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_文言文对比阅读(三)(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_文言文对比阅读(三)(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20: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练习题:
文言文对比阅读(三)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趼人《俏皮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①意暇甚(????????)?
?
?
?
?②尽扑杀而食之(????????)
③盖以诱敌(????????)?
?
?
④屠自后断其股(????????)
⑤其一犬坐于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B.【乙】文说明的道理是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
C.【甲】文最后一段以说明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讽刺的味道。
D.“暴起”“劈”“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4)【甲】【乙】两文都对狼进行了描写,说说这两只狼有什么特点?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
【注】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á):恐吓。③良:的确。④俯仰:周旋,应付。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目似瞑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
③扬尾皆来_______________
④麋至死不悟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4)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画线词语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诚_______________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
?
?
?
?
?
?
?
焉_______________
③往之女家?
?
?
?
?
?
?
?
?
?
?
?
?
?
?
?
?
?
女_______________
④与民由之?
?
?
?
?
?
?
?
?
?
?
?
?
?
?
?
?
?
由_______________
(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3)请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为什么文天祥是真正的大丈夫?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注释】①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②纵横之术:合纵与连横的策略。③说(shuì).劝说,游说。④书:指给秦王的信。⑤纴(rèn).纺织机。⑥炊:做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2)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3)温家宝总理曾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甲】文表达的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类似;【乙】文苏秦刺股的故事则印证了【甲】文中孟子的“_______________”的说法。(用原文回答)
(4)【甲【乙】两文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举一个恰当的事例来验证这个观点。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宝:珍藏。②锦囊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装起来。囊,袋子,此处指画套。③拊掌:拍手。④搐:抽缩。⑤掉尾:摇尾巴。⑥婢:女佣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一日曝书画: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以自随?
?
自三峡七百里中
B.处士笑而然之?
?佁然不动
C.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4)【甲】文中,作者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牧童认为戴嵩所画《牛》中的错误是什么?
(5)【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甲】文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乙】文中,苏轼通过这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
?
?
因:_______________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
?
?
期:_______________
③相委而去?
?
?
?
?
?
?
?
?
委:_______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
?
?
?
?顾: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甲】【乙】两文都表现古代少年的聪慧机敏,请各找出一句并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指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这里指阴云。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或王命急宣?
?
?
?
?或: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疾也?
?
?
?
?
?
疾:_______________
③四顾无纤翳?
?
?
?
?顾:_______________
④惟神女峰?
?
?
?
?
?
惟: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B.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C.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D.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甲】【乙】选文的“山”有什么相同特点?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嵫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
不见曦月: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辨析多义词。
绝:A.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
?B.绝峭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5)【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怎样的作用?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汉:银河。②企水:口渴求饮。③春罗·即女萝。④晦:黑暗。⑤荡累颐物:荡累,消除烦恼。颐物,流连物态以怡情养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解衣欲睡:
________
月色人入:________
绝壁干天:
________
千翼竞来:________
(2)把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秋露为霜,春罗被径。
(3)【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4)【乙】文中“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表达了作为官场中人的吴均怎样的心情?
(5)K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妙处?
(6)【乙】文写景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出了山峰的___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透出了作者对这方奇景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7)细读【甲瓜乙】两文,比较一下,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为何不同。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梅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②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③限:阻,这里指遮断。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⑥葺:修建。
(1)解释下列划线加点的词语。
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
林寒涧肃:________
沿溯阻绝:________?
既素重幽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山的高峻,“素湍绿潭”写出水的碧绿,
【乙】文中也有相似的句子,请找出来。
(4)请分别概括【甲】文中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________
春冬:________
秋季: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写到猿啼叫的声音,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神情,态度,②吃,③表示推测,原来,大概是,④大腿,⑤像狗似的
(2)①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
②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3)C
(4)这是两只贪婪、狡猾、凶残、狡诈的狼。
【解答】
(1)①句意: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
②句意:把他们全都扑杀吃掉了。食:吃。
③句意: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盖:表示推测,原来,大概是。
④句意: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股:大腿。
⑤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
(2)①汝:你。蠢然:愚蠢的样子。焉:哪里,哪能。及:比得上。
②洞:挖洞。隧入:从通道进入。
(3)C项,“【甲】文最后一段以说明为主”说法错误,【甲】文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
(4)【甲】文中,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可以看出狼的贪婪;从“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可以看出狼的狡诈、狡猾;从“眈眈相向”“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可以看出狼的凶狠。而【乙】文中,狼是在狐狸与猪以及羊在争说自己功劳的时候突然出现的,它将它们全都扑杀吃掉,成为最大获利者,可见狼的狡诈、贪婪和凶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答案】
(1)①闭上眼睛,②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③全、都,④明白
(2)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3)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别家的狗看见它,又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死并吃掉,路上一片血肉狼藉。
(4)【甲】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乙】依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必然会失败;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的人会招致灭亡。
【解答】
(1)①句意为:眼睛像闭上了一样。瞑:闭上眼睛。
②句意为:另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③句意为:都摇着尾巴过来。皆:全、都。
④句意为:鹿到死也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悟:明白。
(2)画线句句意为:狗害怕主人,就跟小鹿周旋玩耍,表现得很友好,但是经常舔着自己的舌头。“犬畏主人”中“犬”作主语,“畏”为谓语,“主人”作宾语,句子成分齐全,应独立成句,故在“主人”后断开;“然时啖其舌”中“然”为转折连词,领起下文,应在“然”前断开。故画线句的断句为: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3)①少时:一会儿。径:径直。
②共:一起。食:吃。
(4)【甲】文讲述的是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同时,启示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畏惧妥协,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乙】文描写了麋麑依仗主人的宠势,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影射了那些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人,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3.
【答案】
(1)①真正,确实,②怎么,哪里,③同“汝”,你,④遵从
(2)D
(3)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4)在孟子看来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条件都不能迫使其放弃自己的原则。文天祥在蒙古人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最后舍生取义,正体现了不为富贵、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的大丈夫气节。
【解答】
(1)①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焉:怎么,哪里。
③句意:到了你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④句意: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由:遵从。
(2)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错误。此处文天祥从容就义,“见闻者无不流涕”,这是通过写“观者”的反映侧面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3)淫:使……祸乱,使……迷惑。移:使……改变,使……动摇。屈:使……屈服。
(4)从【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真正的“大丈夫”是那些无论是否得志,都不会因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而迷惑、动摇、屈服的人,是那些不会放弃自己原则的人。【乙】文中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军的高官厚禄,没有丝毫的动心;在面对死亡之时,“意气扬扬自若”,临危不惧,从容就义,最后舍生取义。他的这种精神正体现了【甲】文中不为富贵、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的大丈夫气节,所以说他是真正的大丈夫。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4.
【答案】
(1)①同“弼”,辅佐;
②最终,最后。
(2)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哪有游说诸侯国君却不成功的呢?
(3)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示例: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②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解答】
(1)①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②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卒:最终,最后。
(2)①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②安:疑问副词,怎么,哪里。说:劝说,游说。人主:国君。
(3)①“多难兴邦”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与【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
②苏秦刺股的故事是说苏秦怕自己读书时睡着,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后来苏秦然后执掌了六国的相印。印证了【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根据提供要求,围绕“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举出恰当的例子即可。示例: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②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5.
【答案】
(1)①共同,一起。,?②晾、晒。
(2)C
(3)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
(4)【甲】文苏轼寻找张怀民的原因:想与他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排遣心中的忧愁。【乙】文牧童认为戴嵩所画的《牛》中的错误是: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应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5)【甲】文表现了苏轼随缘自适、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告诉人们:观察事物要仔细、认真,不能凭空想象(或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
【解答】
(1)①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②有一天晾晒书画。曝:晾、晒。
(2)A项,亲自,随身/在,从;
B项,认为……对/……的样子;
C项,在;
D项,寻找/随即,不久。
故选C。
(3)①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②搐:抽搐,收缩。股:大腿。
(4)根据【甲】文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苏轼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想与他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排遣心中的忧愁。根据【乙】文中,“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知,牧童认为戴嵩所画的《牛》中的错误是: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应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5)【甲】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实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乙】文,从杜处士角度: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从戴嵩角度: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从牧童角度: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6.
【答案】
(1)①乘,趁,②约定,③舍弃,④回头看
(2)①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②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甲】文示例:“未若柳絮因风起”,敏锐捕捉到雪花的轻盈姿态,想象贴切奇特,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敏。
【乙】文示例一:“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维护父尊辩驳巧妙,有理有节,可见其聪慧机敏。
示例二:“待君久不至,已去。”暗示对方过错在先,语言得体而机智。
【解答】
(1)①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乘,趁。
②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句意: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①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何所似:像什么。
②无信:不讲信用。则:就。无礼:没有礼貌。
(3)【甲】【乙】两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机敏,因此解答时可以抓住谢道韫和元方的言语部分进行分析。如【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敏锐捕捉到雪花的轻盈姿态,想象贴切奇特,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敏。如【乙】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从“无信”“无礼”两方面巧妙反驳了父亲的朋友,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有理有节,可见其聪慧机敏。意对即可。
7.
【答案】
(1)①有时,②快,③环顾,看,视,④只
(2)D
(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4)两段选文中的山都有高、奇、美的特点。
【解答】
(1)①句意为: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有时。
②句意为:没有这么快。疾:快。
③句意为:环视四周,天空没有阴云。顾:环顾,看,视。
④句意为:只有神女峰。惟:只。
(2)画线句中,“山脚”作“直插江中”的主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峰峦”作“上入霄汉”的主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3)①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谓:说。皆:都。奇:奇异的景象。
(4)【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多、连绵、高峻的特点,“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山上景物的美丽、奇特。【乙】文“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写出了山的高峻,“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等语句写出了山的神奇、美丽。故【甲】【乙】选文“山”的相同特点是:高、奇、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
【答案】
(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日光,这里指太阳,③考虑,想到,④共同,一起
(2)①断,②极,特别
(3)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甲】:夸张,突出船行之快,以船行之快从侧面表现水势迅猛。【乙】: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给人以空灵之感。
(5)【甲】:描写,着力渲染了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乙】:议论,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之情感。
【解答】
(1)①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②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③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④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2)①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绝:断。
②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绝:极,特别。
(3)①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4)【甲】文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写出水势凶猛。【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影子比作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给人以空灵之感。
(5)【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用侧面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的是猿叫声,
以声衬静,动静结合,从而渲染三峡山谷的清幽,凄清。【乙】: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9.
【答案】
(1)①想要,②门,③冲,④争相
(2)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秋天清晨的露水成了霜花,春天的女萝铺成了小路。
(3)形象地表达出了苏轼在遭贬谪中,月夜约友共游承天寺的那种哀愁和落寞。
(4)对田园山水生活的向往。
(5)明月当空,满地月光、树影,一片空明,竟引起了人们的错觉:仿佛小院成了一方清浅的池塘,里面纵横交错的是水藻、荇菜。作者仅用十几字,就把月光如水的比喻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
(6)高大秀美,山中自然景观,对仗和夸张,热爱向往
(7)【甲】文作者苏轼是谪迁而来,在自然风景中聊以自慰。虽内心旷达,但掩饰不住内心的淡淡哀愁和落寞。【乙】文作者吴均从官场中来,在自然风光中聊以休憩,内心愉悦舒畅。
【解答】
(1)①正准备脱衣入睡。欲:想要。
②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③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干:冲。
④鸟儿争相飞来。竞:争相。
(2)①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②露:露水。霜:霜花。春罗:女萝。被:覆盖。
(3)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实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4)“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的意思是: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结合“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中的“悟”字,写景句“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中的“归”“竞”二字,以及“企水之猿,百臂相接”所写的猿对水的企求,可知作者借景抒情,字间行间隐含着希望归隐、流连于自然山水,对田园山水生活的向往的隐逸思想。
(5)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把月光如水的比喻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6)文中先是用“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写出山峰的高大秀美;然后用“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写出山中自然景观;用时文章语言对仗工整,“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山中蓬勃的自然活力;结尾两句“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在清纯奇丽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内心中的忧愁苦累都会被洗涤一清,陶冶了性情,舒展了心胸,透出作者对奇景的热爱向往之情。
(7)【甲】文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文中“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乙】文是作者向好友施从事描绘了故彰县附近的山景。文章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爱慕。全文寥寥数笔而极富情趣。
10.
【答案】
(1)①冲上、漫上,②肃杀,凄寒,③逆流而上,④一向
(2)①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②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
(3)森壁争霞,孤峰限日;深溪蓄翠。
(4)壮美,秀美,凄美
(5)【甲】文中写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乙】文借写猿啼叫的声音,突出山的幽静、美妙,充满生机,从而表达作者对隐居山野的向往与喜爱。
【解答】
(1)①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襄:冲上、漫上。
②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③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④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素:一向。
(2)①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疾:快。
②幽岫:幽深的山穴。蓄:包含。翠:绿水。
(3)作答本题时要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在文中筛选出答案即可。【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写出山的高俊;“深溪蓄翠”写出水的碧绿。
(4)第二段写夏季三峡之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写出夏季三峡的壮美。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写出春冬之时三峡的秀美。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出秋天三峡的凄美。
(5)【甲】写猿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天三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乙】作者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借写猿啼叫的声音,突出山的幽静、美妙,充满生机,从而表达作者对隐居山野的向往与喜爱。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