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怀民亦未寝(????????)
②水中藻、荇交横(????????)
③尽却童隶而登焉(????????)
④临水之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3)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文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都突出了月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
【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甲】文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乙】文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桃花源诗(节选)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_
②日入从所憩_______________
③才通人_______________
④犹古法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3)《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_______________,文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桃花源诗》中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4)《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写世外桃源的社会情景,但同中有异。请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各选一例,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是:这。③适:到。④焉:哪里。⑤岂:怎么。⑥身:亲自。
(1)下列选项中的“期”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
)
例句:吾与虞人期猎。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期日中
C.岂可不一会期哉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下列选项中的“之”字,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
例句:下车引之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身自罢之
C.公将焉之
D.曲肱而枕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乃往,身自罢之。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两则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两牧竖(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蒲松龄《牧竖》)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
?
?
?
?
?
?
?
止: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径去?
?
?
?
?
?
?
?
去:_______________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
?
?
故:_______________
④屠自后断其股?
?
?
?
?股:_______________
⑤故令嗥?
?
?
?
?
?
?
?
?
?故: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3)结合相关语句,请选择说一说【甲】【乙】两文中的狼各具有怎样的特性。(说出其中一种即可)
(4)《牧竖》中描写牧竖跟狼的较量,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立即;迅速。④希:同“稀”,罕见。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苦其心志(????????)
②衡于虑(????????)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病虽愈(????????)
⑤尤宜将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
(3)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乙】文中佐证他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这也印证了【甲】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4)【甲】文开头运用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宣王好射,人之谓己能用弓,其实所用不过三。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①说:通“悦”,高兴,喜欢。②强:强有力,强弓。③石:重量单位,古制120斤指一石。④中阙: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称之为阙,中阙即双柱之中,一半的意思。
(1)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
?
?
?
)?
?
?
?
?
?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
?
)?
?
?
?
?
?
??③期年之后(?
?
?
?
)
④宣王好射(?
?
?
?
)?
?
?
?
?
?
?
?
?
?⑤非大王孰能用是(?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左右皆引试之。
(3)【甲】文中邹忌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讽谏齐王,帮助齐国大治;【乙】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两文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至少答出两点。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二)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柏,罪当除名,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斫(zhuó):砍伐。②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③上:唐高宗。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命之?
?
?
?
?
?
?
?
?
?命:_____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
?
?
由:_______________
③威武不能屈?
?
?
?
?
?
?屈: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语段(一)中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请简要分析。
(4)语段(二)中狄仁杰的事例能否作为语段(一)“大丈夫”的标准?为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石灰吟
于?
?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
?
?于:_______________
②故不为苟得也?
?
?
?
?
苟得:_______________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
?
?
?患:_______________
④二者不可得兼?
?
?
?
?
得兼:_______________
⑤烈火焚烧若等闲?
?
?
?等闲: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同样是表达高尚的人格操守,《鱼我所欲也》采用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石灰吟》运用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4)《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与《石灰吟》中哪句诗表达的精神内涵相同?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国人道之?
?
?
道:_______________
②因往晓之?
?
?
晓: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语段【甲】中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语段【甲】幽默风趣,寓理于事,在笑中对人进行教育;语段【乙】中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的。
C.语段【甲】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盲目传谣,一定要详察;语段【乙】则告诉我们,毫无根据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D.两篇文章都是寓言故事,语段【甲】节选自《吕氏春秋》,语段【乙】节选自《列子》。
(4)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语段【乙】这则寓言故事,你怎样理解其寓意?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狼径去?
?
?径:_______________
②前狼假寐?
?
?假寐:_______________
③狼亦黠矣?
?
?黠:_______________
④令不可去?
?
?去:_______________
⑤股直不能屈??屈: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甲】【乙】两选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描写(描写方法)【甲】文第二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甲】【乙】两选文中的屠户各自是怎样战胜狼的?告诉了人们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睡觉,②交错纵横,③使退下,④靠近
(2)①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②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3)月白如昼,澄澈明净
(4)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解答】
(1)①句意: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②句意: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交横:交错纵横。
③句意: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却:使退下。
④句意:靠近水观看。临:靠近。
(2)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②于:在。备:完备。
(3)阅读【乙】文可知,文章开篇即点明中秋望月之景——“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由此可知,【乙】文中写月的句子为“月白如昼”,是说月光皎洁,宛如白天,这体现了月光明亮的特点。而【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体现了月光澄澈空明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两文都突出了月光澄澈明净的特点。
(4)阅读两文可知,【甲】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一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近乎流放,他心情固然悲凉忧郁,但仍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下这篇短文。文章描绘了美妙的月夜景色,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于是起身去寻挚友共赏月色。两人漫步庭中,作者看着眼前美景,生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境。【乙】文表达了作者中秋时节望金沙堆观月情景的悠闲和快乐,“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则是说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体现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
2.
【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休息,③仅仅、只,④仍然
(2)①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悠闲,自得其乐。
②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3)序,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4)①《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②《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
【解答】
(1)①句意: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句意:天黑还家自休息。憩:休息。
③句意: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④句意:仍遵古礼法。犹:仍然。
(2)①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②熟:成熟,此处可译为“丰收”。
(3)根据积累可知,《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说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这与诗中“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相照应。
(4)解答此题,要通读两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并把握两文的写作手法,找出二者的异同点加以分析。阅读两文可知,《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而《桃花源诗》则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了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另外,因《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故而有所局限,而《桃花源诗》则写得更为具体、详细。例如,《桃花源诗》中运用“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具体详细地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而《桃花源记》中则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简练概括了桃花源人幸福的生活。且《桃花源诗》更为灵活自由,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感。如原诗中结尾诗句“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
【答案】
(1)C
(2)C
(3)①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走后友人才到。
②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约定。
(4)友人不守约定被小孩指责,告诉我们要诚信;魏文侯在饮酒乐,天又雨的情况下,亲自取消约定,认真对待约定,后来魏国变得强大,让我们明白诚信很重要。两个故事从正反两面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
【解答】
(1)例句中的“期”:动词,约定。
A、B、D三项,都是动词,约定。
C项,名词,约定。
故选C。
(2)例句中的“之”:代词,代指元方。
A、B、D三项,都是代词,分别代指好的方面,优点;约定;胳膊。
C项,动词,到,去。
故选C。
(3)①舍:舍弃。去:离开。乃:才。
②乃:于是。罢:停止,取消。
(4)(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根据(乙)文中“文侯将出,左右曰:‘今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等内容可知,魏文侯在饮酒乐,天又雨的情况下,不能践行与虞人相约打猎的约定,即使左右劝阻,但魏文侯仍坚持认真对待双方约定,赶到虞人那里取消约定。由此看出魏文侯讲信用的品质,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诚实守信这一美德,从正反两面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4.
【答案】
(1)①仅,只,②走,离开,③原来,④大腿,⑤故意
(2)①狼也是很狡猾的,但顷刻之间两个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一个)牧童在树上扭着小狼的脚和耳朵,故意让它哀嚎。
(3)【甲】文中的狼:贪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狡诈、凶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乙】文中的狼:爱子,“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
(4)不赞同,《牧竖》中牧竖“杀狼”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解答】
(1)①句意:只剩下骨头。止:仅,只。
②句意: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去:走,离开。
③句意: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原来。
④句意: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股:大腿。
⑤句意:故意让它哀嚎。故:故意。
(2)①黠:狡猾。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②令:使,让。嗥:哀嚎。
(3)解答此题,需在疏通两文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阅读【甲】文,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的贪婪;从“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狼的狡诈与凶狠。阅读【乙】文,从“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僵卧,久之不动”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大狼身上体现出了爱子的特性。
(4)阅读【乙】文,从“谋分捉之”“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等句子可以看出牧童的做法是恶劣的,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消遣,以至于最后累死了大狼。而狼是无辜的,牧童对狼的伤害,表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是不可取的,故不应赞同这种行为。
5.
【答案】
(1)①使……痛苦,②同“横”,梗塞,不顺,③准备,④即使,⑤应该,应当
(2)①(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②然而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
(3)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解答】
(1)①句意为: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
②句意为: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③句意为:所以上天准备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将:准备。
④句意为:即使病好了。虽:即使。
⑤句意为:也应当休养护理。宜:应该,应当。
(2)①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
②慎:小心。唯:只。惧:害怕。
(3)根据“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可推知答案。其中【乙】文“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一句证明了该观点。【甲】文的中心论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甲】文运用排比修辞,举出六个人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有出身卑微,经过努力,成就人生的共同点。有人物,有事件,属于事实论据,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结合“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可知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把治国比成治病,病愈之后,也要保养,不能放纵,否则就救不回来了,治国也如此,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6.
【答案】
(1)①偏爱,②认为,③满一年,④爱好,⑤谁
(2)①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②身边的人都试着拉。
(3)设喻说理?(或以家事类比国事,现身说法),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贪图虚荣。
(4)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
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解答】
(1)①句意为:我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②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认为。
③句意为:满一年以后。期年:满一年。
④句意为:齐宣王爱好射箭。好:爱好。
⑤句意为: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孰:谁。
(2)①“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
②“左右”,身边的人;“引”,拉。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邹忌先说家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再说国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是设喻说理。【乙】文从“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可以得出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贪图虚荣、阿谀奉承的道理。
(4)【甲】文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乙】文中齐宣王使用的弓力量不过三石,但一辈子都自认为用的是九石强弓。这是因为齐宣王好恭维,有其自身的弱点;周围多阿谀奉承的人;天下直士太少,不能胜过谄媚的小人。由此可以得到为人处世的启示: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7.
【答案】
(1)①教导、训诲,②遵从,③使……屈服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首先,连用两个问句,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接着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顺从君主的意志,不能称为大丈夫;最后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4)能。因为狄仁杰不顾冒犯唐高宗的威严,替误砍了昭陵柏树的权善才、范怀义求情,临危而不惧,正是守礼法、坚持原则、不被威严所屈服的体现,因此,符合“大丈夫”的标准。
【解答】
(1)①句意为: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②句意为: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③句意为: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屈:使……屈服。
(2)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3)阅读语段(一),孟子连用两个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直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然后言“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就像即将嫁人的女子一样,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最后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面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即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三是富贵、贫贱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4)解答本题,首先应结合注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联系语段(一)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论断,并结合狄仁杰的言行具体分析。语段(一)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论断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语段(二)中狄仁杰不顾冒犯唐高宗的威严,替误砍了昭陵柏树的权善才和范怀义求情,上奏“二人罪不当死”,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临危不惧,正是守礼法、坚持原则、不被威严所屈服的体现,能够称得上“大丈夫”。
8.
【答案】
(1)①比,②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③祸患,灾难,④同时得到,⑤平常
(2)①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②假如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什么(坏事)不干呢?
(3)议论,托物言志
(4)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的情感一致。
启示:我们要坚守做人的道义,经得起诱惑和考验,关键时候能舍生取义。
【解答】
(1)①句意: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于:比。
②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句意: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④句意: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得兼:同时得到。
⑤句意:(石灰石)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
(2)①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②恶:讨厌,憎恨。患:祸患,灾难。辟:同“避”,逃避,躲避。
(3)解答本题,首先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然后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鱼我所欲也》是一篇文言议论文,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高尚的人格操守,《石灰吟》诗人以石灰石自喻,通过赞美石灰石,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由此可知,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故二者表达的情感一致。这两句话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道义,经得起诱惑和考验,关键时候能舍生取义。
9.
【答案】
(1)①讲述,②告知,开导
(2)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②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3)B
(4)示例:这则寓言故事表现了杞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解答】
(1)①句意: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道:讲述。
②句意:因此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2)①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
②若:你。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3)B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的”理解错误,应该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的”。
(4)“杞人忧天”原是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从积极意义上看,该故事中杞人与开导者的对话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等见解,由此可知二人辩证思维水平之高,同时表现了杞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10.
【答案】
(1)①径直,②假装睡觉,③狡猾,④离开,⑤弯曲
(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②(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到这个计策呢?
(3)动作,议论
(4)【甲】文中的屠户抢占有利的地形,趁狼假寐和钻洞时战胜两狼。【乙】文中的屠户用吹猪的方法往狼身体里吹气,使狼身体膨胀不能动,从而制服狼。告诉人们面对恶势力,要善于动脑筋,敢于斗争,才能有获胜的机会。
【解答】
(1)①句意为:一头狼径直离开了。径:径直。
②句意为:前面的那头狼假装睡觉。假寐:假装睡觉。
③句意为:狼也是很狡猾的。黠:狡猾。
④句意为:让它无法离开。去:离开。
⑤句意为: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屈:弯曲。
(2)①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通“只”。
②非:(如果)不是。乌:怎么。谋:计策。
(3)【甲】文中在描写狼和屠夫时,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乙】文中同样用了许多动作描写,如“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等。【甲】文第二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是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属于议论。
(4)【甲】文中从“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总结出:屠户抢占有利的地形,趁狼假寐和钻洞时战胜两狼。【乙】文中从“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可知,屠户用吹猪的方法往狼身体里吹气,使狼身体膨胀不能动,从而制服狼。两则故事中屠夫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善于动脑筋,敢于斗争,才能有获胜的机会。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