个来回。面对芜杂的信息,不仅要明辨还要整理,这是从繁到简;面对同一的信息,要允许多元的思考和不同的解答,这是从简到繁。
探究三:联系生活,理解结尾。
1.品读结尾:
(1)学生读结尾并自主质疑: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预设:这样的话说了多久?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
(2)交流解答: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2.联系生活理解: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设计意图:
从分析人物到理解结尾部分的含义,这样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联系生活去理解结尾,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更多的维度去思考文章的意味。
三、练习:(7分)
1.思维导图:“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小练笔:结合结尾,写一写童年类似的经历。(可以结合课文仿写)
设计意图: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加自由地展示学生的思想过程,更便于整理思路。而安排小练笔,学生可以使用课文的方式仿写,也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作,学以致用,唤醒学生童年记忆同时激发其表达欲望。
四、小结(1分)
这节课,我们能够通过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希望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再运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
五、作业(2分)
1.基础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2.拓展作业:对比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感受两位作者的相同和不同。(通过设计表格、泡泡图或导图完成)
设计意图:
对比阅读,温故知新。本文的作者和林海音是那么的相似,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阅读,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再一次回顾理据结合和细读文本,对本课是一次内容上拓展,也是一次质量上的深化。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教学反思: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板书区)
这是一个严厉的父亲?
先表明观点
再阐述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