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9 16: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A.
严格维护坊市制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
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3.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纺织》邮票。此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
官营丝织业生产状况
B.
家庭手工业生产状况
C.
家庭棉纺织生产状况
D.
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4.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C.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D.
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5.“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选项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
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
C.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6.《文献通考》记载:开宝(宋太祖年号)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者诣务陈牒,即日辇至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赍(携带)券至,当日给付,不得住滞,违者科罚。下列有关材料中的“券”,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
标志着飞钱的诞生
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明抑商政策的转变
7.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省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
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8.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
A.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9.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10.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
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
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1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
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
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
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  )
A.
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13.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  )
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4.《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
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
B.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15.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土地买卖的盛行
D.
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16.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  )
A.
人口数量较大
B.
地域分布广泛
C.
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
封建土地所有者
17.下列商业现象,出现在宋代的是(  )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
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18.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幕,虽城中亦然,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霄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
A.
私营手工业占地位
B.
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9.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20.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民窑“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
A.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
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21.《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最早可能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B.
体现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
C.
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D.
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22.《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
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
小农经济的阻碍
23.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
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
商品化趋势明显
D.
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24.据《三辅黄图》载,秦汉时期的长安各市平面皆成方形,四面设肆(店铺),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由此可见,当时(  )
A.
城市商业较为发达
B.
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C.
国家鼓励货殖功利
D.
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25.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
A.
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阅读下列图片:
图1: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2: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郞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请回答:(1)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27.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盐铁论·力耕》
材料二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
(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国有土地相比较,私有土地是另一种土地所有权的体现。对于这种土地,国家是主权者,却不是所有者,只有对土地获得独立的专有权,并能决定在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形式的个人才是土地私有者。由于土地所有者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土地私有制又可划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地主兼并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的小块土地。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自明中叶始,土地兼并日益剧烈,造成如下后果:税田额数大幅度减少,失额土地“非拨给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官僚贵族占有土地并以合法或非法手段免除了赋税,成为非税田,财政税收因此相应减少。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者沦为佃农,或者流亡,沉重的赋役日益转嫁到尚保有土地的中小田主身上,也导致他们的破产。民不聊生,流民遍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和欺隐,导致户籍登记与土地所有状况相互脱节,黄册里甲制度徒具形式,赋役秩序混乱。
——摘编自王钧《地权的困境:明代史个案研究》
材料三 ……土地集中,直接促使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具“大犁”的推广,因为大犁需二牛三人,犁头笨重、价格昂贵,一般五口之编户的小农,无力承担,即使买得起,也无法使用。只有在地主庄园上,徒附们集体耕作,大犁才有了用武之地。……土地集中为“代田法”和“区种法”的推广提供了条件。汉武帝时,赵过发明“代田法”,使用大犁,可耕种5顷田地……稍后,农学家氾胜之在关中推广“区种法”,即把土地划分成许多小区,挖成沟坎,实行精耕细作。代田法和区种法,都是在一家一户的小自耕农中难以推行的。
——摘编自刘正山《土地兼并的历史检视》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存着几种土地所有制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怎样占据主导地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二回答,作者认为土地兼并的恶果有哪些?据所学知识回答,唐代和明代为缓解土地兼并各采取过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并指出其依据。
29.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30.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①,富民十六户主之。……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②。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天圣元年十一月戊午条》
注:①说明“交子”便于携带,便于贸易。②说明政府对“交子”的管理。
史料反映了“交子”的哪些信息?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唐朝时候,坊与市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故应选A。
2.【答案】C
【解析】“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商品化”是经济近代化的主要含义,C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汉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都较大,而画像石中只有一台织机,不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根据画像石上每个纺织工序由一人完成和一个织机等信息。可判定画像石反映的是家庭纺织业,可了解家庭手工纺织的生产状况,故B项正确;棉纺织业在宋代以后才兴起,汉代不可能有棉纺织生产,故C项错误;画像石体现了女织,并没有体现男耕,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项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B项所说内容属于土地制度,C项讲的是耕作方式,都与题干要求不符,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为正确答案。
6.【答案】C
【解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A项错误。宋代的便钱业务是由唐代的飞钱演变而来,B项错误。“券”简化了商人入钱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便利了商品交换,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显示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数据“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分析,体现了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A项不符合题干现象,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松动,故A项正确,B项和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盐业的经营由商人来经营,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规定地区”可以得知,盐业的买卖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政府“放弃盐业专卖”,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 材料是强调中国古代抑制私商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重农”也没有提高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抑商”也未能抑制古代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确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并未揭示材料的主旨,故本题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题干材料反映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1.【答案】A
【解析】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为:濮院镇位于秀水、桐乡两县交界,地理位置优越,清朝初年很多远方的商人带着钱来到这里做生意,每年贸易的金额不少于十万两黄金。材料能够直接说明的问题是濮院镇成为区域商业中心,故A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政府的管理。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田里不鬻(yù,卖)”说的是土地不能买卖,这应是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之前。而土地私有制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所以选A项,B、C、D项时间不符合。
15.【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其出现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16.【答案】C
【解析】人口数量大、地域分布广,是小农的特点,但与题干“影响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故A、B项错误;因为他们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直接影响统治,故C项正确;小农不一定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封建土地制度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国家土地所有、自耕农土地所有,而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形成的民间集市,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罗”是唐诗中反映夜市繁荣的诗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与题干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表明是和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而不是私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主题围绕家庭手工业展开,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衰落,故B项错误;“里妲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由“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可知,万历年间,油坊业中已出现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的标志,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20.【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官搭民烧”以及景德镇民营手工业“形器走天下”,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不正确;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不正确。
21.【答案】C
【解析】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不存在私有性质的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给自足等,不包括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土地买卖成为合法现象,地主阶级利用政治和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失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劳动力充当佃户或雇工,故C项正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作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一项产物,租佃现象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 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以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故不利于雇佣关系的产生,故D项正确。
2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市镇”的经济现象,故排除A。B、D两项说法错误。由“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可知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商品化趋势明显。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当时是“四面设肆”“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可知当时城市的商业比较发达,故A项正确。
25.【答案】A
【解析】 从材料“计岁而受值者”“计时而受值者”说明农村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无法体现;D项错在“根本”二字,过于绝对。
26.【答案】(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3)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第(1)(2)问在充分阅读理解图片的基础上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第(3)问要注意此处的“和谐社会”即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27.【答案】 (1)特点:位于交通便利处;商业繁荣;出现富商大贾。
朝代:西汉。
(2)表现: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服务业发展;夜市繁荣。
影响:打破坊市界限。经济功能增强。
(3)发展:商业市镇繁荣;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
关系:互相促进。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郡国”可知是郡国并行制,这是西汉初期实行的。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布局上打破了坊市界限,功能上经济功能增强。第(3)问,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三“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关系,综合材料不难看出城市与商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8.【答案】(1)国有和私有,其中私有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外出现私田;春秋时期鲁国改革、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地位。
(2)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中小地主破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唐代实行均田制;明代绘制了鱼鳞图册。
(3)观点:土地兼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依据:土地集中有利于大型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成为多个时期农业繁荣的重要原因。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国有土地”“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又可划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在理解土地兼并源于允许土地买卖,允许土地买卖为私有制发展的产物的基础上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财政税收因此相应减少”“社会动荡不安”等回答;第三小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回答即可。
29.【答案】(1)“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3)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解析】
30.【答案】“交子”携带方便,有利于贸易;后来政府加强了对“交子”的管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