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2011 - 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山东假日游——百分数(单元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 教材2-14页内容。【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共分为3个信息窗和一个相关链接。信息窗1主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信息窗2学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信息窗3学习主要包括纳税和打折的含义及有关纳税额和折扣的计算。这类问题实际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相关链接介绍利息和利率。求利息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本单元内容是认识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并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能正确列式计算。难点是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并正确列式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的相关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时划分】信息窗1——————————2课时信息窗2——————————3课时信息窗3——————————2课时利息和利率—————————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2011 - 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山东假日游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信息窗1及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知识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成数的意义及简单应用。【教法】:创设情境、尝试法、分析法、归纳整理法、图示法、联系对比【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窗一情景图 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往往选择外出游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济南市客运情况。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让学生独立完成:(1)请自己试着画线段图分析(2)独立思考,同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得出: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增长百分之几,就是指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人数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我们可以先算2004年的客运量比2003同期多多少万人,再算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数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列式:(0.49-0.47)÷0.47 =0.02÷0.47 ≈0.043 =4.3%答: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4.3%。(3)谈话:我们在计算时,如果除不尽需要保留三位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交流时结合线段图分析)列式:0.49 ÷0.47-1≈1. 043-1=0.043=4.3% 答: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4.3%。(5)让学生分析自己的解答思路,引导学生得出:先算2004年的客运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算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提问:这儿为什么要减去1?引导学生回答得出:0.49 ÷0.47求的是2004年的客运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而题目要求2004年比2003的多百分之几,我们把2003年客运量看作“1”,所以要减去1。 三、拓展交流,内化提升 出求绿点例题:10月2日去济南近郊旅游的人数约为1万人,10月3日约为0.8万人。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1)谈话:“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我们把哪个量看作“1”?(预设)(2)学生交流汇报:我们把10月2日的旅游人数看作单位“1”。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就是指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的数量相当于10月2日的百分之几。(3)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4)展示学生算式:(预设)方法1(1-0.8)÷1 方法2: 1-0.8÷1=0.2÷1 =1-0.8=20% =0.2=20%答: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20%。 答:10月3日比10月2日减少20%。 (5)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依据。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类型的题目上,你觉得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准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谁比较)[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随机练习:(1)4是5的( )% 5是4的( )%(2)5比4多( )% 4比5少(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1.说说下面各句分别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比较?(1)五(1)班做的好事比五(2)班多百分之几?(2)今年产量超额百分之几?2.(自主练习1)文化路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00人,女生125人。(1)男生人数比女生少百分之几?(2)女生人数比男生多百分之几?本题是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基本练习。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因为“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是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而“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是把男生人数看作单位“1”,所以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与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结果不相同。3.只列式不计算(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2)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4.自主练习第2题、第3题: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关系,然后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5.判断:甲比乙多10%,乙比甲少10% ( )讨论:为什么甲比乙多10%,而乙比甲不是少10%呢?难道我们做错了吗?学生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之间讨论,明白“1”的变化引起的变化[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思路。6、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创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节课我们来运用学到的解题方法,去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题目。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解决好每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出示题目: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百分之几?学生自主解答,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把问题改为“计划比实际少造林百分之几?”怎么求?思考: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自主练习第5题李叔叔家近两年三种果品产量情况如下。 品种产量kg 时间核桃板栗冬枣去年150400200今年120460250(1)今年核桃的产量比去年减少几成?(2)今年板栗的产量比去年增加了几成?(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成数”的知识。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注释向学生讲清“成数”的实际意义及其作用,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只是要把最后的结果化成成数。随机练习:自主练习第6题。三、巩固练习1.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2)实际用电比计划 ( http: / / www. / )节约了百分之几?(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2.对比练习:王爷爷家养了60只公羊,75只母羊(1)公羊只数比母羊只数少百分之几?(2)母羊只数比公羊只数多百分之几?设疑:都是求相差只数的对应分率,为什么母羊比公羊多25%,而公羊比母羊少20%呢?3.选择合适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光明小学最近装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1)原计划投资5万元,实际投资只用4万元,节约投资百分之几? ( )(2)原计划投资5万元,实际投资节约1万元,节约投资百分之几?( )(3)实际投资4万元,比原计划节约1万元,节约投资百分之几? ( )A 1÷(4+1) B(5-4)÷5 C 4÷5 D 1÷54.自主练习第7题。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你有哪些收获?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2011 - 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山东假日游——百分数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难点:利用知识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利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迁移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能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并灵活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进行百分数应用题的计算。【教法】:知识迁移法、归纳整理法、合作交流法、对比法【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青岛作为国家著名的旅游胜地,气候怡人,景色优美,每年“十一”期间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到青岛旅游,你都去过青岛的哪些地方?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青岛的印象,具体到海滨风景区有什么印象,旅游时的感受等,然后引导学生看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2)到其他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学生提出的其他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课件出示第一个红点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1)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设计意图]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学生往往对审题拘于形式,拿到题目就把题中数字简单组合,导致错误。(2)学生画图并自己试做。 102万人 到海滨风景区的占84% ?万人[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教学作用。线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揭露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理清并掌握数量关系。谈话:要求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万人?该怎样计算呢?你能不能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先自己想一想该如何列式,并说说列式的依据。列好算式后,请学生独立计算,最后再交流计算结果。102× 84% =102×0.84=85.68(万人)答:到海滨风景区的游客有85.68万人。谈话:我们在列式时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学生同桌讨论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把黄金周到青岛旅游的总人数看作单位“1”, 已知到海滨风景区的占总人数的84%,要求到海滨风景区的人数,就是求102万人的8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补充练习:(1)张红看一本200页的书,已经看了全书的80%,看了多少页?(2)工人叔叔要加工1500个零件,还剩下10%没有加工完,还剩下多少个没有加工完?(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7题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5万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献约有70%流失海外,国内现存莫高窟出土文献约有多少万件?(1)画图,理解题意(2)小组交流,列出算式后汇报:方法(1):5-5×70% 方法(2):5×(1-70%)(3)学生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解答方法的列式依据。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是:1.根据线段图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国内现存莫高窟出土文献约有多少万件?可以先求出流失海外的大约有多少万件,然后再用一共出土的减去流失海外的数量。2.我们小组是根据“这些珍贵的文献约有70%流失海外”这句话先求出了国内现存莫高窟出土文献约占出土文献总量的30%,这时要示国内现存莫高窟出土文献约有多少万件?就是求5万件的30%是多少。随机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自主解答,集体交流。三、巩固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1)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2)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以榨油多少千克?2.自主练习第1题:将下面百分数分别化成分数和小数。(学生汇报时说出转化的方法)学生讨论:首先应该做什么?怎么才能提高正确率?自主练习第9题。第12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该题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先分别求第一期和第二期修的米数,再求第一期比第二期多修的米数;二是先求第一期比第二期多修了全长的百分之几,再求多修的米数。这里不要求学生两种解题方法都掌握。答案:300×40%—300×30%=30(米)或300×(40%—30%)=30(米)。[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并且还了解到每年黄金周到青岛旅游的人有很多,那么随之而来的是青岛的旅游收入也逐渐增多。二、探究新知1.出示信息窗,请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提问预设:(1)2004年比2003年增长多少亿元?(2)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旅游收入约多少亿元?第(1)小题是学生上一节课学过的类型,请他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快速完成。2.请学生把第(2)题的信息和问题完整读一次,以明确题意。(1)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2003年旅游收入约8.38亿元,2004年比2003年同期增长2.3%。(2)学生独立理解题意,思考:2004年比2003年同期增长2.3%中的2.3%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得出: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占2003年的2.3%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1)个问题就是求2004年比2003年增长多少亿元?还记得怎么列的算式?学生列式:8.38×2.3%现在谁能求出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旅游收入约多少亿元?学生独立列式,交流。谈话:你们能分别说说自己解答的思路吗?引导学生得出:方法(1)先算出2004年比2003年增长多少亿元?再加上200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就等于2004年的。方法(2)先算出2004年旅游收入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算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旅游收入约多少亿元?而要求2004年旅游收入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我们是把2003年“十一”黄金周旅游收入看作单位“1”,2004年旅游收入就是2003年的(1+2.3%),要求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旅游收入约多少亿元,就是求2003年的(1+2.3%),列式为8.38×(1+2.3%)。请学生快速计算出结果,提醒学生计算时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比较两种解法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小结:求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旅游收入多少亿元,大家想出两种解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你喜欢的算法,不过我建议大家用第二种方法解,这种方法既简便,对以后的学习也更有帮助。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6、8题2. 看算式补充问题:五(1)班学生今年共做好事400件,其中男生做了75%① ?①400×75%② ?②400×(1-75%)③ ?③400×[75%-(1-75%)]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较复杂的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复杂在哪?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复杂在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没有直接给出,解题关键必须先把这个条件求出来。)第三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题目:2004年“十一”黄金周来青岛旅游的约102万人,比2003年同期增长2%。2.让学生根据信息窗中告诉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2003年同期来青岛旅游的约有多少万人? (板书)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学生读题,思考:(1)比2003年同期增长2%,这里的2%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2)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3)2003年的2%是哪个数量?2.谈话:你打算怎样来表示你理解到的题意?引导让学生画线段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 ?万人2003年 比2003年同期增长2%2004年 “十一”黄金周青岛旅游102万人学生回答得出:(1)这道题是把2003年黄金周来青旅游的人数看作单位“1”,它是未知的数量。(2)这里的2%是2004年比2003年同期多的人数相当于2003年的2%。(3)2003年的2%也就是增长的人数。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解:设2003年同期来青岛旅游的约有x万人。X+2%X=1021.02X=102 X=100答:2003年同期来青岛旅游的约有100万人。5.思考: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吗?学生回答得出:2003年同期来青岛旅游的人数×(1+2%)=2004年来青岛旅游的人数。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和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第3题(1)先审题,画出线段图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足球场座位总数×5%=送出的门票数)(2)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2.自主练习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出油率的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第(1)(2)题所用的数量关系式是相同的,只是已知数量与所求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3.自主练习第11、13题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较一下每道题中两个小题在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从而加深对百分数几类问题的理解。[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当我们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了,怎么求这个数。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2011 - 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山东假日游——纳税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信息窗3及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3. 在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百分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能正确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能正确解决相关问题。【知识点】理解税额、税率的含义,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折扣的含义,并准确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法、自主学习、练习巩固【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十一”黄金周还在继续,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曲阜。曲阜可是我们山东有名的文化圣地,同学们中有去过曲阜的吗?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曲阜都有哪些历史名胜?指名学生简单说一说曲阜的名胜古迹,如果学生没有知道的,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谈话:既然曲阜是一个如此有文化渊源的城市,那么它的人气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曲阜市应上缴门票收入营业税多少万元?【设计意图】由学生或老师介绍曲阜的名胜古迹创造出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要去了解有关信息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对税率等相关知识还没有一个具体、全面的了解,因此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避免学生因提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而浪费时间。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上缴门票收入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三、拓展交流,内化提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谈话:为了游览“三孔”,光明小学的师生遇到了一些困难,让我们去看盾能不能帮上忙?出示第二个红点的信息,师生一起整理出其中的数学信息。谈话:“八五折”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折扣的问题吗?结合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打折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一折就是十分之一,写成百分数就是10%,表示现在的价钱是原价的10%;八五折就是十分之八点五,写成百分数是85%,表示现在的价钱是原来的85%。总之,几折就是十分之几,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几十。谈话:我们已经了解了折扣的意义,那么现在你能独立的解答这道题了吗?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第4题是一道求汇费的题目,是纳税问题的拓展。练习时,先让学生理解汇率的含义,即汇费占汇款总数的百分之几,然后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2、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课时一、我来想一想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税率、打折的有关知识,并且我们学会了计算税额,谁能谈一谈为什么要纳税呢?纳税对国家建设、国防、教育、社会保障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不仅企业、社会团体要纳税,达到一定收入的个人也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请看大屏幕: 1、自主练习第2题(多媒体出示)。指名读题。这是一道解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练习时,教师可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最后组织学生分析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异同。教师应结合练习向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教育。谈话:谁还记得打折是怎么一回事?你购买商品时遇到过打折吗?2、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自己计算并填在书上,做完后展示集体交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重点交流“八五折、五折等是什么意思?”弄清楚这类题目实质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设计意图]接着上节课学生对税率、打折等的初步认识,进一步深化练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但复习、辨析了有关纳税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纳税的意义。弄清楚生活中的打折是怎么回事。二、我要练一练。 谈话:看来纳税、打折实际还是百分数的问题,我们再来练习做几道百分数应用题好吗?1、自主练习第6题。自主解答,集体订正。交流时重点问:短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长百分之几呢?2、自主练习第7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练习,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第7题与第6题的不同点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3、自主练习第8题(多媒体出示)。指名读题。提示:先比较此题与6、7题的区别,然后再解答。重点交流:这道题谁做单位“1”,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特别是对比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第八题更让学生加深了单位“1”未知情况下,该怎样选择合适方法来解答题目。为进一步解答复杂的纳税、折扣问题打好了基础。三、综合运用,拓展训练。 谈话:生活中商家还有好多令人迷惑的折扣和促销方式,你能明辨该选择哪种吗?1、自主练习第9题。先小组讨论,再自主解答,集体交流。这是一道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稍复杂的折扣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确定解题思路,然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和解法。2、自主练习第10题(多媒体出示)。 集体讨论交流:“九折”是什么意思?“买5本赠1本呢?”“满50元八折呢?”自主解答。集体交流订正。重点交流:你是怎样想的?以后遇到类似的促销方式我们该怎么办?[设计意图]练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载体,以角色的转变为纽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复习巩固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外延伸多媒体出示课本43页“课外实践”,自己阅读。集体交流:“百分点”和“负增长”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设计意图]体会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2011 - 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相关链接——利息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13页-14页内容。【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2、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存款利息。3、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存款利息。【知识点】了解储蓄的含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正确计算利息。【教法】:情境法、小组学习法、、归纳整理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比较法【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扩充 谈话:(出示一组信息) 2001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 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 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 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 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谈话: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谈话: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谈话: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谈话:(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80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3.24%,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8777.6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 = 本金 × 时间 × 利率。)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 1000 × 3.6% ×5 = 180 元。 谈话: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12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 ×(1-20%)。【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练习)2.奉献。 六年级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01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3、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4.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 主备人 XXX 执教人 2011 - 2012学年下学期
课题 山东假日游—我学会了吗 个性化修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14页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百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的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知识点】1.正确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2、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3、准确解决税额、利息的相关问题【教法】:自主探究法 、归纳总结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出示:100%、15% 、 136%、71%……师谈话:看到这些百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百分率、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设计意图】:简单的材料,开放的提问,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从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是参差不齐的,开放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就解决什么,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整。学生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思维的浪花被激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情感的满足。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1、质疑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整理的需要,从中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2、整理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3、小组合作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4、展示交流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5、回顾总结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分成哪几部分?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1.说一说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总结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的过程,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更从其他成员的讨论中完善知识的建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或指导学生的建议,成为合作者、引导者。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1、质疑扫清障碍。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2、基本练习。(课本第45页练习)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弥补。学生的反思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主学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