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21:0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
一、基础知识(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刀俎(zǔ)      
彼恶知之(è)
孝悌(dì)
共其乏困(gòng)
B.庠序(xiáng)
逢孙(Féng)
参乘(chéng)
失其所与(yǔ)
C.邪侈(chì)
瞋目(chēn)
所踦(yǐ)
冠者五六人(guān)
D.目眦尽裂(zì)
大郤(xì)
啖之(dàn)
赍发(jī)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导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C.籍吏民,封府库(造册登记)
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交好)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如会同,端章甫
B.晋军函陵
C.越国以鄙远
D.项伯杀人,臣活之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毫毛不敢有所近
B.行李之往来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句子中均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①技盖至此乎 ②不识有诸 ③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⑥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 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⑦
C.①③④⑧
D.②③⑥⑦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比喻、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骄傲、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C.《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D.《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8.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钟铸成,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行祭。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是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相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辨!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迁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
B.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B.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C.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D.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如例证、引证、比较论证。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进行讴歌与赞美。
C.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D.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辞曰:臣之壮也
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13.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义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4分)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8分)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③。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③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南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B.第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C.第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
18.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在一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位网络“大咖”坐到一起,回答网民的提问。其中问题之一是:请问在你们眼中,“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
  网络“大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说“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掌握在网络上学习的技能,有的说最需要的是要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满足,有人说“00后”群体最应该学会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也有人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个人的独立与自律。
  你认为“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请从上面的回答中选择一个观点,联系访谈背景和对象,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D 【解析】
A项,“彼恶知之”中“恶”应读作“wū”;“孝悌”中“悌”应读作“tì”;“共其乏困”中“共”应读作“gōng”。B项,“逢孙”中“逢”应读作“Páng”;“参乘”中“乘”应读作“shèng”。C项,“邪侈”中“侈”应读作“chǐ”;“冠者五六人”中“冠”应读作“guàn”。故选D。
2.C 【解析】
济:渡河。句意为: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3.D 【解析】
例句中的“内”,动词的使动用法,让……进去。A项,“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礼帽。B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C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D项,“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故选D。
4.A 【解析】
A项,毫毛:古今同义,比喻极细微的事物。B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携带的包裹。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D项,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故选A。
5.C 【解析】
①“盖”同“盍”,怎么。句意是:您的技术怎么会到这种程度呢?③“蚤”同“早”,早些。句意是:不可不早些来向项王请罪。④“颁”同“斑”,“颁白”,指头发花白。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⑧“倍”同“背”,背叛。
句意是:希望您能向项王详细说明我不敢背弃恩德。故选C。
6.B 【解析】
A项,介词,替,给/介词,因为。B项,都是介词,“在”的意思。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故选B。
7.B 【解析】
“想象”“神态的骄傲”表述有误。原文中没有运用想象,“骄傲”无中生有。
8.C 【解析】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9.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出和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A项,从原文第一段“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中看出,是“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只是一个史官”错误。B项,从原文第四段“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中看出,应是在《史记》对他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在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C项,从原文倒数第三段“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看出,“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不是目的所在。
10.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文运用了引证和比较论证,如原文倒数第二段引用“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的话属于引证,最后一段将“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和司马迁的悲剧感相对比,属于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没有在文中出现。
11.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从原文第四段“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中看出,“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12.D 【解析】
“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译文为: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D 【解析】
《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14.C 【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原文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15.(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是”,这;“过”,过错。(2)“鄙”,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陪”,增加。
16.(示例)第(1)句: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被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第(2)句: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第(3)句: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解析】
点评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立足烛之武站在郑国立场上规劝秦伯退军这一意图分析其说话的艺术。“邻之厚,君之薄也”突出的是对秦国力量的削弱;“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突出对秦晋关系的挑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这些角度进行点评即可。
17.A 【解析】
“‘南浦清江’为乐景”不对,“南浦”为送别之地,语出《九歌·河伯》及江淹《别赋》,古诗词中常用。诗人由此想到了与“诸弟”的分别,“清江”可以是清澈的江水,也可以是凄清的江面,结合全诗,应为后一义项。
18.①首联寓情于景,写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又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②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叙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③颈联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④尾联下句直写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句等进行分析。本题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以及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读懂诗歌]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远隔天涯,只我一人,好不凄怆?唯将迟暮的年岁,任由多病的身躯消耗;至今无点滴功劳,报答圣朝。我独自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忧伤不已。
19.[写作指导]
围绕“‘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规定范围内选定一个观点作文即可。要联系访谈背景和对象谈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探究原因,阐明理由,提出建议。写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作者的自我认知水平和人生态度、价值取向。
参考立意:①正视自身的现状与问题,思考自己的现在与未来;②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完善人格,更好地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③立足脚下,锤炼本领。
[优秀范文]
用心走好每一步
  人生如歌,岁月如轮,行走在人生路上,生命的旅程靠我们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我们只有用心走好每一步,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年少的我总是心不在焉,学习上敷衍了事,不求甚解;生活上急于求成,不重过程。所以,老师、家长都批评我做事不用心,可我从来都不以为意。即使对待我最喜爱的长笛也是如此。刚学会吹奏,我就迫不及待地练习上了名曲,而将老师“用心练好基本功”的嘱咐抛于九霄云外。
一次长笛课上,在大家都练长笛时,我趁老师不注意,又开始吹起了名曲。正自我陶醉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要求我吹一遍刚才的曲子,听了老师的话,我不禁喜上眉梢。我一边扬扬自得地吹奏,一边暗暗得意:这次大家对我一定会刮目相看的。一曲终了,老师什么都没说,径自拿起长笛吹了起来,还是我刚才的曲子,可被老师吹出来,那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我羞愧地低下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盖楼房要用心搭好每一块砖,才能建起高楼大厦;吹长笛同样如此,只有用心练好每一个音节,才能奏出悦耳妙曲。”
从那之后,我恍如变了个人:在我身上,用心取代了不屑,沉静取代了浮躁,思考取代了敷衍。每天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开始了长笛的练习:先在心中默念吹奏要领,然后放松身体,气贯丹田,用力送出每一个气息,“1、2、3……”,心灵感受着音色的纯净、节拍的饱满,只要有一个音不够,我就从头再来。每个夜晚,沐着清冷月色,我听着音箱中的示范曲,认真总结自己的不足,每页蝌蚪文中,都密密麻麻地融入了我心的思考,然后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去纠正。
三个月后,老师给了我一本《长笛名曲演奏》让我练习。我终于用自己的踏实、勤奋提高了自己的技能,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走出了人生中坚实的一步。
有人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是的,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中,我们一定要用心走好每一步,用心书写好自己的历史,我们的人生路上才会充满韵乐,开满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