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
③始龀:_______________
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始一反焉?
?
?
?
?
?
?
?
?
?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C.以君之力?
?
?
?
?
?
?
?
?
?
?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其妻献疑曰?
?
?
?
?
?
?
?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的两条根据。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委而去之?
?委:放弃?
?
?
?
?
?
?
?
?
?
?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B.①七里之郭?
?郭:外城?
?
?
?
?
?
?
?
?
?
?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①寡助之至?
?至:到?
?
?
?
?
?
?
?
?
?
?
?
?
②池非不深也?
?
池:护城河
D.①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
?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并举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
②时人莫之许也_______________
③先主器之_______________
④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广故数言欲亡?
?
?
?
?
?
?
?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
?
?
?
?
?
?
?
?
?
?
笞:竹鞭,竹板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
宁:难道
D.将军身被坚执锐?
?
?
?
?
?
被:通“披”穿着
(2)下列各项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多为用者?
?
?
?
??为坛而盟
B.夺而杀尉?
?
?
?
?
?
?
?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C.祭以尉首?
?
?
?
?
?
?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陈胜佐之?
?
?
?
?
?
?
?
?吾妻之美我者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选段关于陈胜的语言描写,生动表现出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B.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为坛而盟、并杀两尉、动员起义。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非凡抱负。
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陈胜、吴广起义策略的正确性。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夙夜忧叹(早晚,日日夜夜)?
?
?
?
?
?
?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B.深入不毛(不生长草木)?
?
?
?
?
?
?
?
?
?
?
?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赞扬和批评)?
?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
D.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
?
?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好,败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很多。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
?
?
蹴:_________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
?辟: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填空: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是指_______________。
(4)本文阐述的是“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画线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非宁静无以致远
查阅字典法:①动词,走到,到达;②动词,达到目标,造成,实现;③名词,兴趣,情趣。
A________________
意与日去
课内勾连法:相委而去。
B________________
遂成枯落
参考组词法:枯萎、枯槁、干枯、枯败……
C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并将错误的地方改正。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解: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这句话强调了内心宁静、生活节俭对个人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
?
?
?
)_______________。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理解: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流逝、事物变迁是无法阻挡的,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
?
?
?
)_______________。
(3)从《诫子书》中选择一字,替诸葛亮补写家书给诸葛瞻,并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4)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儿子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战前,诸葛瞻悲痛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节选)
【乙】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节选)
【注】①自詨(xiào):呼唤自己的名字。②堙(yīn):填塞。
(1)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
B.又北二百里(向北走)
C.固不可彻(彻底)
D.白喙,赤足(红色的脚)
(2)下列“以”的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以残年余力
B.盖以诱敌
C.以堙于东海
D.静以修身
(3)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B.发鸠山上有很多的柘木,柘木林中有精卫鸟,它们的样子和乌鸦很相似。
C.在称呼上,智叟的“叟”是敬称,愚公的“公”是略显不敬之称。
D.精卫鸟经常衔来西山的木片和石子,是想把淹死过女娃的大海填塞起来。
(4)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成现代汉语。
(5)请说说愚公和精卫有什么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性行淑均(?
?
?
?
)
②拥大盖,策驷马(?
?
?
?
)
③身相齐国(?
?
?
?
)
④晏子怪而问之(?
?
?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愚以为宫中之事?
?
?
?
?
?
?
?
?
?
?
?
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
?
?
?
?
?
?
?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
?
?
?
?
?
?
?
?
?
?
?
?
?
?
?其后夫自损抑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断两处。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①诸葛亮的标准:_______________
②晏子的标准: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
?
?致: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
?
?
?
广: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
?
?励:_______________
④绝知此事要躬行?
?
?
?躬: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志存高远”;【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4)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文看,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乙】文看,学习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将近,②尽、全,③才、刚,④同“慧”,聪明
(2)C
(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竟然连寡妇和弱儿都不如。
②手里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4)①愚公的家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②邻人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也得到了家人以外的众人的支持。
【解答】
(1)①句意:年龄将近九十岁了。且:将近。
②句意: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③句意:刚刚换牙。始:才、刚。
④句意:你也太不聪明了!惠:同“慧”,聪明。
(2)A项,语气词/怎么,哪里。
B项,到/在。
C项,都是“凭借”的意思。
D项,他的/这。
故选C。
(3)①汝:你。彻:通达,这里指改变。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
②闻:听说。已:停止。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4)阅读文本,根据“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愚公的家人对愚公移山这件事表示赞同并且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根据“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邻人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这也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也得到了家人以外的众人的支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答案】
(1)C
(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3)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夏桀、商汤的故事就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夏桀是夏朝的末代君主,他不思进取,只知道极尽享乐之能事,骄奢恣肆,亲奸佞,远贤臣,对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如有不从,就滥施征伐,就这样,夏桀渐渐失尽人心,众叛亲离。反观商汤,他是个既有才干又有德行的首领,他重用贤才,施行仁政,注重“以宽治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灭夏建商。
【解答】
(1)C项,句意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2)寡:少。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顺,归顺。
(3)语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至于具体的事例,可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的材料中选取。如:商汤灭夏;周武王姬发伐商纣;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
【答案】
(1)①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②承认,同意,③器重,重视,④怎么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①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能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使我获得显贵。
②因此先主就去拜见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解答】
(1)①句意: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②句意: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许:承认,同意。
③句意:刘备很器重他。器:器重,重视。
④句意: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安:怎么。
(2)句意: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不可屈致也”意为“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句意完整,是一个判断句,应在其前后断开。故断句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①躬耕:亲身耕种。闻达:有名望,显贵。
②由是:因此。诣:往,到。凡:一共。乃:才。
(4)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中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所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说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所感动,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4.
【答案】
(1)B
(2)C
(3)B
【解答】
(1)B项,句意为: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2)A项,连词,表因果关系/动词,修建。
B项,连词,表顺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C项,以,两个都是介词,“用”。
D项,代词,他/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3)B项,起义的先后次序应该是:并杀两尉、为坛而盟、动员起义。
5.
【答案】
(1)D
(2)我本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3)示例:
千秋诸葛我评说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一个个风云人物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然而,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欣赏诸葛亮。他是一个集智慧、胆略、忠义于一身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依稀记得,赤壁战火,遮掩不了他羽扇纶巾的英姿;强敌压境,他空城之上悠然抚琴的镇定;安抚蛮夷,他七擒孟获的宽容和大度;他巧布八阵图和制作木牛流马的智慧……那一曲曲,一幕幕,都道不尽他精彩的一生。
在纷杂的记忆中,诸葛亮的《出师表》像一面旗帜,鲜明地彪炳着他的忠肝义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他“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为报答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走出隆中,殚精竭虑。先帝白帝城托孤之后,他又尽心辅佐幼主,多次出师伐魏,以图收复中原。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他那颗对刘氏父子、对蜀汉的耿耿忠心,真是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至高境界,也展现出他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诸葛亮的忠诚是罕见的。他知恩图报,尽管面对的是创业的艰辛以及后主的昏庸无能,但他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尽管他“功盖三分国”,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时时反省自我,所以在失去街亭之后他毅然自贬职级,以示惩戒……在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儒家思想的精华!
我敬佩诸葛先生,为他的精神所折服;我敬仰诸葛先生,为他的斗士未酬而遗憾。
【解答】
(1)D项,“先帝不以臣卑鄙”句意为:先帝不嫌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躬:亲自。闻达:有名望,显贵。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概括诸葛亮精神,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点来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即可。
6.
【答案】
(1)①踩踏,②同“避”,躲避
(2)①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或“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
【解答】
(1)①句意为: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蹴:踩踏。
②句意为:所以有了祸患而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①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②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3)文章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前面就是作者总结的结论,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是心”指的就是前面这句话。根据“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知,“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行为,即“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行为。
(4)联系文章中“舍生取义”的论述,将自己的理解写出即可。“义”可理解为“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都是“义”的表现。注意要和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江湖义气区别开。
7.
【答案】
(1)A选②或“达到”,B离开或离去,C衰残、衰败
(2)①√,②×,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或:要抓紧时间学习、珍惜当下、做有意义的事情)
(3)示例:静。理由: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示例:有积极影响。诸葛亮教育孩子要志存高远、励志治性、多接世。【链接材料】中的诸葛瞻面对诱降,不为所动,斩来使,以死报国,体现了他谨遵诸葛亮的教诲。
【解答】
(1)A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B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去:离开或离去。
C遂成枯落:最终凋落、衰残。枯:衰残、衰败。
(2)②“要及时行乐”理解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珍惜当下,做有意义的事情。
(3)由“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语句可以看出,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诸葛亮教育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
(4)作答时首先要说明有积极影响,然后再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给予了孩子正面引导,而【链接材料】中诸葛瞻面对诱降不为所动,以死报国等行为表明了他谨遵诸葛亮的教诲,不慕名利,忠于国家。
8.
【答案】
(1)C
(2)A
(3)C
(4)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5)我们要学习他们:具有明确的目标,远大的抱负,宏伟的志向;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
【解答】
(1)C项,句意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2)A项,介词,凭借;B、C、D三项,连词,表目的,用来。
故选A。
(3)C项,选项表述错误,在称呼上,“愚公”的“公”是敬称,智叟的“叟”是略显不敬之称。
(4)穷匮:穷尽。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5)【甲】文中愚公带领全家人移山,不怕苦难;【乙】文中女娃在死后化作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填海。由此可知,愚公和精卫在目标志向方面上,都具有明确的目标,远大的抱负,宏伟的志向;在毅力方面上,都具有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
9.
【答案】
(1)①善良公正,②驾驭(驾着),③担任相国(当相国),④感到奇怪(对……感到奇怪)
(2)B
(3)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①都拿来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将士们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
②而(通过)你的表现,(可以看出你)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离婚)。
(5)①忠贞纯正;忠诚报国;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②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知错能改)。(或:做人谦恭,不张扬。)
【解答】
(1)①句意为:性情品行善良公正。淑均:善良公正。
②句意为:头顶上撑着大车篷,驾驭四匹大马。策:驾驭(驾着)。
③句意为:自身担任齐国的相国。相:担任相国(当相国)。
④句意为: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马夫。怪:感到奇怪(对……感到奇怪)。
(2)A项,以为:动词,认为/把……作为。
B项,之:均为助词,的。
C项,于:介词,在/介词,对。
D项,其:代词,她的/代词,那。
故选B。
(3)“今者妾观其出”的意思为“今天我看他出门”,句意完整,应在其后划分开;“矣”为语气词,用于句末,应在其后划分开。因此,语句的节奏应划分为: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①咨:询问。行阵:行伍,部队。
②足:满足。求:要求。
(5)细读两篇文章,依据【甲】文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可知,诸葛亮的用人标准是忠贞纯正、忠诚报国;依据【甲】文“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可知,诸葛亮用人讲求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乙】文中晏子的马夫在接受了妻子的批评之后,变得非常谦恭,最后被晏子推荐为大夫。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晏子用人讲求知错能改,做人谦恭,不张扬。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
【答案】
(1)①达到,②增长,③振奋,④亲自
(2)①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甲】文:①有教育的智慧: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导子女,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②有学习的智慧:“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深谋远虑,也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而达到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只有带着心志才能获得学习的效果。
【乙】文: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解答】
(1)①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②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③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励:振奋。
④句意: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躬:亲自。
(2)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养德:培养品德。
②静:专心致志。才:才干。
(3)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即可。【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志存高远”;【乙】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句话从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4)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阅读文本可知,从【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看出,诸葛亮教导子女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有教育的智慧;从“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深谋远虑,教育子女要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体现了诸葛亮有学习的智慧。【乙】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