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二课时
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导入
课文细读品味
1.“体面”“出色”“赞誉”这些反语有什么作用?
“体面”
“出色”
“赞誉”这些反语,使得文章开篇充满了讽刺意味,表面上是赞扬,实际上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课文细读品味
2.“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第四自然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独句成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并开启下文。
课文细读品味
3.请分析“展出”和“战利品”的表达效果。
作者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的“展出”进行公开指斥,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非常了不起。作者希望政府将“战利品”归还中国,这体现出作者立场明确、态度鲜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作者的行为是正义之举。
1.[重点]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却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般的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很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但雨果却有着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课文全篇探究
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课文全篇探究
2.[难点]
如何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所持的立场态度?
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明确、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公正的立场。
这种立场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雨果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
课文全篇探究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反映了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
二、他盛赞圆明园,“有一个世界奇迹”“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并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反映了他是站在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立场上、站在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立场上的。
课文全篇探究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以“赞誉”一词统领全文,而后围绕“赞誉”一词,阐明自己的观点:赞誉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赞誉中华民族是“超人的民族”,愤怒谴责和嘲讽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结尾强调指出这就是“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这样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多次运用对比、反语。
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多处,如,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的对比;又如,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当作幻想与理想的代表加以比较,使读者对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认识。
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行为,讽刺强盗行为。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是“全部赞誉”,极具嘲讽与批判意味。
归纳总结
相
鼠
《诗经·鄘风》
原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不死还活着!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
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
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断气!
课文拓展积累
四合院
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文化的发展。中国建筑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文化特性:首先,在重礼的情况下,一切建筑都要遵循礼法,其形式讲究对称、庄严;
其次,对宅居,则要求“五世同堂”,
形成中国大家庭制度下的民居特色。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住宅,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大家庭在建筑上的缩影。所谓四合院,“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一家之主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女儿住后院,佣人住倒座房,各不影响。
课文拓展积累(共25张PPT)
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
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入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了解这封书信表达的观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3
体会铺陈、对比、反语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
学会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牢记历史,做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集》,书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
年至1860
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60
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遣恭亲王奕?留京议和。10
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法国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名声,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是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爱憎分明,在回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识链接
圆明园
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建造了150
余处景区。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北部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圆明园。
1.
赞誉:称赞。
2.
恍若:好像,仿佛。
3.
绸缎:绸子和缎子,泛指丝织品。
4.
琉璃:用某些矿物原料烧成的半透明釉料。
5.
惊骇(
):惊慌害怕。
6.
瞥(
)见:一眼看见。
7.
剪影:比喻对于事物轮廓的描写。
8.
劫掠(
):抢劫掠夺。
hài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读音为一声哟!
·
piē
lüè
读音易错,
中考高频字哟!
·
9.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10.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11.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荡然,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12.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
13.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形易错
·
字形易错
·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音、形均易错。
·
箧(
):小箱子。
qiè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
)
(
)
塞
(
)
(瓶塞)
(要塞)
(阻塞)
sāi
sè
sài
(
)
(
)
解
(
)
(解说)
(押解)
(解数)
jiě
xiè
jiè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
)赃物
zāng
赃
(
)肝脏
zàng
脏
(
)赞誉
yù
誉
(
)誊写
téng
誊
偏旁辨字法:贪污受贿或盗窃所得的财物,与财富(贝)有关,为“赃”。腹腔内的器官与肉(月)有关,为“脏”。
·
·
词
劫掠
打劫
同
都是动词,都有凭借武力实行抢夺的意思。
异
多出于贪婪本性,是带有毁灭性质的行为,危害程度更深一层。
抢夺(财物)。指用暴力夺取别人的东西。
例
①英法强盗劫掠了圆明园。
②一伙歹徒拦路打劫行人,被公安机关一网打尽。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
关键词是什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评价
立场和态度
情感
预习思考问题
本文抒发了雨果怎样的感情?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赞誉”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文要有感情地朗读,对描写圆明园的语句要用赞美的语气和语调来读,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要用高昂的语调和嘲讽的语气来读,对文中的反语,如“丰功伟绩”“更彻底”等要重读。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交代写作缘由,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②—⑨):作者赞誉了圆明园,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⑩):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立场明确、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作者围绕“正义感、良知”来写,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无比珍视。
一课一法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显示了雨果的爱憎分明、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一法
一课一法
运用对比手法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比要鲜明,所选事物要有比较点。
2.
对比方式要灵活,可运用插叙的手法,将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也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直接展现。
一课一法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一例
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及巧手持家,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
一课一法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
一课一法
一练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请运用此手法写一个关于生活态度的片段。
交代写信缘由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主体
照应开头,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赞美圆明园
谴责英法联军
强盗洗劫、焚烧圆明园
将受到历史制裁
亚洲文明的剪影
世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