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最苦与最乐
七
年
级(下)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议论文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
(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
(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形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
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导入新课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解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达dá观
失shī意
仁rén人志士
心安理得dé
海阔kuò天空
多音字
落
luò
落日
luō
落落大方
là
丢三落四
lào
落枕
课文重要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研读课文
(一)谈苦
1、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知足
安分
达观
责任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达观。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责任。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4、
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二)论乐
1、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曾子——任重而道远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含义:一直走到死
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引用名言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全文探讨
1、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好处: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2、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分
说
最苦:未尽责任
最乐:尽了责任
有苦才有乐
苦中有真乐
责小得小乐
责大得大乐
总说
承担责任
获得快乐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拓展延伸
1、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提示:
①培养热爱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的责任感。
②建立自信,要有毅力,勇于面对失败。
③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铭
记
责
任
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英国文学家狄更斯也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我们也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让我们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