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苏武传》
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了解各段的故事情节。
2.落实字词情况。
各段故事情节
1.出使匈奴
3.祸及汉使
5.卫律逼降
7.李陵劝降
9.汉匈和亲
2.缑王谋反
4.舍生取义
6.苏武牧羊
8.
忠贞不渝
10.发白归汉
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班固
班固家族
父亲:班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弟弟:班超,外交家(投笔从戎、不入虎穴……)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班固作品
史书:《汉书》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
《汉书》体例
本纪
列传
表
志
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汉族帝王诸侯外名人及少数民族人物事迹
西汉帝王事迹
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3000多年
230年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纪、传、志、表
《汉书》与《史记》比较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匈奴
汉朝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
《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朝王国的遗民,向西迁移的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等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
匈奴变迁
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不敢再犯。
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霍去病击匈奴至今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卫青东路扫平匈奴王庭。
匈奴国的衰落时期从伊稚斜单于至呼韩邪单于,经历18任单于,从汉武帝元鼎年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灭郅支单于为止。
(1
~
2)
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
原因。
(3~8)
苏武留胡19年备尝艰辛,坚持民族气节。
(9~10)介绍苏武被放回国的过程。
明确文章结构
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1、2段。
2.思考:出使匈奴的苏武面临着哪些不利形势?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以:因为
并:都
为:担任
稍:渐渐
迁:升迁
数:屡次
窥观:窥视
观察
辈:批
以:来
相:相互
当:抵押
乃:就
丈人:长辈
行:辈
归:使动
嘉:赞许
以:凭借
者:定后
因:趁机
赂:赠送礼物
答:回报
募:招募
斥候:侦察兵
币:财物
遗:给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方:正
发:发派
会:适逢
没:陷没
将:带领
阴:暗地里
相与:一起
素:向来
相知:相熟识
私:私下
侯:拜访(诣、存)
幸:希望
蒙:蒙受
其:汉天子
以:把
货物:财物
与:给
1、苏武出使匈奴面临着哪些不利形势?
数通使相窥观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
环境严酷、匈奴非真心和好、傲慢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和原因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插叙: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
缑王、长水虞常
卫律、单于母
缑王、长水虞常、张胜
匈奴
汉朝与匈奴
2、画出匈奴内部和汉与匈奴的关系图
研读第二部分:3-----8段
1.朗读课文。
2.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个故事?
汉使苏武突遭变故(3-4)
卫律劝降(5)
苏武被幽禁并被流放北海牧羊(6)
李陵劝降(7-8)
具体研读:3、4段
1.朗读课文。
2.思考:苏武突遭变故后,他是怎样应对的?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独:只有
欲发:准备动手
夜亡:在夜里,逃亡
生得:被活捉(被动)
治:审理(论)
发:揭露
以:把
状:情况
语:告诉
及:牵连
(被动句)
乃:才
重:更加
引:招供
即:假使
(宾前:以何)
宜:应该
降:使.....投降
叛变失败,累及汉朝;苏武自杀。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舍生取义;苏武再次自杀。
受辞:受审讯
屈:使..亏损
辱:使..受侮辱
虽:即使
(宾前:以何面目)
引:拉、抽
坎:坑
煴火:无火焰的火
覆:使动
蹈:踩
以:来
舆:抬
壮:意动用法
候问:问候
收系:逮捕监禁
具体研习:苏武突遭变故
思考1:苏武突遭变故后,他是怎样应对的?
两次自杀
具体研习:苏武突遭变故
思考2:苏武两次自杀时,所说之话,有几层意思?
1、苏武在听到张胜的报告后,立即说“……见犯乃死,重负国。”
①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
②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
……
2、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一席话有几层意思?
(1)表明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
(2)明确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事;
(3)
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
具体研习:(5——8段)
卫律劝降
苏武牧羊
李陵劝降
思考:(对比阅读)
1.卫律用了哪些办法劝降苏武?
2.李陵又是用何种方法招降苏武的?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词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益愈:渐渐痊愈
使使晓:派使者
使...晓
论:判罪
因:趁机
降:使…投降
当:判处
募:招募
相坐:连坐
(宾前:谓何连坐)
拟:比划
负:背叛
幸蒙:有幸蒙受
弥:满
然:这样
空:白白地
以:用
膏:使动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因:通过
虽:即使
尚:还
畔:通叛
为:做、当
(状后)
(宾前:以何见汝为)
决:判定
斗:使动
若:你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胁:威胁
白:告诉
降:使动
幽:禁闭
绝:断绝
饮食:给水喝
给食物吃
雨:下
啮:咬
旃:同“毡”
徙:迁徙
羝:公羊
乳:生子
乃:才
别:隔离
廪食:粮仓
去:jǔ,同“弆”
,收藏
杖:拿、拄
积:过
网:结网
檠:名作动,矫正
给:供给
服匿:盛酒酪的瓦器
穷:失意
厄:困窘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苏武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为使命,求死是副将张胜谋反,祸及汉朝,苏武舍生取义,以死明志。而当匈奴想以摧毁肉体的方式征服其意志,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由求死变成求生。
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为:担任
求:访求
置:备办
设:安排
因:趁机
素厚:一向关系好
说:说服
空:白白地
亡:同“无”
安:何
见:同“现”,表现
除:殿阶
劾:弹劾
祠:祭祀
船:上船
亡:逃跑
使:让
逐捕:追捕
不幸:去世
妇:妻子
闻:听说
更嫁:改嫁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无复再言。”
独:唯独
女弟:妹妹
何久:何必久久的
忽忽:精神恍惚
自痛:痛恨自己
系:关押
(宾前)
过:超过
亡:无
夷灭:消灭
尚:还
(宾前)
愿:希望
亡:无
(被动)
成就:栽培、提拔
亲近:亲近之臣
肝脑涂地:以身许国
(效自:呈现自己)
虽:即使
诚:的确
(8)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分:料定
必:一定
驩:通“欢”
效:献
因:于是
霑:同“沾”衿:同“襟”
决:同“诀”,辞别
请分角色朗读两次劝降的场景
两次劝降,苏武拒绝谁更难?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卫律:威逼利诱
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家庭悲剧——最初有同感——汉法令无常
原因:与苏武的关系不同;
品行与修养不同;劝降方式不同。
卫律是国家民族的罪人;
李陵与苏武亦敌亦友;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何不同?表现了苏武怎样的品格?
对卫律——不动、不应、骂(强硬的姿态抵抗)对李陵——有理有节、绵里藏针
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卫律、李陵————苏武
对比
“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司马迁)
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授骑都尉职。
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
李陵率军前往,一路昼夜兼程,抵达两狼山时,夜袭匈奴中军大营,令弓箭手射火箭将敌营帐全部烧着,一时间,敌营乱成一团,李陵挥军杀入,如同神兵天降,杀得敌人蒙头转向,鬼哭狼嚎。李广利遂率兵顷巢而出,杀下山来,与李陵合兵一处,突出凶奴重重包围,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南还时,李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
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不幸的是,李陵部下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内情。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看着越围越深的包围圈,看看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不由得流泪道:“全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下马投降匈奴。?
匈奴单于佩服李陵的英雄气概,把女儿嫁给他,让他有尊贵的地位,期望他能效忠于匈奴。?
汉廷上下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朝野震惊。汉武帝盛怒之下,竟要杀害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以报复和惩罚李陵。汉武帝召集群臣廷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都顺着汉武帝的看法,痛斥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不忠行为。只有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解:“李将军以五千步兵,昼夜兼程,不顾疲劳,连夜偷袭敌营,救出主帅李广利,已完成皇上所交给的任务,应有大功一件,回兵时陷入敌兵重围,以五千步兵,剿灭万余匈奴骑兵,对得起天下人了。如果不是孤军奋战,弹尽粮绝,李将军绝不会投降的。再有,李将军未必会真降,或许日后会找机会,报答皇恩。”司马迁的看法很客观,但却激怒了汉武帝。武帝大怒道:“你的意思是我派李陵出兵就错了?对李陵亲属也不该处理啦?”汉武帝不容司马迁分辨,直接把他打入监牢。?
(9)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疏通第三部分:苏武归汉
诡言:欺骗说
请:请求
其:那些
守者:看守他的人
(省略句:与之俱)
具:完全
陈道:陈述说明
如:按照
语:话语
以:来
让:责备
谢:道歉
实在:(古义:确实活着
今义:诚实)
思考1: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练习册)
侧面描写
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诡言掩盖真相。
(10)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以:“已”,已经
物故:死亡
物:人
凡:共
以:在.....的时候
凡:一共
岁:年
始:当初
以:在.....的时候
出:出使
须发:头发胡须
思考2:请描摹苏武回国的场景。注意苏武的肖像、神情、动作等。
春;几人回;苏武
须发
眼(浑浊、清澈、有泪、无泪)
拄着节符(节旄尽落)
双手颤抖、步履蹒跚、亲吻大地……
苏武19年的坚守,你认为值得吗?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死以明志,生以践志
一个人的战斗,
可就算是一个人,
也要骄傲地走成一支队伍!
爱国、忠贞、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艰辛、痛苦、孤独、无助……
坚贞:拥有对民族、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坚韧:具有隐忍、执着的个性
永远的苏武(05年四川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