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论(节选) 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观”;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东方美学思想中的“美与善”的特点,探究《红楼梦》的悲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目的,认识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结合自己的阅读,感知《红楼梦》的悲剧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文本,探究《红楼梦》的悲剧。
教学难点:认识东方美学思想中的“美与善”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历来人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就很多;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
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了解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观”。
王国维:人间才子,遗珍未央
有人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比作一颗耀目的钻石,每一个晶莹剔透的切面都闪烁着令人心旌摇曳的光彩。这并非溢美之词。在哲学、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文字学、考古学、心理学、词学、曲学、红学、金石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王国维均有深诣和创新。他平生学无专师,没有硕士、博士的头衔,却能自辟户牖,勤奋钻研,筑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术里程碑。
“红学”史上的里程碑——《〈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当中他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故事内容、人物描摹着手,系统探究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是“红学”史上的里程碑。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交流---讨论
[整体·感知]
《〈红楼梦〉评论》是一篇以叔本华悲剧哲学思想贯穿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文章阐明悲剧是《红楼梦》的精神实质,论述了悲剧之中悲剧的惨痛。在对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加以回顾的同时,兼顾了西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彻头彻尾之悲剧”。在节选的部分中,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而《红楼梦》的悲剧是因矛盾、关系交织不得不如是,此之悲乃真正之悲剧也,若红楼之贾、林、薛等诸家之关系。基于以上认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在于出世。
[文本·层析]
一、阅读《〈红楼梦〉评论(节选)》第一段,回答问题。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从国人的精神入手,指出传统的戏曲、小说多“乐天”色彩,多大团圆结局。如《牡丹亭》《长生殿》。进而对比指出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只有《桃花扇》《红楼梦》。随后对比分析《桃花扇》《红楼梦》,指出《桃花扇》的解脱,“非真解脱”,是“他律”;《红楼梦》的解脱,是“自律”。《桃花扇》重在写“故国之戚”,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样,便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悲剧性。
二、阅读《〈红楼梦〉评论(节选)》第二段,回答问题。
2.本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在第一段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作者援引了叔本华的观点,把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类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第三类是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随后,对三种悲剧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种悲剧因为罕见,对于我们而言或可避免,而第三种悲剧却非偶然之事,时时会出现于眼前,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却无处鸣不平,因而是“天下之至惨也”。随后,作者又对《红楼梦》的悲剧缘由作了具体阐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3.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悲剧是由“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造成的。
不赞同。《红楼梦》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势力对民主自由的压制,比如贾宝玉向往自由、平等,追求爱情的举动被封建礼教扼杀,林黛玉叛逆的性格不被贾府所容纳,最终大观园被抄,人死人散,悲剧结局。而不是王国维所认为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造成的,这是由于王国维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而产生的局限性看法。
(赞同也可,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阅读《〈红楼梦〉评论(节选)》全文,回答问题。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具有说理透彻的特点,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运用得当。对比论证如第一段与《牡丹亭》《长生殿》对比,突出《桃花扇》《红楼梦》以“厌世解脱”为精神实质;又对《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对比,进一步揭示《红楼梦》的悲剧价值;第二段将三种悲剧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对比,突出了第三种悲剧的悲剧性。举例论证如对《红楼梦》的具体阐释,能从贾母、王夫人、凤姐、袭人、宝玉、黛玉等各自立场出发,分析悲剧缘由,突出“第三种悲剧”的“至惨”之处,很好地为观点服务。
图构呈现——便于理解
5.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谓的:“《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点评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作者认为,悲剧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第三种是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以宝黛爱情为例,《红楼梦》中没有一人是“蛇蝎之人”,也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导致宝黛的爱情悲剧,因而可说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总的说来,《红楼梦》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人生悲剧: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展示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6.我们应怎样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观”?
提示:在中国,对悲剧的美学价值的探索,王国维是第一人。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的理论影响,他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提出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价值”的思考,有着自己独特的创建,为后来的“红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关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有其消极的成分,也未必完全符合小说的本意,但重要的是,他从《红楼梦》一书中找到了这种解释世界的中国式方式。在他看来,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而《红楼梦》正相反,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他显然是想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来反对传统的乐天精神和趣味,建设一种新的美学精神,一种悲观主义的、悲剧的美学精神。
请根据《红楼梦》中“寒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意境,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应首先对诗句进行翻译,再按照情景交融的要求,对诗句中的重点意象进行描写,还要注意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做到生动形象。
【答案】 入秋的夜晚,一片寂静。白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一掠而过,凄美的残月,用清冷的光辉埋葬了一朵又一朵残花的魂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