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1章元素周期表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64分)
1.(本题4分)下列关于C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量数为7
B.质子数为6
C.中子数为13
D.电子数为13
2.(本题4分)意大利科学家合成一种新型氧分子,它由4个氧原子构成,专家认为它液化后的能量密度比普通氧分子高得多,下列关于该分子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氧元素的另一种同位素
B.它是氧元素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
C.它的摩尔质量是64
mol/g
D.它是一种化合物
3.(本题4分)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周期数相等,该元素不可能是
A.H
B.Be
C.Al
D.P
4.(本题4分)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的原子核,成功地把氮转变为氧,实现了元素的转变。该核反应为,则微粒X是
A.
B.
C.
D.
5.(本题4分)已知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千克,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千克。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原子的质量标准,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B.
C.
D.
6.(本题4分)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40Ca和40Ar
B.1H和2H
C.H2O和H2O2
D.红磷和白磷
7.(本题4分)氧气在放电或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化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3和O2互为同位素
B.O2比O3稳定
C.等体积O3和O2含有相同质子数
D.O3与O2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8.(本题4分)臭氧(O3)可用于杀菌消毒,下列有关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
B.臭氧与氧气互为同系物
C.臭氧与氧气互为同位素
D.臭氧分子不如氧气分子活泼
9.(本题4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沸点却依次升高
B.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NCl3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
D.NaHSO4溶于水时发生NaHSO4=Na++H++,此时破坏的只有离子键
10.(本题4分)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50
mL
12
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11.(本题4分)现有四种短周期元素的有关信息如表所示:
元素
结构特点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单质及化合物的部分性质与用途
甲
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
工业上用电解法冶炼该金属
乙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单质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丙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
单质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
丁
元素能形成两种不同的单质
丁的一种单质与KI溶液反应生成丁的另一种单质
则甲、乙、丙、丁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丙、丁、甲、乙
D.乙、甲、丁、丙
12.(本题4分)某氯原子的质量为a
g,12C的质量是b
g,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B.氯元素的摩尔质量为aNA
C.m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D.n
g该氯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为
13.(本题4分)X、Y、Z、W是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Z原子核外L层的电子数之比为3:4,且Z的原子半径比Y大,Y、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X的简单离子X-能与水反应生成X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离子的还原性X>Y
B.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W>Y
C.X与Y形成的化合物只有极性键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Z>W
14.(本题4分)下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
(1)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
(2)为卢瑟福带核原子模型
(3)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4)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5)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排列是()
A.(1)(3)(2)(5)(4)
B.(1)(2)(3)(4)(5)
C.(1)(5)(3)(2)(4)
D.(1)(3)(5)(4)(2)
15.(本题4分)已知X、M都是中学教材中的常见元素,(甲)XO3n-+Xn-+H+→X(单质)+H2O(未配平);(乙)Mm++mOH-=M(OH)m↓。下列对两个离子反应通式的推断中,正确的是
①若n=1,则XO3n-中X元素为+5价,X位于周期表第ⅤA族
②若n=2,则X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与它的氢化物反应
③若m=1,则M(NO3)m溶液和氨水互滴时的现象可能不同
④若m=2,则在空气中蒸干、灼烧MSO4溶液一定能得到MSO4
⑤若m=3,则MCl3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定生成M(OH)m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④⑤
16.(本题4分)下列能够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事实是
①HClO3酸性比H2SO4强
②HCl酸性比H2S强
③HCl稳定性比H2S强
④HCl还原性比H2S弱
⑤Cl2与H2S反应生成S
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⑦Na2S可与HCl反应生成H2S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共24分)
17.(本题8分)(1)标准状态下,4.48L的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含H原子的数目约是___________。
(2)阳离子共有m个电子,则中子数N=___________。
(3)某金属氯化物40.5g,含有,则该氯化物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
(4)属于钾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则其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写出分离酒精(沸点为78.1℃)和甲苯(沸点为110.6℃)两种互溶液体的方法___________。
(6)250mL0.2mol/L的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18.(本题8分)已知A、B、C、D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微粒,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微粒,请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___;D的化学式__________。
(2)如果A和C是18电子的微粒,B和D是10电子的微粒,请写出A与B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19.(本题8分)硫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用硫酸钠与碳反应得到硫化钠。反应方程式如下:
Na2SO4+2CNa2S+CO2↑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反应的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的原子有_________种能级不同的电子。
(2)下列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的事实是_________(填编号)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二氧化碳在电场中通过不偏向
d.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为气态
(3)硫化钠在一定条件下会与硫单质反应生成多硫化钠(Na2SX)。在碱性溶液中,Na2SX与NaBrO3反应生成Na2SO4与NaBr。若Na2SX与NaBrO3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6,则x=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硫氢化钠与少量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否用硫酸铜溶液来鉴别硫化钠溶液和硫氢化钠溶液?请简述实验操作和现象并说明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H2S
Ki1=9.1×10-8Ki2=1.1×10-12HF
Ki=3.5×10-4
H2SO3Ki1=1.5×10-2Ki2=1.0×10-7HAc
Ki=1.75×10-5
若用右图的装置,用硫化钠固体和下列溶液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a.硝酸b.亚硫酸氢钠c.氢氟酸d.醋酸
三、计算题(共12分)
20.(本题12分)某元素的同位素X,它的氯化物XCl
1.49g溶于水制成溶液后,加入1mol·L-1的AgNO3溶液20mL恰好完全反应。若这种同位素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试通过计算确定(写出计算过程):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
(2)把一小粒X的单质放入水中,有何现象____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参考答案
1.B
【分析】
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据此解答。
【详解】
A.根据可知质量数为13,A错误;
B.质子数为6,B正确;
C.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13-6=7,C错误;
D.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为6,D错误;
答案选B。
2.B
【详解】
A.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该物质为O4,属于分子,不属于原子,故A错误;
B.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O4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
C.该物质的化学式为O4,相对分子质量为64,摩尔质量为64g/mol,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化学式为O4,属于氧元素形成的单质,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
原子电子层数等于周期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元素族序数;
A.H位于第一周期,第ⅠA族,故A不选;
B.Be位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ⅡA族,故B不选;
C.Al位于第三周期,第ⅢA族,故C不选;
D.P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ⅤA族,故D选。
答案选D。
4.C
【详解】
设新粒子质量数为m,质子为n,由质量数和质子数守恒得:4+14=17+m,解得:m=1,故新粒子的质量数为1,由2+7=8+n,解得n=1,可知另一种粒子的质子数为1,所以该粒子为,故C正确;
故选C。
5.C
【详解】
一个分子的质量为nkg,一个分子的质量为mkg,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m-n)kg,一个S原子的质量为nkg-2(m-n)kg=(3n-2m)kg;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作为原子的质量标准,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选C。
6.B
【详解】
A.40Ca和40Ar的质子数不相等,不互为同位素,故A不选;
B.1H和2H质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互为同位素,故B选;
C.H2O和H2O2是化合物,不能称为同位素,故C不选;
D.红磷和白磷是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不选;
故选:B。
7.B
【详解】
A.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A不正确;
B.O2中的两个氧原子之间形成了双键,键能较大,同时这两个氧原子最外层分别都达到了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比较稳定,而O3的三个氧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键能较小,氧原子最外层也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同时O3是高能量物质,所以比O3不稳定,B正确;
C.温度、压强不确定,不能确定O2、O3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其质子数,C不正确;
D.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D不正确;
故选B。
8.A
【详解】
A.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3=48,A正确;
B.臭氧(O3)与氧气(O2)都属于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B不正确;
C.臭氧与氧气都属于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不互为同位素,C不正确;
D.臭氧分子的氧化能力比氧气分子强,所以臭氧比氧气活泼,D不正确;
故选A。
9.C
【详解】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所以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这几种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但HF分子之间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增加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其沸点最高,A错误;
B.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其中一定含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B错误;
C.NCl3分子中N原子与3个氯原子共用3对共用电子对,故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C正确;
D.NaHSO4溶于水时发生NaHSO4=Na++H++,此时破坏了离子键和共价键,D错误;
故正确选项是C。
10.C
【详解】
A、核素D和H的质量数不同,质子数相同。则18gD2O和18gH2O的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含有的质子数不同,A错误;
B、亚硫酸为弱酸,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所以溶液中氢离子数目小于2NA,B错误;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氧气的来源于-1价的O元素,所以生成0.1mol氧气时转移电子0.2NA,C正确;
D、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盐酸浓度降低,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所以不能计算转移的电子数,D错误;
答案选C。
【点晴】
该题的易错选项是D,注意浓度对反应进程的影响,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浓硫酸与铜,浓硝酸与铜等。
11.D
【分析】
短周期元素甲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且工业上用电解法冶炼该金属,则甲为Al元素;短周期元素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书的一半,且单质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则乙为Si元素;短周期元素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且单质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则丙为C元素;短周期元素丁元素能形成两种不同的单质,且丁的一种单质与KI溶液反应生成丁的另一种单质,则丁为O元素,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
由分析知:甲是Al,乙是Si,丙是C,丁是O,其中Al的原子序数为13,Si的原子序数为14,C的原子序数为6,O的原子序数为8,则原子序数:,选项D正确,故答案为D。
12.C
【详解】
A.某氯原子的质量为a
g,12C的质量是b
g,则该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不是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A错误;
B.氯原子的质量为a
g,则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为aNA
g·mol-1,故B错误;
C.氯原子的质量为a
g,则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为aNA
g·mol-1,故m
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故C正确;
D.n
g该氯原子含有的氯原子的数目为个,则其含有的电子个数为,故D错误;
故选C。
13.A
【分析】
X、Y、Z、W是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Z原子核外L层的电子数之比为3:4,且Z的原子半径比Y大,可知Y在第二周期为氧元素,Z在第三周期,Y、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且均为非金属元素,则Z为硅元素,W为硫元素,X的简单离子X-能与水反应生成X2,则X为氢元素。
【详解】
A.H-的还原性强于O2-,故A正确;
B.水分子间因为存在氢键,则水的沸点高于硫化氢的沸点,故B错误;
C.氢元素与氧元素能形成过氧化氢,则过氧化氢分子中存在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
D.硫酸的酸性强于硅酸的酸性,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4.A
【分析】
根据化学史分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详解】
根据化学史时间顺序分析,顺序为:(1)(3)(2)(5)(4),故答案为A;
15.B
【详解】
①n=1,XO3n中X元素为+5价,常见非金属元素中呈+5价的元素有第ⅤA族(氮、磷)、第ⅤⅡA族(氯、溴、碘)所以符合条件的酸根阴离子主要有:IO3-、ClO3-、BrO3-、NO3-,甲反应为ClO3-+5Cl-+6H+=3Cl2+3H2O,IO3-+5I-+6H+=3I2+3H2O,故①错误;
②n=2,XO3n中X元素为+4价,常见非金属元素中碳、硅、硫有+4价,结合通式只有X为硫符合题意,离子方程式为:SO32-+2S2-+6H+=3S↓+3H2O,硫的最高价含氧酸为硫酸,氢化物为硫化氢,故②正确;
③m=1,+1价阳离子有:Ag+、Na+、K+等,只有氢氧化银是难溶于水的沉淀;Ag++OH-=AgOH↓;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硝酸银溶液滴入氨水,生成银氨溶液无明显现象;将氨水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互滴顺序不同现象不同,故③正确;
④m=2,硫酸亚铁中+2价铁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3价,其化学方程式为:FeSO4+2H2O?Fe(OH)2+3H2O;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
Fe2O3+3H2SO4=Fe(SO4)3+3H2O总反应为:12FeSO4+3O22Fe2O3+4Fe2(SO4)3,即硫酸亚铁溶液经蒸干、灼烧得到硫酸铁和氢氧化铁混合物,故④错误;
⑤m=3,常见金属中只有铁、铝符合条件,铝和过量氢氧化钠沉淀会溶解,故⑤错误;
答案选B。
16.D
【详解】
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HClO3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的含氧酸,因此不能通过比较HClO3酸性与H2SO4的强弱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错误;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Cl>S,则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而不能通过比较氢化物的酸性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错误;
③HCl稳定性比H2S强,则可以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
④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弱,正确;
⑤Cl2与H2S反应生成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活动性越强,活动性强的可以把活动性弱的从化合物则置换出来,因此可以通过Cl2与H2S反应生成S,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
⑥Fe是变价金属,活动性强的可以把Fe氧化为高价态,活动性弱的非金属只能把变价金属氧化为低价态,因此可以通过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正确;
⑦Na2S可与HCl反应生成H2S,只能证明酸性HCl>H2S,而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错误。
故能够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事实是③④⑤⑥,选项是D。
17.0.2mol
0.6NA
A-m-n
135g/mol蒸馏0.6mol/L
【详解】
(1)标准状态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22.4L/mol,4.48L的的物质的量n==0.2mol,含有氨分子的数目为0.2NA,1个氨分子含有3个氢原子,含H原子的数目0.6NA;
(2)阳离子共有m个电子,设质子数为z,即m=z-n,z=m+n,则中子数为A-m-n;
(3)某金属氯化物40.5g,含有,的物质的量为0.3mol,根据m=nM,M===135g/mol;
(4)KClO2中钠离子的化合价为+1,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2=0,解得x=+3,KClO2为钠盐,属于强电解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其电离方程式为:;
(5)酒精和甲苯互溶,且沸点相差较大,分离沸点不同,相互溶解的两种液体用蒸馏法;
(6)根据,c()=3c[])=0.2mol/L×3=0.6mol/L。
18.NH4+/HF
H2O
H2S+OH-=HS-+H2O(H2S+2OH-=S2-+2H2O)
【详解】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微粒,其中能够相互反应的有NH4+和OH-,生成物为NH3和H2O也都是10电子微粒;也可能是HF与OH-反应,生成F—和H2O,也符合要求,所以A的化学式为NH4+或HF,B为OH-,C为NH3或F—,D的化学式为H2O;
(2)如果A和C是18电子的微粒,B和D是10电子的微粒,则A可能是H2S,B为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OH-=HS-+H2O或H2S+2OH-=S2-+2H2O都能够满足要求。
点睛:作为常见10电子和18电子微粒,一般比较熟悉,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是这些微粒种类较多,其中哪些微粒间能够反应,就把握不准了,特别是HF和H2S,一般都熟悉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但二者却不常用,本题正是利用它们的弱酸性与强碱反应才能生成两种产物,实现题目设定的转化关系,这样难度就比较大了。
19.3
c
5
2HS-+Cu2+→CuS↓+H2S↑可以,分别向两种溶液中缓缓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若产生气泡的是硫氢化钠,不产生的是硫化钠d
【详解】
(1)在钠、硫、氧、碳,四种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氧原子,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4,有3种能级不同的电子,故答案为3;
(2)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与分子结构无关,错误;b、根据相似相容原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明二氧化碳是极性分子,错误;c、二氧化碳在电场中通过不偏向,说明分子中电荷分布均匀,是非极性分子,正确;d、二氧化碳常温常压下为气态,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与分子结构无关,错误;故选c;
(3)在碱性溶液中,Na2SX与NaBrO3反应生成Na2SO4与NaBr。若Na2SX与NaBrO3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6,根据得失电子守恒,Na2SX中S的化合价由-价变成+6价,NaBrO3中Br的化合价由由+5价变成-1价,则(6+)×x×3=(5+1)×16,解得:x=5,故答案为5;
(4)硫氢化钠与少量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和硫化氢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S-+Cu2+="CuS↓"+H2S↑,分别向硫化钠溶液和硫氢化钠溶液中缓缓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若产生气泡的是硫氢化钠,不产生的是硫化钠,因此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来鉴别硫化钠溶液和硫氢化钠溶液,故答案为2HS-+Cu2+→CuS↓+H2S↑;可以;分别向两种溶液中缓缓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若产生气泡的是硫氢化钠,不产生的是硫化钠;
(5)根据H2S
Ki1=9.1×10-8Ki2=1.1×10-12
HF
Ki=3.5×10-4
H2SO3Ki1=1.5×10-2Ki2=1.0×10-7
HAc
Ki=1.75×10-5
可知,酸性:H2SO3>HF>HAc>HSO3-≈H2S。
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硫化钠氧化,不能生成硫化氢,错误;
b.酸性HSO3-≈H2S,不能用亚硫酸氢钠与硫化钠反应反应生成硫化氢,错误;
c.氢氟酸能够腐蚀玻璃,不能用玻璃容器作反应容器,错误;
d.酸性:醋酸大于硫化氢,可以用醋酸与硫化钠反应制取硫化氢,制取;
答案选d。
20.第4周期ⅠA族钾粒浮在水面上,剧烈反应,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甚至能自行燃烧,轻微爆炸2K+2H2O=2KOH+H2↑
【分析】
根据题中数据求出X的相对原子质量,再确定其质子数,从而确定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详解】
X的氯化物XCl
1.49g溶于水制成溶液后,加入1mol·L-1的AgNO3溶液20mL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Cl+AgNO3=AgCl↓+XNO3,则:
n(XCl)=n(AgNO3)=1mol·L-1×20mL×10-3L·mL-1=0.02mol
M(XCl)=1.49g÷0.02mol=74.5
g·mol-1
所以,Mr(XCl)=74.5,Mr(X)=74.5-35.5=39,则X的质量数A(X)=39,由于X的同位素原子核内有20个中子,则X的质子数Z(X)=39-20=19,即X为K。
(1)K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故其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ⅠA族;
(2)K比Na更活泼,把一小粒K的单质放入水中,K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和氢氧化钾,联系钠与水瓜泊现象可知该反应的现象有:钾粒浮在水面上,剧烈反应,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甚至能自行燃烧,轻微爆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H2O=2KOH+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