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备写作角度:学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习,是一种能力。它不能帮助我们直接获取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却能令我们开阔眼界、锻炼技能、提升修养、充实思想。唯有铭记学习的精神实质,我们才不至于被成绩分数所拘束役使;唯有通过学习启明心智,我们才能够在这大千世界中立定脚跟。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时,就像一张待画的白纸、一株柔弱的幼苗,天真蒙昧;但我们都拥有一样至为伟大至为奥妙的天赋——学习的能力。学习既是人类最重要的天赋,也是人成长立身所不能缺乏和免除的一项工作。
作为中学生,我们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的学习经验。你一定有一些独特的学习经历和感悟——那或许是晨曦初露时,在鸟语花香中捧书而读,灵思敏捷如琴键跳跃,不经意便拨云见日;又或许是夜幕降临时,在月白风清下奋笔疾书,攻坚克难如披荆斩棘,终于迎来柳暗花明。顷刻之间的顿悟成长,或经年回首的水到渠成,都是人生中宝贵的学习经验。
那么,当我们在写作中遇到了“学习”的话题,应该如何书写自己的学习经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学习”的写作场景和角度吧~
【写作角度】
一、学习知识文化
基础性的知识文化,虽然可能还只是表面的、一般的事实信息,但却是思想之河奔流的河床。我们是如何学习它们的呢?其实,无论是在让人正襟危坐的教室里,还是在让人屏息凝神的文化馆中,抑或是在让人闲适安定的家里,我们可能都能够学习知识文化。
在写学习知识文化的时候,应该突出自己对某些事物了解认识的增进,写出知识的从无到有或从芜杂到系统,自己从疑惑不解到认识更全面、更深入、更精准的过程。
1. 学校里的学科知识
常听到长辈们语重心长地强调,我们的身份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这里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课堂上、教材上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语数英政史地生化物”里,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的知识——诗词歌赋、几何图形、中外历史、山地高原……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一无所知。当我们在学校里度过十余年的时光之后,我们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在学校里,你学到了什么?老师哪一次的循循善诱,曾让你印象深刻?哪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让你受益匪浅?在写作中,我们不妨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入手,描写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泛舟的奇妙感受吧~
2. 文化馆里的科技文化知识
在博物馆里,我们回望历史,观赏精妙绝伦的苏绣,目睹庞然大物恐龙的遗骸,欣赏古拙朴素的陶器。在科技馆里,我们亲身体验VR技术,领略别具一格的真实。可以说,课堂之外的文化教育机构,为我们解锁了更广袤的知识殿堂。
你是否曾经徜徉在琳琅满目的展品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饱饮了知识文化的琼浆?历史文物,或科技产品,它们是否在你心中种下了对学习更深远的向往?
3. 家庭里的传统文化观念
家庭教育,在我们进入学校前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成为学生后、乃至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会我们运用语言、教会我们待人接物、教会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教会我们劳动……你还记得是如何学习它们的吗?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或举行家族聚餐,你是否学习了什么言行上的礼仪细节呢?
【示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从小吃饭,在我耳边不时传来的话。自打我学会背诵这首诗,父母教会我理解其中“粮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的道理。每当我吃不下饭,想剩着饭时,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跟我讲起,他们那个年代的“那些事”。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干活,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一餐饭,有的仅是馒头,地瓜,稀饭,大餐什么的都是空想。鸡蛋要有节日才能吃得上,更不要说大鱼大肉……听完这些话,我深有感悟,决定此后的每一餐饭,不再浪费粮食。奉行着吃多少点多少的准则,践行“光盘行动”的理念,父母是这样教我的,我也是这样做的。
——筱子文《我的家风故事》
【解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文段中,作者就描写了家人教导“我”要学会珍惜、节约粮食,将勤俭节约的文化观念镌刻在心里。在描写学习过程的时候,作者列举出了具体的事情和细节: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段遥远年代的故事。正是有了具体的细节,文章才显得生动、真实。
二、学习技艺能力
人存于世,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技能。技艺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安身立命的本领,赋予了我们更多独特的个人气质,也为我们营造了心灵的栖息之所。诗赋、书画、刺绣、舞蹈、音乐、厨艺、茶道等技艺,和长跑、武术、游泳、射击、球类、棋类等体育运动,是否同你缔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在写学习技艺能力的时候,应该交代清楚自己对它的兴趣与热爱是如何产生的,细致描写自己从生疏笨拙到娴熟自如的变化过程。
1. 回忆初体验,打好基础
入门时,你可能还是个“萌新”或“路人”,但初次的接触和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当然,这不局限于“第一堂课”,也可能是一段初阶入门的时期。你在初体验中学习到了这门技艺的哪些基本又核心的工具、方法、架势?它们对你后来的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 突破瓶颈期,登堂入室
学习一门技艺,很难做到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遭遇一些“瓶颈期”,可能是某个部分的成果不尽人意,还需打磨;可能是对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感到迷茫。你跨越瓶颈期的机缘,是高手的一番指点,还是独自反复的练习琢磨,抑或是其它方面的触类旁通?
【示例】
??“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翻开欧阳询的《九成宫碑》,细细品味笔触间那如高山坠石的雄浑,如长空之月的清雅,如千里之云的飘逸,如劲松倒折的不羁。提起笔,借着月光,开始又一轮的练习。此刻的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个战士,挺立的笔杆是我的枪矛,醇黑的墨汁是我的甲盾,在鹅黄的宣纸铺就的战场上,纵横捭阖,冲锋陷阵。阵阵酸麻从指尖蔓延到手臂,细密的汗珠在鼻尖额头渗出。提、按、顿、挫,每一笔都倾注着所有的努力,横、折、撇、捺,每一划都凝聚着所有的执着。
——明达《那一刻,我的心中种下了一棵小树》
【解析】
作者在这个文段中展现了自己刻苦学习书法的一个横断面。先是感受名家名作,沉浸于其艺术境界,学习其神韵,进行一番“意临”,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涤荡和提升。紧接着动手练习,运用比喻和细节描写,把自己学习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学习精神品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在落花身上学会了奉献的精神。
“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我们在竹子身上学会了虚心的品质。
“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我们在钟南山身上学到了“医者仁心”和尽职尽责。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重要的。但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会自我修炼,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坚强、博爱、宽容、诚实的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多思考、多挖掘学习对象及其精神内涵。其实,从各种人、事、物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经历,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学习过程。
1. 平凡又伟大的自然物象
向平凡又伟大的自然物象学习,我们就可以在梅兰竹菊身上,学到高洁、傲岸、淡泊和优雅。此外,小草生生不息,大海包纳百川,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许多耐人寻味的自然现象等着我们去品读其意义。
2. 见贤思齐,向身边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可以写一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可以写一个群体。但一般来说,写得越集中,效果越好。即要突出某个人身上的某一种理念或品德,选取最能表现它的言行事迹。
【示例】
??再大的雨也有下完的那一刻,随着淅淅沥沥的大雨慢慢变小,我眼中的天地好像都焕然一新了:眼前的树叶青翠欲滴,花朵也更娇嫩、更鲜艳了,雨水冲刷掉了它们身上的所有尘埃,让它们在天地间尽情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空气中也漂浮着清新的泥土气息,这一刻,竟是如此的美好。这场雨是如此的神奇,让我的嘴角也不自觉地翘了起来。
我要向这一场风雨学习,要向这一场风雨致敬。它们是如此的无私奉献,是大自然的清洁工,哪怕它们是如此的凶神恶煞,丝毫不怕被任何人理解,但依然来势汹汹,任劳任怨地洗去尘世的污垢。这多么像那些勤勤恳恳,干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是默默地埋头苦干,无怨无悔付出的人们啊!
——《向“风雨”学习》
【解析】
这一文段中,作者从一场大雨身上学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以开阔的眼界和敏感的心灵,捕捉到大雨的高贵品质,从而生发了向其“学习”和“致敬”的感慨,真可谓达到了“万物皆可为师”的境界。更可贵的是,作者运用合理的联想,将洗涤万物的大雨与任劳任怨的人们联系起来,点明了两者之间的共同本质,表达了对其的赞美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