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用种子繁殖》教案及教学评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2《用种子繁殖》教案及教学评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19 18:5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用种子繁殖
1 教材分析
《用种子繁殖》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繁殖》的第1课,从2017年版课程标准来看,本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课程内容,涉及到以下两个主要概念:
主要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后代相传。
11.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主要概念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2.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从整套教材来看,三年下册的《植物的一生》让学生了解了植物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为植物的繁殖奠定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本课将进一步思考植物是如何世代延续的,从繁殖的层面理解生命现象;而高年段将继续从遗传、变异、进化等方面理解生命现象。
本课所在的单元《繁殖》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前两课是植物的繁殖方式,最后是动物的繁殖方式,整体上采用并列的逻辑形式进行编排。
本课一共有四部分组成:一是通过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性;二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情况,一个是探究种子的摆放方向与根生长方向的关系,另一个是探究种子的埋种深度与萌发情况的关系;三是认识植物的传播方式;四是意识到种子的外形与传播方式息息相关。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从课前组织种植活动开始,在亲身实践以及观察中认识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性,在此基础之上认识到植物可以借助种子繁殖后代,世代相传;然后借助实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同时渗透研究方法;接着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对繁殖的重要性,其中认识到动物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最后借助图片或实物了解种子的外形与传播方式的关联性。
2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在三年级经历过种植黄瓜和西红柿的活动,这样的种植经验让本课种植蚕豆的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其次 ,控制变量这种研究方法学生也不陌生,并且有过一些尝试,虽然还不够熟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另外,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学生并不是那么陌生,大都知道把种子丢进土里可以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但是学生并不是很清楚其中的缘由,也就是说不知道种子的结构及其功能,而如果不了解这一科学事实,对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一定影响。
最后,关于种子的传播方式,学生可能通过语文课文了解过一些,比如说蒲公英借助风传播种子,但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一个孤立的知识,并没有将其与植物的繁殖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结构性的知识。
3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后的植株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针对探究主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植活动以及对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探究的兴趣;能够不从众,依据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的联系
5 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浸泡后的蚕豆种子、盛土的容器、金属镊子、放大镜、水、土壤、直尺、纱布、玻璃瓶;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
教师材料:课件、种子传播方式的视频
6 教学流程图
7 教学过程
7.1 解剖种子,理解概念
课前准备:提前1-2周组织学生进行种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蚕豆等种子,学生可以选择拍照、绘图等方式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重点观察:幼苗的根、茎、叶分别从种子的哪个部分“钻”出来的。
7.1.1 认识种子的结构
猜测:大家的种子都发芽了,看来小小的种子也是有生命的。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种子里面有什么东西让它长出了一株新的植物。
验证:我们把种子解剖一下,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实验指导:先用镊子去除种子的外皮,然后轻轻剥开种子,可以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结构。)
认识种子的结构:比照实物和种子内部结构图认识种子内部的结构——子叶、胚芽、胚根。(板书)
7.1.2 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交流:通过种植活动的观察,幼苗的根茎叶分别从种子的哪个部分发展而来的?
追问:那子叶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种子外面的皮又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种皮)
小结:我们发现种子有的部分起到了保护作用,有的部分提供营养,有的部分会慢慢长成根茎叶。看来种子之所有能够萌发一株新的植物,跟它的结构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7.1.3 延展范围,理解概念
提问:蚕豆这种植物的种子能够长出一株新的植物,也就是说蚕豆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那其他植物呢?(板书课题)
交流:是的,植物大部分可以依靠种子进行繁殖(呈现果实、种子及对应的植物图片,比如青椒、青椒种子、青椒植株)。植物成熟之后又会产生很多种子,这些种子又能够萌发新的植物(板书循环关系),就这样不断的繁殖后代,植物就一代一代又一代的相传。
【设计意图】认识种子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单单通过图片来了解不够具体、深刻,因此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种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子各部分的功能。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只有蚕豆这一具体植物不够具有说服力,所以从蚕豆这一个例出发又例举了其他几种植物,在此基础之上由个体推及整体。最后借由科学事实让学生初步理解植物能够繁殖后代, 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这一核心概念。
7.2 实验探究,渗透方法
7.2.1 探究蚕豆种子摆放方向与根生长方向的关系
主题:我们知道胚根能够慢慢发展成植物的根,并且是向下生长,我如果把种子胚根的部位朝上摆放或者横着摆放也就是朝左或者朝右(教师演示),也就是改变蚕豆种子的摆放方向,植物的根都会向下生长吗?
假设: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操作设计:怎么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验证假设是不是正确的?(只改变种子的摆放方向,其他条件不变。)
课后开展探究活动,完成之后进行实验现象交流与汇报。
小结:不管种子的摆放方向怎么改变,根都是向下生长。
7.2.2 探究蚕豆种子的埋种深度与萌发情况的关系
交流:有的同学的种子没有发芽,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预设:加水过多,温度太低,埋的太深或太浅等等)
聚焦主题:埋种的深度是否影响发芽情况?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长出幼苗.
假设: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操作设计:怎么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只改变埋种深度,其他条件不变)
课后开展探究活动,完成之后进行实验现象交流与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探究活动,渗透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7.3 建立联系,结构化知识
交流:像蚕豆、青椒、玉米等植物,我们人类会将他们的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借此来繁殖后代,可是人类并不种植所有的植物,那其他的植物是依靠什么方式来传播种子,并能够让种子遇到适宜的萌发条件呢?你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视频:播放视频,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四种方式:果皮弹力、风、水、动物。
追问:如果种子不能够传播会怎样?
【设计意图】“如果种子不能够传播会怎样?”引发学生思考种子传播方式与繁殖的关联,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掌握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几类这些零碎的知识。
7.4 借助观察,合理推测
观察图片1:仔细观察悬铃木的种子,猜一猜它可能会借助哪种方式进行种子的传播,为什么会这么想?
观察图片2:仔细观察苍耳的种子,猜一猜它可能会借助哪种方式进行种子的传播,为什么会这么想?
小结:种子的外形特点与它的传播方式有着深深的联系。
【设计意图】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其外形特点有关。
8 板书设计
9 教学评析
本节课仅仅围绕“植物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概念,课前我根据教材将这一概念进行了分解:一,种子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使得植物可以用种子进行繁殖后代;二、种子在的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一株新的植物,这个条件与植物的摆放无关,与埋种深度有关;三、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能够将种子带到适宜萌发的条件中,从而实现繁殖的目的。可以看出分解后的第一个概念是植物能繁殖后代的内部因素,第二和第三个概念是植物能够繁殖后代的外部因素,内外因素相互配合决定了植物得以世代相传。
将概念这样从上到下分解之后,教学思路清晰了许多,也就是利用科学事实搭建概念的脚手架,一步一步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解剖种子,认识种子的内部及功能,使学生了解种子本身具有繁殖后代的“本领”;其次,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种子不是所有条件下都能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反过来理解就是只要有适宜的条件种子就能萌发,就能繁殖后代;最后通过了解种子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引发思考“如果种子不传播会怎样?”,让学生了解种子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能够将种子带到适宜萌发的地方,实现繁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