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名著复习《儒林外史》课件(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名著复习《儒林外史》课件(7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9 15: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事导入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
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老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又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伸着不动。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目录
故事导入
创作背景
人物剖析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内容简介
小说结构
明清科举
讽刺艺术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知识链接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明清科举制
明清科举制
号子
号板
科考四级:院、乡、会、殿
内容: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
格式: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要求:模拟圣贤口气,传达圣贤思想,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三考出秀才
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叫“连中三元”。
考中进士叫“及第”,考不中叫“落第”,名落孙山。
金榜用黄纸书写,中进士叫“金榜题名”。
《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愁》: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面,落第举人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共有56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彻”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小说结构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
人物剖析
1
正面典型
(一)王冕
[外貌描写]
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选自《第一回》)
[人物简介]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性格特点]
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
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
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
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
不满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贯通
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二)杜少卿
[外貌描写]
头戴方巾,身穿玉色夹纱直裰,脚下珠履,面色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夫子眉毛。(选自第三十一回)
[人物简介]
杜少卿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他蔑视科举,轻视富贵,淡治功名,讲究“文行出处”,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族主义的成分,与《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
[性格特点]
淡泊功名,傲视权贵
①杜少卿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②臧茶对杜少卿说补了禀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③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杜少卿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④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①杜少卿与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纳妾;②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③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杜少卿认为她是“稀奇的客”。
讲求孝道,敬重孝子
①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服侍”,连他的夫人也要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有老太爷病笃之际,又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老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
②修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让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③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孝心,不避通判的嫌疑,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
尊重个性,回归自然
①朝廷征辟杜少卿,为此征辟,他不惮麻烦,先是礼让与安徽巡抚李大人,后拖病故辞于天长县令邓大人,他推辞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约束,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②刚搬到秦淮河房,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就有很自由放恣的气氛:“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
③“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也不以老爷自居,把门客娄焕文“当做祖宗”亲自服侍,平素“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
无危济困,尚义仕侠
①帮助张俊民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官;
②当衣服帮助杨裁缝葬母;
③买地得钱一千两帮助求助的娄老太爷的孙子、看坟的黄大、组建戏班子的鲍延玺等人。
[相关情节]
大醉宴高朋、卖地周济他人、夫妇携手游山
2
腐儒典型
(一)周进
[外貌描写]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最右边袖子从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选自第二回)
[人物简介]
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账房。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贡院的,开门人用鞭子将他打了出来,于是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周进一进贡院,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里一阵酸楚,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商定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

之后,周进凭着监生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老太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提拔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周进后来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性格特点]
优点:
秉性忠厚,迂而不恶——①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而不恼怒;②众商人为他凑钱纳监,他真诚感谢;③做了学道之后,以己度人,可怜读书人的辛苦,把考生的卷子都细细看过,以免屈了真才;④同情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反复读范进的科考文章,将其取为秀才;⑤对不按八股要求做文章的考生看文字尚可也低低地进了学。
坚持不懈,矢志不移——科举之路十分不顺,仍然坚持参加考试,直到六十多岁才考中举人。
缺点:
醉心功名,迂腐可怜——①直至六十多岁,仍要参加科举;②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相关情节:
教授顾家私塾、坐馆薛家集、跟随姐夫等人经商、贡院撞号板、接受纳监参加科考、中举、中进士、做广东学道、升任国子监司业
(二)范进
[外貌描写]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来归号。(选自第三回)
[人物简介]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他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借钱前去参加科考,终于考中了举人,自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乡邻也对他刮目相看。中举后,范进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与官场中的人士相结交,应酬自如,也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由于物质条件的突然巨变,母亲喜极而亡。范进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性格特点]
功名,一心应考——①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但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②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老丈人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③中举的范进竟然喜极而疯。
怯懦麻木,逆来顺受——①在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②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了个狗血喷头,他也毫不生气。
迂腐无能,不事产业——①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市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去;②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③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形象十分狼狈。
虚伪奸诈,趋炎附势——①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拜访,并赤裸裸地和范进套近乎,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了他的馈赠;②范进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出六两多给胡屠户,以显示自己对老丈人的敬重;③与张乡绅一起去县里巴结县令。
[相关情节]
五十四岁考取了秀才、中举癫狂
3
贪污污吏典型
(一)王 惠
[外貌描写]
王举人一边会考,继续熬他的快乐乡绅,直到五十多岁,与荀玟同年中了进士,排名荀玟后面。须发皓白的老王主动结交荀玫(此时书中才说王举人叫王惠),同叙乡谊,共述当年梦兆,把荀老弟当成自己幸运之神,资助有加,一同做官,你我不分,连搞个半仙扶乩也在一起:陈半仙对老王判词是“两日黄堂,天府夔龙,琴瑟琵琶路上逢,一盏醇醪心痛”,有大前途,冷结局。
[人物简介]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性格特点]
贪财、虚伪--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
无立场、薄情--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后宁王兵败,王惠逃走,巧遇蘧公孙。蘧公孙回到家后,向爷爷蘧太守诉说此事。蘧公孙的两个表叔来访,住了几日后,送回省城。
(二)汤奉
[人物简介]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父霍霍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性格特点]
作威作福--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贪财--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 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4
道德败坏典型
(一)匡超人
[人物简介]
匡超人,原名匡超,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质朴孝顺,二是泯灭人性。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性格特点]
事亲孝顺,勤劳好学--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寡情薄义、虚伪--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
牛浦郎
[人物简介]
牛浦郎是安徽芜湖人,出场时只有十七八岁,还是个青春少年。牛浦郎父母早亡,与祖父牛老儿相依为命。牛老儿开着一个小小的香腊店,祖孙二人勉强糊口。此人原为乡间的一位少年,识些字,也读些书,尤其爱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想着牛布衣姓牛,自己也姓牛,干脆自己冒充牛布衣得了。从此,这少年就从牛浦郎变成了牛布衣,摇身一变成了著名诗人。在被牛布衣的老妻发现后,还胡诌抵赖,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
表面上看来是写牛浦郎如何从个一个社会底层的上进青年成长为积年巨骗的,实际上也鞭挞了社会上的不学无术,读书人的互相欺骗是彼此学问不够的后果,精力放在客套上,仪式上和捧臭脚上。牛浦郎每每碰到问题都能以骗术化解,而且越来越顺手和炉火纯青,这也鼓励了当时社会的骗人风气。
[性格特点]
皮厚心狠,喜欢骗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
阴险狡诈--被牛玉圃说了几句就设计陷害他。
5
八股迷的典型
马静(马二先生)
[人物简介]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鲁编修
[人物简介]
八股迷鲁编修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使。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6
土豪劣绅的典型
严监生
[外貌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选自第五回)
[人物简介]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的经典的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连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咽气。
[性格特点]
胆小怕事,缺乏主见——①严贡生犯案跑了,县衙的差人找到严监生,他不敢轻慢,忙请王德、王仁两位舅爷来商议,对舅爷言听计从,花银子了结了官司;②后来夫人王氏病重,想将生了儿子的妾赵氏扶正,又拿了银子请两位舅爷做主,两位舅爷看在银子的份上,尽力张罗。
对人温厚,于己吝啬——①严监生在王氏生前,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王氏病重,用好医好药。为王氏办丧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②为把生了儿子的赵氏扶正,给两位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又送谢礼,置办酒席;③严监生请两位妻舅吃饭,为了省钱,自己滴酒未沾;④临死前看到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草,因为担心浪费而不肯咽气。
富有人情味--为了息事宁人,严监生为了哥哥严贡生花费两千两银子去打通关系,在处理整个事件的时候,严监生仅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摆平事件,在掏钱的时候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丝不情愿,就算是明知道别人从中作梗也丝毫不迟疑。
严监生多重性格形成的原因:
1、封建社会制度对严监生性格的影响
2、封建科举制度对严监生性格的影响?
3、封建宗法制度对严监生性格的影响?
严贡生
[外貌描写]
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络腮胡子。(选自第四回)
[人物简介]
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残暴贪婪的典型人物。作者在描写他的性格时,主要是通过他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揭露其肮脏可鄙、寡廉鲜耻的灵魂。他明明是扣押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讨要时,还“那拴门的闩,擀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人来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
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通过以上种种典型事实的描写,揭露了严贡生奸诈、蛮横、贪婪的卑劣本性,使这个劣神的丑恶嘴脸呈现于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根源。
[性格特点]
刻薄吝啬,贪婪霸道——①扣押早先卖给邻居家的猪,还让几个儿子把讨猪的邻居打断了腿;②拿着并未借出本金的借约,硬要人家的利钱;③接到严监生死讯,见送来的新衣服和银子,满心欢喜;④二儿子娶亲,八钱银子还叫不动的一班吹手,只肯给二钱四分;⑤娶亲回乡路上,用云片糕谎称药材,诈骗船家,赖掉十二两银子的船钱;⑥以纲常宗法的名义,侵吞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的家产。
投机钻营,自我吹嘘——①范进二人在关帝庙候见汤知县时,严贡生赶来巴结,吹嘘与汤知县关系非同一般,试图借助范进二人,成为汤知县身边要紧的人;②吹嘘自己是个不占便宜的率真之人,不想家里小厮来告急说邻人上门讨猪,当场败露。
7
传奇女性典型
传奇女子——沈琼枝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是小说中仅有的两个知识女性之一(另一个是鲁小姐,事见第十、十一回),更是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性,有关沈琼枝的情节可概括为出嫁之前——进入宋家——逃出宋家——利涉卖文——求助杜家——押解江都
(1)才貌双全
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沈琼枝的外貌,丫鬟领她进了房,回复宋为富道:“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还通过杜少卿与武书的视角来写其衣着:“杜少卿同武书上前一看,里边便是一个十八九岁妇人,梳着下路绺裘,穿着一件宝蓝纱大领披风,在里面支支喳喳的嚷。”总体上对其外貌和衣着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便使人觉其相貌和服饰非凡,不流于俗。
关于其才,首先是沈琼枝进入宋为富的家,看到园内景象的心理活动:“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鉴赏,且让我在此消遣几天。”可见她身上带有知识分子的特质。逃出宋家后她去利涉桥挂了招牌卖文,“也有来求诗的,也有来买斗方的,也有来托刺绣的”,生意之盛表明她是有才学有能力来养活自己的。
(2)自尊自立
沈先生是一介贡生,意识到宋为富不把女儿做正室之后说:“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可以看出沈先生与封建专制家长的不同,虽然也是包办婚姻,却看重女儿的自尊,保证女儿的自主性。沈琼枝开口第一句话便不负父望:“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肯去伏低做小!”入了宋家,坐在大厅张口便说:“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这句话把她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自立精神主要表现在挂招牌卖诗文一情节,在要逃出宋家时,想的是:“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招牌”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东西,它代表了一种职业,一种身份,而传统观念看来,女子的职业便是相夫教子,只能依附于父亲、丈夫或儿子生存,沈琼枝挂招牌一节表现了对传统女性传统观念和依附身份的挑战与反抗,招牌的背后正是她的自立精神。
(3)智勇兼备
沈琼枝一出场便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在未进入宋家之前,沈琼枝已有计策:“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她能揣度事情利弊,是个很有谋略和主见的人。
沈琼枝的勇敢表现在不畏强横,不惧势力,敢于特立独行,敢于对薄公堂。她明知宋家不安好心,却敢于只身入虎穴,一进宋家就表现出了“不好惹”的样子,狡诈的宋家使她孤立无援,她却勇于做出逃离的决定并付诸实施。为了生计竟然“敢为天下先”,做了自古女子未做之事——挂招牌卖文,这在名士武书看来都是“奇事”。在公堂之上义正言辞,敢于说真话,做诗也毫无惧色。所谓“差人比官横”,押解途中面对差人蛮横要钱的行为,她敢于直接反抗:“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便一展身手,叫差人吃了苦头。
(4)刚柔并济
沈琼枝的刚柔相济首先表现在“侠气”与“女气”的统一上。武书和杜少卿满怀好奇地见到卖文的沈琼枝,前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
刚柔相济的特质还表现在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方面。面对宋为富这种豪横欺瞒的盐商,她的态度鲜明果决,进了宋家,她“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自古以来大厅是女子的禁地,她却不拘小节,“下”、“走”、“坐”这几个动词加上“不言语”、“一直”两个词,准确地表现了沈琼枝性格中直率、果决和霸气的一面。利涉桥卖文,好事的恶少来说混话和讹诈,她皆以怒骂相斥,这种怒骂,也必定不是泼妇骂街似的凶狠蛮横。而见到了武书、杜少卿,她觉两人气概不同,便“连忙接着,拜了万福”,还说“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
艺术特色
一、幽默高超的讽刺艺术
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白描、对比等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将讽刺渗透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同时,作者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如对王惠是无情揭露、严厉鞭挞,对马二先生则是既同情又讽刺。其讽刺的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超成就。
二、形象洗练的语言艺术
《儒林外史》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语言犀利、冷峻而富于表现力,同时,把民间谚语、歇后语、职业用语、俗语、戏曲宾白引进小说,把讽刺语言的艺术推到了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高峰。
三、亦喜亦悲的讽刺艺术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投射出的是他们全部人生的追求与价值,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最为荒谬的片段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在批判与抨击他们迂腐的同时表达深切的同情。就如王玉辉在女儿被送入烈女祠时,转而伤心,落了泪,辞了不肯去。
而分析范进中举这一情节,一个人中举之后功成名就,本是一件喜剧。但是在这些欢喜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深深的悲哀。
专题拓展: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单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提示
方法指导
讲故事前要熟悉内容,故事情节要烂熟于心,同时,准备好提纲以防止遗漏重点。
讲故事时要自信,头不能低,心不能慌;要有适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脸不能僵,手不能藏;要注意说话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声不能平。
在故事的选择上,《儒林外史》中周进、严致和、匡超人、沈琼枝等人的故事都很有吸引力。注意选择一些生动的细节,以更好地引人入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