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湖南作为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曾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而如今,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砷、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湘江成了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而中游的衡阳市和下游的长株潭地区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有“江南聚宝盆”之称的湘南地区的个别地方,却陷入了“有土不能挖,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喝”的境地。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湘江重金属污染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湘江流域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的粗放发展 ②湘江流域整体上工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 ③高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和治理污染的能力较低 ④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投入较低 ⑤湘江沿岸居民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利于湘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的有( )
①整顿矿业采选秩序,切断污染源头,取缔所有采选企业 ②加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渣料的管理和废水治理 ③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改造完善排污系统
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落实化工、颜料、冶炼等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API”的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的检测指标有: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据此完成3~4题。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无风的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对流强烈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5.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噪声大于60分贝时,就构
成噪声污染。右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线(单位:分贝)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噪声污染可能主要来自( )
A.大型商场和体育场
B.娱乐场所和学校
C.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
D.学校和森林公园
7.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盛行风的影响 B.绿化带的作用
C.声波传播中自然减弱 D.河流的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导致生态失衡、生物种类减少。读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甲 某地区人口密度 乙 某地区生态环境危急区分布
(1)图乙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乙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第1题,湘江重金属污染背后,既有历史包袱沉重、粗放式经营、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意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河流底泥重金属富集等客观原因,也有长期以来高污染企业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之间“躲猫猫”似的拉锯战等主观原因。第2题,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①整顿矿业采选秩序,切断污染源头,取缔关闭非法采选企业,集中建设尾矿库,恢复有色金属采选集中地区的生态环境;②加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渣料的管理和废水治理,关闭手续不全和污染严重的小冶炼企业,完成一批废水废渣治理项目;③进一步削减排污总量,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改造完善排污系统,实现清污分流,实施底泥沉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落实化工、颜料、冶炼等重污染产业退出计划,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生态工程、电子信息等产业。]
3.A 4.B [空气污染指数的高低除与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有关外,还与大气状况有关,大风及强对流天气都能使污染气体扩散,而晴朗无风的天气会导致污染气体的积聚,引起空气污染指数的增大。我国北方春季多大风天气,且春季北方天气干燥,易暴发沙尘暴,从而引起总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5.C [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并不是说地球物种的灭绝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6.C 7.B [图中M、N两地噪声值分别呈现闭合和带状应为建筑施工和交通运输影响。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绿化带的作用。]
8.(1)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度放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解析 第(1)题,要仔细读图例,图乙中生态极危急区和图甲中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有对应的关系,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第(2)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①、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①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林区,森林破坏问题突出;②位于内蒙古东部温带草原区,面临土地荒漠化问题。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右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3~4题。
3.这种行为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4.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推进海洋农牧化生产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眼
C.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5.下图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二、综合题
6.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7.看下面漫画“五代人的营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说明了什么?
(2)谈谈“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参考答案
1.A 2.C [第1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第2题,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3.B 4.C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为小鱼,是过度捕捞导致的,破坏了代际之间的公平。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可以有效恢复渔业产量。 ]
5.B [生产规模适当的前提是人口数量适中,其结果是人类的需求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人类生产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必然要能认识自然规律,这需要人有较高的素质, 这样就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6.(1)经济 社会 生态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D
7.(1)上图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资源、环保意识;自觉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解析 漫画“五代人的营生”中,卖的东西一代比一代差,轮到“我”时就没东西卖了。这说明,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自觉参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资源、环保意识。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 下列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D.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2.促使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动因是( )
A.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利
B.人类思想文化的不断飞跃
C.人类较高的生产能力
D.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据此完成3~5题。
3.该思想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定胜天的思想
C.因地制宜的思想
D.天人合一的思想
4.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开始于( )
A.古希腊时代
B.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C.18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以后
5.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B.毁林开荒
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在草原地区大量捕杀鸟类
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据此完成6~7题。
6.J.博丹的主张体现出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
A.人定胜天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地协调论
7.J.博丹的思想类似于以下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A.孟轲 B.P.白兰士
C.F.拉采尔 D.贾思勰
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大自然便赋予了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回答8~9题。
8.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适应论的思想
D.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9.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双选)( )
A.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B.机器化大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
(2)A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人口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工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
参考答案
1. D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可以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D [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深入,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推动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D 4.D 5.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人地关系符合“和谐论”的思想,该理论是在二战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人地矛盾尖锐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流行开来的。该理论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6.B 7.C [据材料可以看出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孟轲主张“人定胜天”;贾思勰主张因地制宜,是人地协调发展的雏形;P.白兰士主张可能论;F.拉采尔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后被人利用而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8.B 9.C [第8题,解答本题要深刻理解材料的含义。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最后一句话“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便赋予了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9题,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10.(1)BD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环境文明时代
(3)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索取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4)人地协调发展 举例略。(必须紧扣日常生活,从节约、减轻污染两个角度分别作答)
解析 第(1)题,A阶段处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期,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防御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人口容量最大的是环境文明时代。第(3)题,工业文明时代环境的突出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为追求经济增长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地协调发展。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例子很多,只要合理即可。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回答1~3题。
1.产业链模式图中的①②分别为( )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2.关于此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
B.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
C.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
D.达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3.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
B.热电厂的蒸汽都可用于多晶硅生产
C.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D.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
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据此完成4~5题。
4.“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5.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A.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B.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C.减少废料
D.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Ⅰ-Ⅳ所表示的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7.如果X表示经济发展速度,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那么,目前我国处在哪种发展模式( )
A.Ⅰ B.Ⅱ C.Ⅲ D.Ⅳ
8.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行动,公众应该做的是( )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 生活能源? 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该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至少答四点)
参考答案
1.A 2.D 3.B [第1题,以煤炭等为燃料的发电厂除了供电、供热外,还会产生粉煤灰等煤渣,粉煤灰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第2题,读图可知,该发展模式并没有达到废弃物的零排放。第3题,读图可知,热电厂的蒸汽一部分用于向工业园区、高效农业大棚、城镇供热,另一部分用于多晶硅生产。]
4.A 5.A [第4题,清洁生产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根本在于生产全过程中对污染物的处理。第5题,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的优点。]
6.A 7.D [结合坐标轴和图形区域可知,Ⅰ区经济发展并未影响到环境保护强度的增大,所以其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而我国的现状是环保强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应属于Ⅳ区。]
8.C [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可以减少大气中氯氟烃物质和二氧化碳含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9.(1)A-③ B-② C-①
(2)太阳能 风能
(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③退耕还林还草;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人工种草,制定合理的载畜量;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⑦消除贫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任答四点)
解析 人口问题是产生图中恶性循环的根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图示问题的关键,根据图中各环节的关系答题。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风能丰富,可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我国西部地区易产生荒漠化问题,需要保护植被,如退耕还林还草,制定合理的载畜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生物能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