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19:0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陈楠说。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并在2017年将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
材料二:
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殷契文渊”平台的发布也让人欣喜。它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下建立的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知识共享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甲骨字形库、甲骨著录库、甲骨文献库、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
(摘编自靳晓燕、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材料三: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学者罗振玉在朋友刘鹗家中初见甲骨,既惊又喜,大受震动后写下这段话。历经120年,几代甲骨文研究工作者辛勤努力,接续奋斗,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日前,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家代表纷纷就如何做好甲骨文的传承工作建言献策。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一曼看来,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确定、殷墟考古发现的许多重要遗迹遗物的年代和性质等考古学问题,都是依据甲骨文资料和甲骨学研究成果来探讨的。因此,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这样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应保护载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甲骨文的尊严,杜绝伪造、乱用、乱通假甲骨文字的现象,注重多元化、多路径的甲骨文研究理论、方案、方法的探索,完善甲骨学学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甲骨学发展氛围。
2018年,国家图书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这意味着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整理研究进入快车道。据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照片采集和释文,正加紧推进排序等整理研究,力争早日完成《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的整理出版。
(摘编自孙亚慧《守住中华文明的根脉》)
材料四:
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新发现的不断产生,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虽然夏朝有没有文字,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甲骨文与后世的文字关系十分密切,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李雪山《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骨文
表情包古老与新潮年轻人重新关注我国传统文化
B.甲骨文爱好者“殷契文渊”平台甲骨文字、文献、著作等
C.甲骨文研究者120年、几代奋斗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
D.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国图馆藏甲骨整理出版《国家图书馆甲骨全集》
2.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有力反驳材料四中提到的西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B.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分别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五世纪就绝迹了。
C.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的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D.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四则材料介绍甲骨文的传播、甲骨学的研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寄寓在甲骨文上的传统文明和文化自信。
B.陈楠将甲骨文元素融入诸多设计作品,出版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多个国家展出汉字艺术设计作品,在国内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C.用拉曼光谱分析甲骨填色,用计算机辅助缀合甲骨图片,用大数据整理、汇总研究成果,当下甲骨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只要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比较,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收获。
4.在甲骨文(学)的研究、传承上怎样做到“流传而悠远之”?请结合前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四的相关内容,拟写分论点,证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失眠之夜
萧 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他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哎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
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满洲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之前,并且在高射炮的炮声中听到了和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家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8.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太原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馀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馀,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突厥: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B.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楚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的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彭州权别驾
苏 颋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①,徒闻礼数揖中台②。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③来。
[注]
①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②中台:中书省。③掖垣: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会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16.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用鸠鸟为喻劝说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2)为“恢复汉室”,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最终失败,壮志未酬,病逝五丈原,后人常引用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表达壮志未酬之深沉感慨。?
(3)柳永的《望海潮》上片中“         ”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都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波涛的汹涌之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因为生活需要,原始先民到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发明了烧陶技术。彩陶以泥质为主,既有    ,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陶艺术    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
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在器壁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取得    的效果。?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渔网、水涡等图案的    和变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在盆内壁描绘着一个圆圆的脸、三角形的鼻子,似乎是在默默地祈祷。这种图形似乎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观赏性  混合  两全其美  延续
B.实用性  混合  两全其美  持续
C.实用性  融合  一举两得  延续
D.观赏性  融合  一举两得  持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但偶尔也有规则纹饰出现
B.随着原始先民生产力的提高
C.随着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增强
D.为了使陶器更加坚固耐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定居的原始先民到了新石器时代,因为生活需要,伴随着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
B.因为生活需要,到了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稳定的农耕文化,定居的原始先民发明了烧陶技术。
C.原始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烧陶技术,那时人们开始定居生活,从事相对稳定的农耕文化。
D.新石器时代产生了烧陶技术,农耕生活开始后,它满足了定居生活中的原始先民的生活需要。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 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指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② 。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 ③ 。《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原《离骚》)
  刘徽在《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注中指出,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辞海》“割圆术”条)
  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人以教益和启示,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一年来,西方国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30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她虽然今年才16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被评为“2019年影响世界的100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以种植真树,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其中超4成能量由“95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的同学钦佩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解析】
并没有破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所有历史记忆,而是“誓要从千年中华文明标志的甲骨文中解码出历史记忆的真相”。
2.A 【解析】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我国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
3.D 【解析】
“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大收获”。
4.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的传播方式。②将甲骨文与科技结合,搭建桥梁。③专业研究者探索研究路径,加快研究进程。④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每点2分,四点中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等相关内容可以概括出,将古老与新潮融合,创新甲骨文传播方式。从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将甲骨文与科技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甲骨文的研究。材料三主要从研究者及研究路径、研究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此外再根据材料一“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可以分析概括出培养年轻人对甲骨文的喜爱,为甲骨学的发展储备后续人才。
5.①甲骨文起源时间早。②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③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④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材料四主要是说明甲骨文有“独特的异彩之处”。第二段主要讲甲骨文起源时间早;第三段通过比较,认为甲骨文有传承和解读;第四段第一、二句话主要讲甲骨文和后来的汉字一脉相承,第三句话讲肇源于甲骨文的中国汉字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文字形成。
6.B 【解析】
作者的往昔生活并不美好亲切,从注释可以看出。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不是作者故乡的景物,而是三郎故乡的。
7.C 【解析】
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①对家乡的思虑。②对自己这个外来的所谓“媳妇”能否被接受的顾虑。③对“家乡”这一观念的思考。④对家乡仍然被日寇占领的苦闷与无奈。(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抓住第一段“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可见,失眠是因为作者思念故乡;而故乡被日军侵占,“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更让作者感到彻夜难眠,体现出对家乡被侵占的苦闷无奈;由“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可见作者对自己能否被三郎家人接受也充满顾虑;由“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可见,也有对“家乡”的含义的深入思考。
9.①“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通过“用手比量着”这一细节,表现了朋友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充满了自豪感。②“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通过“爬”这一动作细节,表现了三郎想从《东北富源图》上找到自己故乡的急切之情。③“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通过“扫”这一细节,表现了三郎寻找家乡的专注神情。④“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通过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三郎那种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闷之情。⑤“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通过几个连续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三郎那种美好愿望无法实现的局促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用手比量着”,形象地写出了朋友对家乡产物的自豪之情;“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在地图上应该是“指”,作者却用“爬”字,写出了他对家乡景物的思念之情;“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因为急切地寻找家乡的景物,所以“扫”开发梢,反映出对家乡的思念;“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写出三郎对家乡的怀想与无法回到家乡的苦闷;“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美好的设想不能实现,所以手的“抽”“放”“理”等小动作不断,反映出人物局促不安的心理。
10.C 【解析】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是完整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立代王为帝”与“移檄郡县”各是完整意思,前后断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C正确。
11.B 【解析】
“专指”错,也指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12.D 【解析】
李渊没有采纳“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
13.(1)如今虽然义兵聚集但军马很缺乏,(尽管)胡人兵卒不是(我们)需要的,但马匹不能失去,如果再拖延回信,恐怕他产生反悔之心。(关键点:殊、须、稽)
(2)我少买马匹的原因,是(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不把买马当作急事。(关键点:所以……者、示、以为)
14.①害怕因关系疏远致使突厥为他人所用,为害边关,彼此成为不共戴天之死敌;②害怕因关系亲密以致引狼入室,使其成为百姓之祸害。(3分)
【解析】
先从文章中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然后分析李渊与突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原因。从第一段来看,李渊听从刘文静的建议与突厥亲近,但是主要原因是害怕突厥为害边关;从最后一段“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可知,李渊又不想与突厥的关系过于密切。
[参考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自己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他亲自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像开皇年间那样。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进扰强暴百姓。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他)必定会加害唐公还会攻击我,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去帮助他。”始毕立即命令臣子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裴寂、刘文静等都说:“如今虽然义兵聚集但军马很缺乏,(尽管)胡人兵卒不是(我们)需要的,但马匹不能失去,如果再拖延回信,恐怕他产生反悔之心。”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王室相同)。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日,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可预测出来了。”当时军队的士兵是新近招募的,都没有经过训练检阅。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感动喜悦。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都听任其进入。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据险坚守,己丑日,(李建成等)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李渊高兴地说:“像这样用兵,即使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定下了入关计划。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两路,通称为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丁酉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我少买马匹的原因,是(要)(向他们)显示贫穷,而且不把买马当作急事。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康鞘利返回北方。
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原,是黎民百姓的大害。我之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刍粮,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15.C 【解析】
“‘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
16.①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②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③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而赏析的主要内容就是手法。“急啭”与“长嘶”均为声音,以此来写晚春落日,因此可以判断为以动写静。诗人之所以写黄莺与斑马及落日,意在烘托分别之时的心情,这是情景交融。“催”字写“落景”,这是拟人手法。回答时可以先明确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7.(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怒涛卷霜雪 卷起千堆雪
18.C 【解析】
第一空,根据“既……又……”句式及下文“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知,应选用“实用性”。第二空,“融合”“混合”都有把几种不同事物掺和在一起的意思,但“混合”一般侧重物理意义上的掺和或合在一起。文中是说“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都在陶器艺术上能够体现出来,所以用“融合”更恰当。第三空,“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好。文意是说在器壁留下印痕这“一个”行为,有了“两个”效果,所以应选用“一举两得”。第四空,文意讲的是彩陶图案的几何形纹饰是在早期具象图案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应该是“延续”。“持续”指活动、现象、行为等的连续不断,与文意不合。
19.C 【解析】
根据下文“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可知先民具有了审美意识。
20.B 【解析】
A项,“定居的原始先民到了新石器时代”不合逻辑,应该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才开始定居。C项,“从事……文化”搭配不当。D项,“它”指代不明,“它”应该代指“陶器”。故选B。
21.①“信”指使者 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却在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6分)
【解析】
根据前面“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及后面“就是指说媒的使者”可以推断第①空可填“‘信’指使者”;根据后面所列举的内容推断,第②空可填“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根据前面“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及所举《报任安书》的例子可以推断,第③空可填“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
22.屈原以方枘和圆凿不相合为喻,主张坚持原则和明辨是非;刘徽的“割圆”说明事物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转化的。(5分)
【解析】
首先明确两则材料的内容,第一则的意思是“哪里有圆凿可以安上方枘,哪里有异路人能够相安地在一起?”,说明的是“方圆不能兼容”;第二则材料说的是“圆中有方”。综合而言就是方圆代表事物的双方,有时双方不能兼容,有时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两则材料都谈了方与圆的关系,前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不相合,涉及原则的事情要坚持;后一则材料侧重于方与圆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又要采取变通的方式。
23.[写作指导]
本题第一部分是两则情境材料。第一则情境材料是瑞典少女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面斥各国领导人,拥有超过430万的粉丝,登上了杂志封面,被评为“2019年影响世界的100人”,由此彰显出“呐喊”的作用,它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任何一件事所取得的非凡效果都是从宣传开始的。
第二则情境材料是“蚂蚁森林”通过“绿色出行攒能量,从而转化为种植真树”的方式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目前已带动了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种植了1.22亿棵真树,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蚂蚁森林”通过实际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见行动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任务指令。首先,由“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可知,辩论的起点是上述两个材料,“环保”也应成为写作的起点,文章不能脱离此内容指令。其次,学生必须围绕“呐喊和行动谁更重要”这一辩题进行写作,且必须选择其中一方(不可写两者皆重要),辩词中既要为本方观点进行辩护,又要驳斥对方观点。另外,还需要明确对象指令,要有角色意识,凸显“中国青年”的角色。
注意体式指令“写一篇辩论词”,文章语言要符合辩论词的特点,如对方辩友等。
据此,文章可做如下立论:①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励志中学的一部分同学钦佩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为何钦佩?应该是源于生活中少有“针对全球生态问题”敢于发声的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现实生活中少有注意保护环境、讲究绿色生活的人。这就证明“呐喊”本身就是一种号召、一种唤醒,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其中的要害,从而使更多的人行动起来,这远比一个人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所带来的实际效应更大。②行动比呐喊更重要。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呐喊”固然重要,但是最终衡量全球生态是否有所好转,还是要看有多少人在“行动”。由此可知,“呐喊”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适当结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