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3 心脏和血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3 心脏和血管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2-26 22:1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3 心脏和血管 教学设计
舜王小学 林玉美
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管》是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脏和血管,测量心跳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心脏和血管的作用。知道影响心跳的各种可能因素。了解心血管病的基本预防和保健知识。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会查阅书及其他信息源;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详实记录的科学态度。珍爱生命,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怎样保护它们;知道心脏的形状及位置;探究了解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学习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心跳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讨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心脏的资料、制作简易听诊器的材料:剪刀、长胶管、漏斗等。
教师准备:课件;模型挂图:人体内脏的半身立体模型,心脏图片,人的半身挂图、秒表等。
实验器材:一次性静脉输液器、装有红色墨水的玻璃器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人体《心脏和血管》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大家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传统文化的的精华被称为“国粹”,其中我国传统的医学也就是“中医”,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作为中国人,了解中医是很有必要的。大家看:传统中医有着独特诊疗的方法和惊人的疗效,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其中的“切”主要是指“切脉”,也叫诊脉。你知道中医是怎样切脉的吗?
(生演示 )
师:对,中医就是这样切脉的,(课件展示:医生切脉)来,让我们亲自体会体会切脉的感觉。伸出一只手,四指并拢,把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头肚,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腕内侧,靠近大拇指的这一边,摸到了吗?什么感觉?
生:摸到了。
生:感到一鼓一鼓的。
生:我试到脉搏在有规律的跳动。
师:大家感受到的跳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脉搏。
(二)指导学生认识心脏
1.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位置
师:医生通过诊脉就能了解病人的情况,你知道脉搏是由什么引起的吗?
生:我知道脉搏就是心脏的跳动引起的。
师:对,脉搏是由心脏跳动引起的。为什么心脏跳动,手腕处就能感受到脉搏呢?
原来心脏每跳动一次,就会把这种跳动像波浪一样传递出去,形成脉搏,(课件展示:水滴入水的波纹动画)。所以,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心脏每跳动一次,脉搏就跳动一次。心脏跳动引起的脉搏,不仅在手腕能摸到,在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像头部、颈部等也能摸得到。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呢?
生:心脏在胸腔里。
生:心脏在胸腔的左面。
师:出示心脏的图片和人体的正面画像,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把图片贴到人体正面画像心脏所在位置。并提问:你依据什么贴在这里?
再出示人体半身模型,使学生感受心脏的准确位置。
师:(课件展示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具体的说在胸腔中部左下方。对照大屏幕,找到心脏的位置,指给你的同位看一看。
师:怎么判断你找的位置就是心脏的位置?
生:我的手放在胸腔中部的左下方。
生:我还感觉到了心脏的跳动。
2.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形状和大小
师:心脏在我们的胸腔左侧,我们可以用手感觉到,心脏的形状和大小用手是摸不到的,你知道心脏的形状和大小吗?
生:心脏像拳头那么大。
生: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子。
师:(课件:心脏的形状和大小)心脏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上宽下窄,也有人说像桃子。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人们在送给别人礼物、贺卡时,为了表示真诚,往往画上一颗心,你记得是怎样画的吗?
3.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
师: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怎样的呢?
生:心脏由心室和心房构成的。
生:我知道,心脏分为四个部分,左右部分是不相通的。
生:心脏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部分构成的。
师:(课件:心脏的构造)心脏内部共有四个腔:(课件:分别显示文字)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看着大屏幕,指一指自己心脏的这四个腔的大体位置。
4.指导学生认识心脏的作用
让我们来听一听心脏的声音吧,把耳朵贴近同位的心脏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听完后,看哪个同学能准确地把它描述出来。
教师:(出示课件)共同感受——心脏的跳动。
实验研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教师提问:发出这种声音的心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心脏的作用。
介绍实验器材:
这是一个输液管,把输液器的一端放到红色的水中,红色的水模拟血液。手捏着这个输液器的滴管,这个滴管模拟心脏,用力挤压它,滴管收缩了,松开手,滴管舒张,不断地这么做,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心脏总是在有规律地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舒张时又让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我们感到的心跳一次。
(三)指导学生认识血管的知识
1、观察认识血管
谈话:人的血液是通过血管在体内循环流动的。我们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布满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吗
学生活动:在自己身上寻找血管。
观察人体血管多媒体课件。(借助形象的描述,使学生对人体血管有初步了解,同时渗透血液循环的知识)
提问:人的血管有几种呢
师生小结:人的血管有三种:动脉血管(从心脏发散到全身的血管,用红色表示)、静脉血管(从全身各处汇集到心脏的血管,用蓝色表示)、毛细血管。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指导学生认识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过程及其作用。
(1)认识血液循环的过程。
①谈话: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 我们把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用多媒体放出来,看看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的过程。
②学生观察。
③学生参照课文图中人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相互描述血液在人体中循环的过程。
(2)认识血液循环的作用。
①谈话:人的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的。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血液便沿着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呢? 血液流到小肠绒毛时会怎样?血液流到肺泡时会怎样? 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血液循环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是为什么?
②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书的第9页上面3节的介绍
③师生小结: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小肠时携带上养料,经过肺时携带上氧气,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处去,又把全身各处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种废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如果血液循环停止了,人体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气和养料,它们产生的废物也就不会被运走,人的生命就结束了。
(四)测心跳
师:我们的心脏在日夜不停的跳动,通过血液把养料氧气送到全身,又把身体产生的废物废气交给呼吸、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如果让你测测自己的心率?你打算怎样测?
生:可以通过切脉测量。
生:直接把手放在心脏的位置上测。
师:下面就用你认为方便的方法测一下,我给大家计时。准备好,(师看表)开始。时间到,记录你测得的数据!
交流结果。
师:想一想,每个人的心率,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生:不是
师:根据你的经验什么因素可以影响心率呢?
生:人在情绪激动、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能不能就影响心跳的某个因素,在课堂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来验证一下呢?怎样做?
生:然后在原地跳几十下,再测心跳。
师:就按你的方法做,刚才咱们已经有了一次记录了。下面原地跳五十下。
师:停,马上找到脉搏,开始计时,记录你测得的数据。谁来交流一下你两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生:……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由此你能得知什么?
生:做激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
师:刚才实验验证了运动可以使心跳加快的结论,这是因为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增多,为了保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的供给,所以就要加快血液循环,因而心脏的跳动也就加快了。
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多。
人体某一器官有了病,也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所以医生会从你的脉搏中得知身体的状况。不同年龄的人,心跳会有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60——100次。
(五)心脏的保健
师:了解了这么多心脏和血管的知识,你认为心脏和血管对我们重要吗?重要到什么程度?(关乎生命)
师:所以要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心脏和血管呢? (课件图片)
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生: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生:不吸烟不喝酒。
师:(课件:保护心脏和血管),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适当,不要过量,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少年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中,特别怕烟酒的伤害,千万不能吸烟饮酒。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因为脂肪会沉积在血管内,使血管壁变厚、变脆,容易崩裂。由于有的人不注意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许多老年人的疾病,青年人甚至儿童也得了,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因此必须注意保护心脏和血管,简单说就是12个字一齐说:体育锻炼、科学饮食、远离烟酒。
(六)课后拓展
师:其实,关于心脏和血管,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交流和探究的问题,40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可以把你感兴趣知识的制成一份《健康手抄报》继续交流,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制作一个简易听诊器,帮助我们听心跳、测心跳。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教学真正增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也使得科学课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自经验、贴近生活、充满活力,从而满足儿童的精神需要,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心脏和血管》一课选自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本课活动是按照“找一找心脏和血管——认识血液循环器官——测试和分析心跳数据——保护心脏和血管——制作听诊器”的思路来编写的。要上好这一课,教师除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还应按照科学课程的要求,当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的深化,那就是一种探究欲望。在课的开始,由生活入手,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摸脉搏”导入,在找心脏和认识血液循环器官的过程中,我利用“听心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又用“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血液的循环,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层层相扣,做到了知识的连贯。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为了避免学生对课件及“血液循环”的囫囵吞枣,我又用课件对血液循环分解成两个环状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让学生凭课件的印象画出血液流动的方向,以加深印象。整堂课都在关注着着思维的发展,“教——扶——放”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设计两次测心跳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