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四章打包4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第四章打包4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2-26 21:32:27

文档简介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早期 农业革命以后
生产力 极为①______,人们靠②______和③______为生 以畜力和④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⑤______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
对环境的影响 有限,处于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地 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对人地关系认识⑦______ 改造自然;“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思想论 主张
19世纪 ⑨____________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初 可能论 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二战以后 __________ 人类应______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国语》),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可能论
C.和谐论
D.可持续发展论
2.该思想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考查点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3.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下列叙述的排序,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相一致的是(  )
①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②人定胜天,世界主宰 ③观风雨雷电而知天地之恩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定胜天”的思想,体现了下列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可持续发展思想
方法技巧
活动探究
1.是天人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体现了人们不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摆布,不畏艰险的精神。
2.好处:可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如果引水过多,可能使邻县的水源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用水不当,当地可能会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P96)
活动探究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该阶段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变化。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则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出现了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的演进。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强度小,若干年后出现的环境问题还能恢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广,强度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P97)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低下 ②采集 ③狩猎 ④金属工具 ⑤资源 ⑥被动地适应环境 ⑦肤浅 ⑧地理环境决定论 ⑨地理环境 ⑩地理环境的性质 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 和谐论 主动 协调发展 相协调
基础达标练
1.A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材料中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于人们风俗习惯和民性特点的影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2.C [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
3.D [原始的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在人地关系中是被动的、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业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排出的“三废”物质和农业用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不是地区的、局部的,而是全球的;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C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协调论。]
方法技巧练
B [“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追求征服自然,体现了人类中心论。]4.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指由于①______________或②____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③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产生的原因
3.类型
主要类型(按性质划分) 表现
⑨__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⑩______、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1)环境污染的概念
(2)主要污染类型
主要类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
水污染 ________________、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及畜禽粪便等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______________,造成______________
大气污染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____________、一氧化碳等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______________、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土壤污染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__________等 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
B.环境发展的必然
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
2.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A.大气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 D.矿产资源的减少
3.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湿地面积 B.大量排放污水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考查点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水源枯竭,土地盐碱化
C.交通拥挤,垃圾包围城市
D.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灭绝
5.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
A.土壤盐渍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考查点3 环境污染问题
6.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方法技巧练
图示法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读“世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没有显示的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耕地沙化
C.自然资源枯竭 D.土壤污染
(2)下列环境问题不是由图中显示环境问题引起的是(  )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全球气候变暖 D.臭氧层破坏
方法技巧
活动思考
按环境要素划分:水体污染。理由:水体是环境要素之一。
按生产类型划分:农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理由:农业、生活(主要是第三产业)属于不同的生产类型。
按地理空间划分:局部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理由:局部、全球是按地理空间的大小划分的。(P87)
活动探究
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有:盲目开垦、过度放牧、开矿修路、不合理的灌溉等;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乱砍滥伐森林,盲目开垦。
2.(1)地球的总面积,特别是适宜人类生存的陆地面积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密度逐渐增大,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资源日趋紧张。
(2)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逐渐减小,非可再生资源逐渐减少,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
(3)由于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部分地区超过了合理的环境容量,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使部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加剧了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P88)
活动探究
1.
2.哺乳动物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偷猎,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
3.禁止乱捕滥猎,保护动物的栖息地。(P90~P91)
活动探究
本活动是一个关于土壤污染的题目,要求学生参照图示,以简短的文字写出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专业语言描述地理现象和规律。
1.土壤污染产生的原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固体废弃物,施用农药、化肥等活动产生的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污染物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可能产生的后果:当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2.对农作物的危害:使农作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增加,进而在人体内逐渐积累,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3.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的污染,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同时还要采取防治措施,如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例如羊齿类铁角蕨属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重金属等);或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此外,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P93)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人类活动 ②自然原因 ③生存和发展 ④工农业 ⑤经济 ⑥废弃物 ⑦资源 ⑧生态破坏 ⑨环境污染 ⑩酸雨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资源衰竭 开采 砍伐森林 生物链 赖以生存 土地荒漠化 生产 环境质量 健康 生活污水 生态环境 水质恶化 一氧化氮 温室效应 病原体 土壤质量恶化
基础达标练
1.C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更为重要。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当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规律之后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2.B [环境问题的种类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是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的减少是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全球变暖则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3.D [圣诞老人划船送礼是因为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造成的。]
4.C [交通拥挤,垃圾包围城市是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5.A [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6.A [酸雨容易导致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等,紫外线辐射强烈会损害人及其他动物的皮肤,沙尘暴频繁主要导致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浊等危害,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气候变暖。]
方法技巧练
(1)D (2)D [(1)森林减少、土壤退化、湿地减少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部分树种和鱼类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会导致耕地沙化,而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将污染物质排入土壤造成的,图中没有显示。(2)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沙化的土地为沙尘暴提供沙源;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主要原因;人类排放的大量氟氯烃等物质上升到平流层后会破坏臭氧层。]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提出背景
2.目的
3.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到行动——《21世纪议程》
(1)通过时间与会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④____________________大会,会议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
(2)主要内容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其主要内容可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可持续发展、⑨______________与环境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⑩__________________能力、社会______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______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______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威胁。
4.基本内涵
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鼓励______增长
各类国家都享有发展的权利
在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____发展是第一位的
公平的观念 ______之间的公平
______之间的公平
环境的观念 ______________是可持续发展极力追求的基本目标
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是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
权利的观念 全人类都应享有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的权利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______权利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2.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考查点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3.以下主张和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负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4.右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什么观念(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5. 201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其不能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方法技巧练
列表归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已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来的 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④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以下一些主张和观点,哪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的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方法技巧
观念 含义
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世界各国都享有发展的权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
公平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的观念。包括代际之间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不同的人群享有平等的地位;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
环境的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依托
权利的观念 在与大自然和谐的背景下,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每个人都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活动探究
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最长的不到80年,最短的不足15年,这充分说明资源短缺将是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研究开发各种资源的替代品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
通过比较浅色条框可以发现:在消费水平不提高的条件下,各种资源的预期寿命要长得多,因此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是缓解资源紧张状况的有效方法。(P98)
活动思考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这些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来看:
只有一个地球——持续性观念,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权利的观念,世界万物——公平性观念等。(P100)
活动思考
1.材料一中的生产致富方式破坏了自然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材料二中的生产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使人们生活富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首先,发展是前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最终解决环境破坏和贫困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物资、资金和技术基础,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发展不应当狭义地被理解为数量上的增多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消费水平为指标的经济效益的增长必然会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甚至危及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并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即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中的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和权利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它应以保护环境为基础。
第三,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时间上的代际公平和空间上的区际公平,其观念中渗透着权利的平等。(P101)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资源 ②自然环境 ③满足其需求 ④环境与发展 ⑤经济与社会 ⑥资源 ⑦社会群体 ⑧社会可持续发展 ⑨资源利用 ⑩生态可持续 公正 需要 资源 生存和发展 经济 社会经济 代际 区际 环境保护 健康而富裕 环境
基础达标练
1.C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C [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3.C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应负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B [先儒之言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体现了公平的观念。]
5.D [“多样的物种”体现了公平的观念,“唯一的地球”体现了环境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共同的未来”体现了发展的观念。]
方法技巧练
(1)D (2)C [第(1)题,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但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人类真正认识人地关系是在近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故①不对。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故②不对。第(2)题,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强调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是要使生态、经济、社会都能持续发展,故A不对;停止过度消费,并不一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B项不对。发达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应负更大的责任,故D不对。]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案(湘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
一、控制人口规模
1.地位:世界人口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目的: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人口对①____________压力人口、资源、环境与②______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 扩大③________________、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实现④______生产和⑤______消费,减少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特点 社会生产以牺牲⑥______、环境为代价 强调⑦________________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结果 形成一种⑧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⑨______危机 改变传统的以“高⑩______、高消耗、高______”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______________的矛盾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土地资源
2.森林资源
3.水资源
(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淡水不足,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原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和方法。
2.措施
3.个人责任与义务:维护________________,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控制人口规模
1.关于人口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
B.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是一样的
C.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影响
考查点2 转变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2~3题。
2.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倡导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3.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城市通过垃圾焚烧,减少占地面积
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D.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考查点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正确表述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方法技巧练
框图法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我国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是(  )
A.逐年降低人口增长数量和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B.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C.发展科技,开发一切可利用资源
D.围海、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方法技巧
活动思考
还可以通过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就业率的方法来控制人口规模,因为统计资料显示,妇女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P102~P103)
活动探究
1.如果这些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会对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在制糖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动物饲料和甲烷。
3.略。(P103~P104)
活动探究
1.覆土造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防止土地荒漠化,将荒滩变为高标准的农田。
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在建设好平原地区的同时,注意开发和建设好山区。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因地制宜,合理分布,发挥地区优势,建立起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的生态系统。(P104~P105)
活动探究
对海洋生物资源实施伏季休渔,严禁用小网眼渔网捕鱼,防止过度捕捞。通过海水养殖、人工放养鱼苗等方式保护鱼类资源,制定珍稀海洋生物保护法,加强国际合作。减少海洋污染要采取的措施有:对来自陆地的污水进行截流,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对固体废弃物要合理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生物方法灭虫,施用有机肥;少用农药和化肥,提高陆地植被覆盖率,减少因水土流失造成的海洋污染;防止有毒化学物质的泄漏和石油泄漏等。(P106~P107)
活动探究
1.猴子能捡到易拉罐说明游客经常乱丢杂物。
2.假如有一天猴子身边的易拉罐越来越多,其周边的环境将是杂乱不堪的。
3.略。(P107)
活动探究
1.本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分析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借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2.本活动承接上题。学生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措施(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生态破坏的防治等)。个人在其中不仅要积极参加有关的环保宣传和行动,还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3.本活动承接第1题。如果该地区环境质量良好,采取的主要措施重在预防和保护。
4.在学校附近风景秀美的绿地开发建设化工厂是极不合理的。一方面破坏了绿地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化工厂会对大气和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害同学们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持反对的态度。(P108)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生态环境 ②发展 ③生产规模 ④清洁 ⑤文明 ⑥资源 ⑦环境承载力 ⑧不可持续发展 ⑨环境 ⑩投入 污染 需求与供给 水土流失 林业生产 环境污染治理 可持续发展 长远利益 后代人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
基础达标练
1.C [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环境污染主要取决于人口素质的高低。]
2.D 3.B [第2题,清洁生产即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模式。清洁生产这种生产模式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第3题,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因此是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行为。]
4.A [据图分析,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则鱼密度可保持稳定。出海渔船数量、鱼密度大小及捕鱼量是相互影响的,应仔细分析、研究图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方法技巧练
B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的使用量是不断增加的,A项错误;我们可以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资源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共有的财产,我们不仅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不危害子孙后代的利益,C项错误;围海、围湖造田,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