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课时 温度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课时 温度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2-26 20: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课时 温度计
石家庄市元氏外国语学校 张瑞雪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要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师生互动,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讨论。
教材分析: 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温度并不陌生,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这就涉及到测量的科学问题,观察温度计并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也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流程示意
 引入新课——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应用
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理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很多奇妙的现象,比如“下雪不冷化雪冷”,我们知道雪融化是因为天晴了有阳光的缘故,那为何“化雪”时却比阴天下雪时还冷呢?学了有关热现象的问题大家就会明白的。
一温度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北方的夏天天气炎热,冬天天气寒冷;我们喝开水热,而吃的雪糕冷。但是我们要准确的描述气温的高低就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温度。什么是温度呢?
生: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师: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这样的感觉可靠吗?
[想想做做]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和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中,然后再把左手放入温水中,把右手放入温水中,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学生分组操作
[结论]左手感觉到温水冷,右手感觉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温度计
演示自制温度计
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
师: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呢?
生: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它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现在我们来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投影]几种常用的温度计。
师:甲图是实验室用温度计,乙图是体温计,丙图是寒暑表,同学们能否总结出温度计的基本构造是什么?
生:内径很细的玻璃管,下端是玻璃泡,玻璃泡内有红色的液体。
师:温度计上的符号C表示什么意义?
生:表示摄氏温度。
三摄氏温度
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
物理上规定,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
请同学们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将括号中的空白填上,并读一读各温度值。(见小资料)
四温度计的使用
师: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请同学们说出课本中,几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师:除了知道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外,还需知道什么?
生:弄清不同温度计的用途,测量体温只能用体温表,测量气温用寒暑表,测量水的温度用图甲所示的温度计。
[想想议议]如果所测温度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值。
师: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为什么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下面介绍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
[想想议议]使用温度计常见的几种行为错误的是?
生:第一个图做法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的侧壁接触,第二个图做法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液体中,第三个图做法正确。第四个图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的正确,其他的错误。
师:使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待测液体的温度超过了温度计的量程,没有待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五体温计
师:在家庭中和医院里常用体温表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2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3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为什么?
4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一甩?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生: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时,玻璃管内有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生: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表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重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教师意想不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5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想教法之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比如《温度计》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辨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