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章打包7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三章打包7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2-26 21:32:27

文档简介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2课时 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1.工业联系
(1)工业生产系统的组成:①______投入、②______活动和③______产出。
(2)表现
a.从工业生产过程来看,许多中间环节的承担者既是④__________,又是⑤__________。
b.工业部门之间形成⑥________________联系。
c.形成全球生产系统与⑦________________系统。
2.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
(1)工业转移
原因:各地区的⑧________________、劳动力素质、⑨________________、市场需求、⑩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及变化。
表现
(2)工业垄断:高质量的产品、迅速______的产品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服务,几乎由少数地区供应。一些________________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
3.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开发区 独资引进或________________建设的为数众多的工业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技术工艺先进,产品大规模进入________________
专业化
产业区 同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______,分享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健康发展,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兴起,区域呈现出该种工业的文化氛围
4.工业与环境
(1)环境质量是______________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和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型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很大。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读“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图”,完成1~2题。
1.在钢铁工业的生产系统中,各工厂间存在________联系(  )
A.投入—产出 B.共用基础设施
C.商贸 D.科技与信息
2.与钢铁工业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以钢铁冶炼为主体的工业地域,其主要目的是(  )
A.集中排放废弃物 B.降低生产成本
C.寻求廉价劳动力 D.垄断高端产品
考查点2 工业集聚
下图为“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对该镇服装产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服务与社会服务较为完备
B.产品生产附加值高,企业利润丰厚
C.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过程集中
D.原材料、设备和产品市场均在海外
4.该镇各类服装企业高度集中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共用基础设施,便于生产协作
B.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集散
C.增加就业,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记忆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下图为“某工业城市工业发展规划图”,计划在图中四个区位布局四种不同类型污染的工厂,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工厂属于乙类工厂的是(  )
A.化工厂、炼油厂 B.电镀厂、皮革厂
C.发电厂、酿造厂 D.造纸厂、砖瓦厂
(2)有关左上图中工业规划的区位选择叙述正确的有(  )
A.③处各类都可以
B.④处各类都可以
C.①处可布局乙类,也可布局丙类
D.②处可布局丁类,也可布局甲类
方法技巧
活动思考
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来看,在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①汽车厂;④造船厂;⑤机床厂。汽车厂、造船厂、机床厂的投入要素中包含钢铁厂的产出—钢材或钢板。(P70)
活动探究
1.(1)电视机工业在20世纪后期已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日本、美国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机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因此产量下降。而中国劳动力密集,工人工资水平低,吸引国外众多电视机厂家到中国独资或合资经营,使得中国电视机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2)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硅谷”中的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美国内地以及墨西哥、东南亚等地扩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P71~P72)
活动思考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的兴起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它使该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引进资金和技术,以明确的发展方向设立了许多开发区和专业化产区,并且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的,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进行专业化协作、大规模生产,进而形成了经济专业镇。它们具有“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特色。(P72)
活动思考
1.①水泥厂、酿造厂都污染空气,工厂应建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都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③化工厂、炼油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工厂应建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同时还要保证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④发电厂、钢铁厂既污染空气又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工厂既要考虑建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还要注意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2.只考虑目前经济效益的观点是错误的。工业生产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经济效益最终也会丧失。淮河水质变坏会危及沿岸地区甚至整个淮河流域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加剧水资源危机的程度。(P73~P74)
活动思考
1.墨西哥 捷克 匈牙利
2.江苏 浙江 广东 沿海经济较发达(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P74~P75)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原料 ②生产 ③产品 ④供应商 ⑤消费者 ⑥投入—产出 ⑦地方生产 ⑧资源供给 ⑨工资水平 ⑩环境容量 制造业 劳动 创新 高度专业化 发达国家 合资合作 国际市场 集聚 上下游配套工业 专业化服务 投资环境 生产成本 经营效率 环境法规
基础达标练
1.A 2.B [在钢铁工业的生产系统中,有的工厂的原料是上游工厂的产品,而产品是下游工厂的原料,故它们间存在投入—产出上的联系;钢铁工业地域是与钢铁有关工业集聚的结果,其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集聚效益。]
3.A [该镇服装产业对海外名牌服装进行来样、来料、来设备加工,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包括本地和国内,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但生产服务(全方位)与社会服务(全方位)较为完备。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4.A [各类服装企业高度集中的最主要原因是共用基础设施,便于生产协作。]
方法技巧练
(1)B (2)A [题中左图表示了各点的位置,包括风向、河流位置;右图表示了不同工厂的污染类型,根据不同工厂造成的污染类型来进行合理布局即可。]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2课时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商业中心与交通运输业的关系
(1)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①______和②______来体现的。
(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③________________中心。
(3)商业中心的繁荣,会促进④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别
商业中心 对交通运输要求高,通常位于⑤________________位置,交通便捷,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⑥______的集散
商业网点 多散布于⑦__________或广大乡村,以便于为消费者提供⑧______________服务
3.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1)高速公路建设:使许多商业集聚在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合部。
(2)集装箱运输和⑩______________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3)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的出行范围逐步扩大,产生了一些大型的多功能__________________。
(4)电子计算机、__________技术的发展:使商业网络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右图是“华北平原某村庄的平面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商业网点的特点是(  )
A.规模小,数量少
B.规模大,密度小
C.规模小,密度大
D.规模大,数量多
2.A、B两个杂货部A的效益好于B,原因是(  )
A.A位于“丁”字路口,B位于“十”字路口
B.A周围的固定居民点明显多于B地
C.A地交通位置好,客货流的流量大于B地
D.A地周围居民的经济收入明显高于B地
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回答3~5题。
3.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布局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
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
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
4.图中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
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
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
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
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
5.图中夜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货源充足 B.人口集中
C.交通便利 D.金融市场活跃
方法技巧练
一、框图法巧记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因素
1.武汉成为全国重要商业城市的条件是(  )
A.位于焦枝铁路干线和长江交会处
B.是我国中部地区以石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C.是全国的重点直辖市
D.有便利的河道和铁路交通运输,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方法技巧
二、列表比较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的不同
2.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密度小、规模小
B.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2)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农药使用量大
C.交通运输不便
D.商品品牌意识差
方法技巧
位置 组织形式 商品种类 交通 主要作用
商业中心 区域核心 商业街、商业中心 多 便捷,对交通条件要求高 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以及享受各种服务提供方便
商业网点 居民区、乡村 若干个商店 少 较差,对交通条件要求低 为消费者提供日常购物服务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人流 ②物流 ③综合服务 ④交通运输业 ⑤区域核心 ⑥人流 ⑦居民区 ⑧日常购物 ⑨高速公路与城市 ⑩现代物流业 购物休闲中心 互联网 组织形式
基础达标练
1.A 2.C [第1题,乡村商业网点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少,密度小。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箭头表示客货流,A地的流动量要大于B。]
3.A 4.B 5.B [本组题利用城市规划图考查商业网点布局。从图中可知富居家具城靠近城市边缘交通干道,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等布局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集中;夜市以日常消费品交易为主,需要靠近居民区。]
方法技巧练
1.D [本题主要考查武汉这个商业城市的形成条件。A项错在“焦枝”上;B项错在“石化”上,C项错在“直辖市”上。]
2.(1)D (2)C [本组题学生易错的原因,一是审题不仔细,第(1)题,要选出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二是不能正确分析产品销售与交通、市场的联系性。第(1)题,甲地为山区,交通不便,商业网点密度较小。第(2)题,甲地受地形条件限制,交通不便,乙地交通便捷,利于商品流通。]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个人行为和企业选址与区位
产业活动 区位条件
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选择合适的地点,以节省①______和金钱
企业选址 考虑②__________、燃料地和③________________;企业是否符合所在地区的④________________;生产活动对于⑤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现代产业活动与区位
(1)现代产业活动的种类:农业、工业、⑥________________、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门。
(2)区位变化的原因:社会⑦______程度的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部门越来越庞杂。
(3)产业活动的区位差异
产业活动 主要区位
农业和矿业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矿业还受⑧______________的限制,并受运输条件的影响
工业 受⑨______、原料、能源、劳动力、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商业和服务业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主要指向⑩______________
(4)工业活动区位的变化
a.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b.________________的建立吸引了资源与资金,使地方产业活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网络。
二、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1.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原因、交流方式和目的
(1)原因:______分布的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交流方式:________________、通信、商业、贸易。
(3)目的: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
2.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1)生产协作:多道______之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2)商贸联系
a.分类:商贸联系可分为一国范围内的________________和国与国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__________等,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
b.表现:为满足区际间物资流动的需要,现代__________应运而生。
(3)科技与信息联系
a.产业背景: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______________,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
b.表现:__________的广泛普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________________加速发展。
c.作用:企业能够交流和共享信息资源,实现企业________________和对外联系的网络化、经常化。
3.技术的地域扩散
(1)表现:新技术的扩散方向与产品贸易的流向呈现出相反的方向。
(2)主要形式
扩散形式 扩散过程
近邻扩散 以__________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地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强度逐渐减弱
等级扩散 以创新地为起点,按照一定的______顺序逐步扩散
______扩散 通过传播者自身的移动,将新技术带到新的地域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产业地域的形成
2.工业地域
(1)区域条件:优势条件与__________________并存。
(2)规划原则:______________,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克服限制性因素 。
(3)发展方向: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相适应。
(4)布局原则: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________________、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优势。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①水源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D.①土壤 ②热量 ③地形 ④政策
考查点2 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
                   
2.下列各组企业中,存在生产协作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轮胎厂—汽车厂
③食品厂—家具厂 ④造纸厂—化纤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查点3 工业地域
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东郊星沙镇,创建于1992年8月,规划控制面积38.6平方千米。引进企业99家,其中三资企业41家,内资企业58家。根据资料,回答3~4题。
3.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内企业都是因工业投入—产出上的联系而集聚在一起的
B.该区属于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C.该区属于劳动力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
D.区内企业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
4.很多跨国公司选择在长沙投资建厂,最终目的是(  )
A.充分利用各地资源 B.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C.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D.实现经营的全球化
方法技巧练
一、列表比较影响产业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布局受自然、人文资源因素的影响。下列工业布局与其所对应的主导因素不匹配的是(  )
A.黑龙江木材加工业——森林资源丰富
B.内蒙古呼和浩特乳品业——劳动力密集
C.浙江杭州丝绸业——蚕丝产地,产业历史悠久
D.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聚集
方法技巧
产业类型 主导区位 产业特点
制糖工业 原料 原料运输成本高
啤酒厂 市场 产品不便运输、运输成本高
煤炭开采 自然资源 受矿藏状况限制
服装、电子装配 廉价劳动力 需要劳动力数量多
卫星、飞机制造 技术 要求技术水平高
荔枝种植 气候 受气候条件限制
二、图解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越来越少
B.一个区域越是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则这种产品供应区外的剩余部分就越多
C.商贸联系可分为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D.目前在区际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工业产品
方法技巧
活动探究
1.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侧,南临深圳湾和大鹏湾,与珠海经济特区隔珠江口相望,南侧紧邻香港特别行政区。京九、广九两条铁路交会于此。
2.深圳迅猛崛起主要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当地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
3.深圳的发展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有经济特区优越的条件,能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在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劳动力素质高。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工业品牌多,是全国著名的“品牌之都”。深圳的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等产业部门已经具有全国意义,深圳的旅游业和会展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起来。深圳交通便利,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所有这些都为年轻的深圳不断发展注入了活力。(P51~P52)
活动思考
在影响产业活动的诸多因素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
橡胶种植—气候     石油开采—自然资源
甜菜制糖—原料产地 面包制作—市场
(P52)
活动思考
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原材料、设备、设计来自海外;多个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该镇服装生产专业化突出;同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也有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和本地销售。
有利方面:可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装生产设备,加快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加快占有国际市场的速度。
不利方面:中国的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中国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P53)
活动探究
1.生产协作和联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某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另一种是有些工厂的产品共同成为另一种产品的零部件,表现为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2.这样的布局合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零部件生产分散在15个国家和地区,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成本,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或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消费市场,或接近金融市场,或接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比较优势,以获得最佳效益。(P55)
活动实践
1.商贸联系可分为以国内为主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区际贸易不受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影响,而国际贸易受到各种限制,如贸易壁垒、关税壁垒、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等方面的影响。
2.略。
3.主要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保持技术上领先的优势,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以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技术,推出新品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人才优势实施新产品的研发。再如美国微软公司也把亚洲的研发总部迁到上海浦东,目的也是如此。
4.略。(P56~P57)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时间 ②原料地 ③消费市场 ④发展方向 ⑤环境生态 ⑥交通运输业 ⑦分工 ⑧矿藏状况 ⑨市场 ⑩消费人群 经济开发区 资源 交通运输 工序 区际贸易 国际贸易 劳动力 物流业 市场动态 互联网 电子商务 内部管理 创新地 等级 位移 限制性因素 因地制宜 发展潜力 地理区位
基础达标练
1.A [决定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有:热量、水源、光照、土壤、市场、技术、交通等。]
2.A [生产协作联系有时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如纺织厂—印染厂、轮胎厂—汽车厂之间。]
3.D 4.C [第3题,各家企业进驻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为了共同利用较好的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属于有组织形成的工业地域,本区主要属于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第4题,很多跨国公司选择在长沙投资建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方法技巧练
1.B [黑龙江是我国的重要林业基地,因原料丰富,发展木材加工业具有优势;内蒙古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发展乳品业原料充足,但该地区人口较少;浙江杭州是我国传统的丝绸基地,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科研院所集中分布的地区,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B [随着产业活动地域分工的加深,工业企业之间的商贸联系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个区域越是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则这种产品在满足本区域的需求之后,供应区外市场的剩余部分就越多。商贸联系可分为一国范围内的区际贸易和国与国之间国际贸易。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等,在区际之间的流动都十分明显。]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课时 交通运输与聚落、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形态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交通便利→①______________频繁→形成各种居民点。
(2)
两条河流交汇处
河流入海口

水运②__________
商贸活动频繁

形成③______聚落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1)聚落多沿④______________分布,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a.古代交通:“南船北马”→南、北方聚落的空间布局
交通工具 交通方式 聚落空间布局 举例
南方 船 水运 沿江、沿河、⑤______分布(既方便取水,又利于航运) ⑥________、苏州、杭州
北方 马车 ⑦______运输 沿⑧________________分布 邯郸
b.现代公路、铁路交通的兴建,使聚落多沿⑨______线和⑩______线发展。
(2)聚落的形态
地区 聚落形状 形成原因
北方 多呈__________:形态比较规则 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______式
南方 多呈____状分布: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 河网密度较____,地形破碎:沿河道、铁路、公路用水和交通方便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古代城市分布
在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城市相对密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谷地、印度河谷地、______和______的中下游地区。
2.我国城市发展
大多数城市都是______、沿河、沿海发展起来的,______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3.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和发展
(1)______、公路、______和航空等交通线路,把众多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
(2)一个地区______________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______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
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块状分布
C.在北方古代驿道的交点往往发育为城市
D.“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南方河网密集的地区
2.古代南方聚落多临水分布,不是为了(  )
A.方便取水 B.利于航行
C.军事防御 D.与外界保持便捷的联系
3.当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密集,不是因为(  )
A.地形平坦开阔 B.城市众多
C.经济发达 D.人口稠密
考查点2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据此回答4~5题。
4.济宁、扬州等运河沿岸城市,历史上商贸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5.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有(  )
①石家庄 ②扬州 ③济宁 ④株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方法技巧练
列表比较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读“某历史名城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较早,请说明你的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方法技巧
地区 主要运输方式 聚落位置 聚落形态 形成原因 举例
北方 陆路交通(铁路、公路) 陆路干道附近 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地形平坦开阔、河流较少 邯郸、石家庄、郑州、徐州
南方 水运交通 临水分布 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多呈带状布局 河网密度较大,用水和交通方便。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扬州、杭州、苏州
活动思考
1.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使本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交流活跃,商贸活动频繁,这就要求各聚落之间要有各种形式的交通联系,从而促进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2.需要克服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的自然条件。(P77)
活动思考
1.列表比较我国北方和南方聚落形态特征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地区 聚落形态 成因
北方 多平房、有院落,多大型聚落,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聚落密度较小 地形平坦开阔,以旱作农业为主
南方 多斜顶、无院落,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多呈带状布局,以中小型聚落为主,聚落密度大,团状、带状聚落各占一定的比例 河网密度较大,以水田为主
2.略。(P78)
活动探究
1.上海、广州都位于河流入海口,大量的人口、货物在此集散,与海运相连,且经济腹地广阔,交通位置重要。武汉、重庆位于河流汇合处,交通便利,大量人口、货物在这里集聚、中转,商贸活动频繁。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河口处大量泥沙沉积,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差,且黄河下游历史上多次改道,洪水泛滥成灾,因此入海口未形成大的城市。
2.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区城市稀少,交通线路分布稀疏。便利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P79)
活动探究
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等运河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扬州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和海洋运输的发展,扬州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这些变迁说明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地位、能力的升降、强弱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P80)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商贸活动 ②交通便利 ③城市 ④交通干线 ⑤临水 ⑥扬州 ⑦陆路 ⑧陆路干道(驿道) ⑨铁路 ⑩公路 团块状 棋盘 带 大 中下游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 尼罗河 黄河 长江 沿湖 沿河 铁路 水运 交通运输 布局
基础达标练
1.C 2.D 3.A [该组题主要考查对交通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关系的掌握情况。由于河流不仅具有航运功能,还有军事防御等功能,因此,“沿河设城”也是我国古代北方城市分布的基本现象之一;南方地区河网密布,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河流限制了人们的对外联系;地形平坦的地方很多,如果无建设交通线的社会需要,一般不会有交通线。]
4.C 5.C [大运河在清末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使济宁、扬州等沿运河城市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石家庄受到京广线和石太、石德线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株洲位于南北向的京广线与东西向的浙赣线、湘黔线交会处;扬州和济宁是在京杭运河的作用下发生兴衰变迁的。]
方法技巧练
(1)河流 煤、铁资源 (2)①区域。 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3)交通(铁路的兴建)。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旧城区沿河分布,且附近有煤铁资源,这是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因素;城区①和城区②相比较,城区①位于河流交汇处,形成应该早于城区②;由新城区沿铁路线分布可知,新城区是随着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1课时 工业区位因素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2.结合实例,对某工业部门布局进行利弊分析。
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
指工业企业的①______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②______________的联系。一般来说,③______、土地和④______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结果
运输 运输成本决定着工厂的⑤____________和经济效益,减少⑥______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⑦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⑧________________(原料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⑨______(市场指向型工业)
土地 是有限的资源,并且不可移动 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 靠近其他经济活动,有利于共享⑩____________和公共服务 节约______成本,降低______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开展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影响因素 要素 影响
自然资源 矿产、______、水、生物资源等 ______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 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 地形起伏较大、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不宜布局____型工业企业
社会经济因素 当地______________发展水平、____________状况、交通运输条件、__________供给,以及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 成衣加工业宜布局在__________较多、工资水平较____的地区;高级时装设计和加工需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城市;享受优惠政策的工业开发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技术因素 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和科技开发水平等 高科技产业应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______水平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 直接面向____,工业企业接近消费地 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了解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环境生态因素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输出工业产品,另一方面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 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__________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域的干扰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工业区位因素
下图为“美国铜矿资源开发布局导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由图示可知美国铜矿熔炼厂和精炼厂分别属于(  )
①原料指向型工业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 ③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④动力指向型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大量铜材加工厂布局在精炼厂附近,有利于(  )
①降低劳动力成本 ②加强与精炼厂的生产协作 ③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考查点2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
下图为“北京市主要工业区布局示意图”。图中数字分别表示城区和四个主要工业区,据此完成3~4题。
3.④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影响其区位的主要因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能源产地
C.接近消费市场
D.接近高科技人才集中区
4.为保护和改善首都的城市环境,当前在城市布局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城区范围
B.所有工业迁出市区
C.在远郊区发展卫星城
D.缩小城区绿地,改建住宅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巧记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某城市一年中各风向出现的频率及该市工业区划图”,据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图中显示工业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其中受市场区位影响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方法技巧
活动探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早期,重工业基地大多选择在煤田或铁矿附近,能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但近几十年来,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从国外运进石油、煤、铁矿石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重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利条件。(P67)
活动思考
分析教材中“风向频率图与工业区、居住区的布局”可以看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是: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用隔离区与居住区分开。(P68~P69)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经济 ②相关事物 ③运输 ④集聚 ⑤生产效率 ⑥运费 ⑦市场竞争能力 ⑧原料产地 ⑨市场 ⑩基础设施 运输 能源 协作 技术创新 资源利用率 土地 资源 大 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 劳动力 劳动力 低 消费水平较高 科技 市场 消费者需求 居住区
基础达标练
1.A 2.D [第1题,熔炼厂主要布局在铜矿产区,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精炼厂布局在铜材消费区,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第2题,工业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降低运费。]
3.D 4.C [中关村是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北京大学城附近,其主要区位因素是接近高科技人才集中区。北京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主要是在远郊发展卫星城,减轻中心区压力。]
方法技巧练
(1)A (2)D [(1)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西北风,结合河流流向判断工业布局是否合理。①为钢铁厂,布局在城区西侧,对城区大气污染小,且有铁路,所以布局合理;②为炼铝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料,不能建设在城区内;③为服装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应该布局在城区;④为石油炼油厂,布局在西北风上风向和河流上游,故不合理。(2)钢铁厂、炼铝厂需要靠近能源和原料地,服装厂应靠近劳动力,石油炼油厂一般布局在消费地,用管道或船运输原油,靠近市场进行生产,受市场区位影响明显。]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光照 光照①______、②______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制约农作物③______,关系到农作物④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和栽培方法
土地 ⑥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资料
水分 绿色植物进行⑦________________不可缺少的原料,为动植物生存、生长输送⑧________________,还影响到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
劳动力 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要⑨______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劳动力需求⑩______种植小麦
技术装备 提高农业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加强农业的__________进程
专业化 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______________ 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 又称______,比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交通运输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___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______________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
                   
1.《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劳动力 C.气候 D.市场
考查点2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1月平均气温为3℃。据此完成2~3题。
2.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3.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考查点3 影响农业的技术因素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回答4~5题。
4.棉花及其制成品跨国生产与跨国零售一体化的代表模式:美国棉花―→巴基斯坦纱―→中国布―→意大利印染―→法国服装设计―→土耳其制造―→跨国百货销售。该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主要依靠本国的(  )
A.原料 B.技术 C.市场 D.政策
5.在上题的模式中,美国为世界性跨国生产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  )
A.耕地面积广大 B.生产成本低
C.区域专业化生产 D.劳动力素质高
方法技巧练
归纳总结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
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A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C、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______。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____;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两年三熟——____________;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宏观角度分析原则
根据经纬度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地形特征,结合各种作物的习性进行区位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林业——山地与丘陵;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或水库;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湿润的亚热带;甜菜——气候温和的中温带;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或水分充足的沙漠绿洲;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等。
(2)微观角度分析原则
①地价的高低——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乳牛、家禽等)。
②单位面积产值——距城镇距离不同——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或蔬菜、果园、粮棉等。
③需水量——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需水量大的花卉、蔬菜等。
④对运输的迫切性需求——靠近城镇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花卉、乳牛等。
活动思考
①气候、土壤。甘蔗的生长习性是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古巴气候湿热,土壤肥沃,适宜甘蔗生长。
②光照。吐鲁番盆地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对长绒棉和葡萄优良品种的形成非常有利,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长绒棉和葡萄生长良好。
③地形。天山位于纬度较高的西北内陆,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明显。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将牲畜赶往高山草甸(夏季牧场);冬季牲畜过冬的牧场则位于气温较高的天山北麓,用贮存的干草在圈棚中饲养。
④地形。由于其海拔不同,热量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因此,不同海拔地区的农作物的品种也不同。(P60)
活动思考
①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改良基因。
②美国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向发展,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减少农业工人。
③以色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为20~500毫米,且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贫乏,灌溉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了解决水资源的利用问题,一方面以色列政府投资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将北部水源输送到南部甚至深入沙漠,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抽取系统连成一张巨大的网;另一方面,以色列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把水送至植物最需要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使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P61)
活动思考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的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②荷兰素有“鲜花王国”和“郁金香王国”的美誉,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鲜花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其鲜花的销售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上海市人口众多,在郊区形成一些乳牛场,为市民供应鲜奶和奶制品。丹麦奶牛的奶质优良,饲养来自丹麦的奶牛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
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从而使华南的热带水果能够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
⑤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反过来经营规模就会缩小。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P62)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长短 ②强弱 ③产量 ④种类 ⑤耕作制度 ⑥最基本 ⑦光合作用 ⑧营养物质 ⑨大于 ⑩大于 劳动生产率 专业化 生产技术 熟制 市场 农产品消费状况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
基础达标练
1.C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此句的含义,结合地理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淮北地区热量条件不足,不适合橘的生长。]
2.B 3.A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解答该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第2题,
第3题,
]
4.B [在棉花及其制成品跨国生产与跨国零售一体化的代表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是服装设计,而服装设计不是普通的服装生产,它的技术含量高,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5.C [美国农业的特点是区域化、专业化和产品的市场化,美国棉花产量高,主要得益于区域专业化生产。]
方法技巧练
(1)地形 土壤 政策 交通运输 市场
(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E (4)地形 气候(热量) 土壤 地形
解析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在自然条件选项的判断中关键是确定B,从框图中可以看出,B是自然条件的组成部分(土壤或地形),并且B受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B是土壤,A是地形。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判断中,根据农产品加工厂对E有影响,可判断出E为市场,而 D对市场有影响,可判断出D为交通运输,C为政策。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2课时 农业地域类型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①________________,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②________________或③________________的组合。
2.特点: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④______、潜力、优势和⑤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
―→
―→
―→
―→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标志:各地区农业的__________________。
5.布局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________________、扬长避短。
6.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
类型 生产特点 地区分布
热带种植园农业 以____________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________________作物,______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______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巴西,咖啡种植园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__产地和______出口国
______型农业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西方国家,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
______________农业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优势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较多 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商品谷物农业 耕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程度高,耗能多,经营方式相对______,农产品价格较____,商品率很____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
大牧场放牧业 生产规模____,专业化程度____,商品率____ 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乳畜业 面向______,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奶制品,______和饲料供应是影响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北美__________周围地区、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__________和新西兰等地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农业生产类型
1.“大棚产野菜”已成为时下某些城市郊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大棚野菜的生产不可能是(  )
A.自给农业 B.密集农业 C.商品农业 D.种植业
2.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集约农业—商品谷物农业—自给农业
B.粗放农业—游牧业—商品农业
C.集约农业—热带作物种植园—商品农业
D.集约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商品农业
考查点2 农业地域类型
读下表,完成3~5题。
地区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投入劳动力数量
① 86% 14% 20% 多
② 45% 55% 90% 少
③ 8% 92% 89% 少
3.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4.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墨累—达令盆地
5.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方法技巧练
图解农业的主要地域类型
下面图1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2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2)若图2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3)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方法技巧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农业生产 ②经营单位 ③地域单位 ④特点 ⑤限制性因素 ⑥商品化 ⑦专业化 ⑧集中 ⑨地域分工 ⑩粗放型 商品化生产 因地制宜 大种植园 热带经济 专业 橡胶 南美洲和非洲 油棕 棕油 混合 谷物和牧草轮作 地中海式 广阔 机械化 粗放 低 高 大 高 高 澳大利亚 阿根廷 市场 市场 五大湖 西欧和中欧 东南部
基础达标练
1.A [注意关键词“发家致富”,说明大棚野菜主要用于商品交换,故不可能是自给农业。]
2.C [本题要分清各种农业类型的生产特点。]
3.A 4.D 5.C [从农业部门结构上可以看出,①、②、③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种植业、混合农业和畜牧业;结合商品率和投入劳动力多少可以看出,①、③分别是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土地载畜量高低决定于草场数量和质量。]
方法技巧练
(1)C (2)B (3)C [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的掌握情况。图1中农业地域类型可以理解为:a为地中海沿岸亚热带水果,b为欧洲谷物与乳畜混合农业,c为乳畜业,d为林业。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应该是乳畜业,在欧洲典型分布的国家有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故第(1)题选C。图2反映的农业类型可以理解为混合农业,q表示大量谷物供应到市场,可见当地的谷物农业商品率较高,因此在欧洲平原地区,适宜大规模发展,第(2)题选B。西班牙m和法国n两地均盛产葡萄。西班牙纬度低,故鲜果上市早,第(3)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