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在梦境的缝隙里游过
凝望你沉睡的轮廓
看海天一色 听风起雨落
执子手吹散苍茫茫烟波
大鱼的翅膀 已经太辽阔
我松开时间的绳索
每一滴泪水 都向你流淌去
倒流进天空的海底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
——《庄子·逍遥游》
《大鱼海棠》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
你知道哪些关于庄子的故事?
畅所欲言
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李煜曾有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生死之间,是否只是一场大梦?庄子借梦蝶,模糊了真实和梦幻的界限。梦里是真的,还是现在是真的?
如果我们活在一场梦里,那么梦醒时分才是我们回归真实的时刻吧。
庄子故事
庄子故事
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为了名利而舍弃健康,放弃和父母的团聚,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买椟还珠”吗?
文体知识——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文体简介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2.?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庄子成语】
1.?井底之蛙——《庄子·秋水》
人的见识受他生活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影响,这是人的局限性,反过来说.
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找到和谐生活的方法,你就是幸福的!
2.?邯郸学步——《庄子·秋水》
学习离不开模仿阶段,但最终要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的产品技术如果只停留在一味地“山寨”,又怎么能打开国门,走出世界?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为本”。
3.?对牛弹琴——《庄子·齐物论》
“路逢剑客需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有人炖了燕窝熊掌,送给大象进食,大象一鼻子将其摔出丈二之远。
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沟渠。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千万莫对牛弹琴。
庄子初印象
从这些故事中,你认为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畅所欲言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走近作者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走近作品
课文选的两则故事第一则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第二则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二则
21 《庄子》二则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了解庄子奇特想象力,把握鹏的形象;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难点)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难点)
学习目标
《北冥有鱼》
《庄子*内篇*逍遥游》
原文朗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正字音
鲲( ) 冥( )
徙( ) 邪( )
抟( )
kūn
xǐ
tuán
míng
y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海
它的
表顺接
叫做
成为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好像
悬挂
【活动一】疏通文意 理清结构
助词,的
助词,不译
表修饰
鲲
鹏
小练习
1.下列重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同”溟“,海)
B.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为:成为)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发怒)
D.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好像)
C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小练习
2.下列重点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代词,它的)
B.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而:顺承,然后)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而:顺承,然后)
D.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之:助词,的)
C
修饰,不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这
海水运动
打算
就
天然大池
记载
盘旋飞翔
旋风
离开
凭借
风
到
主谓之间,无实意
表修饰
到
小练习
3.下列重点实词解释错误的是( )(多选)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海水运动)
B.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天然的水池)
C.《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志向)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
E.水击三千里。(击:攻击)
C E
记载
拍打
小练习
4.下列重点虚词解释正确的是( )(多选)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在)
B.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式)
C.鹏之徙于南冥也。(之:助词,的)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表顺承,然后)
E.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凭借)
B.E
A.于:到
C.之:主谓之间,无实意
D.而:表修饰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山野的雾气
气息
真正的颜色
表选择
表因果,因此
湛蓝
尽头
代大鹏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往下看
罢了
这样
主谓之间,无实意
表选择
小练习
5.下列重点字词解释正确的是( )(多选)
A.野马也,尘埃也。(野马:飞奔的马)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文中指风)
C.天之苍苍。(苍苍:苍茫辽阔 )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正色:真正的颜色)
E.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视:视野)
B.D
小练习
6.下列重点虚词解释错误的是( )(多选)
A.天之苍苍。(之:助词,的)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选择,是……还是……)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凭借)
D.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而:连词,表因果关系,因此)
A.C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文中讲了几层意思?
//
//
//
梳理结构
北冥有鱼
介绍鲲鹏形体
鹏借风飞南冥
想象天地景象
【活动二】细读文本 把握情感
1.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力。
2.体会大鹏形象
3.把握作者思想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生活在北海里,北海虽大,可是毕竟有形有限,不能够完全自由。大鹏是鸟,翱翔在天空,天空在古人的观念中是无边无际的。要想逍遥游,就得变成鹏。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动作描写
夸张
介绍鲲鹏形体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恢弘。?
想象
2.鲲鹏的外在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变化之神奇莫测。
极言鲲鹏形体之大,
磅礴壮观。
鲲鹏力大无穷和飞腾 时气势之壮观、恢宏。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鹏借风飞南冥
3.鹏鸟为何要迁徙到南冥?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南冥是鸟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志存高远
聪明
善借外物
大鹏形象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体型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大风的形象。
5.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风力,野雾、尘埃要靠气息的吹拂。说明世间万物的活动,无论大小,都要有所凭借和依靠。
4.引用《齐谐》的话有何作用?
结构:引用,增加可信度。
内容: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 “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迁徙南冥时气势恢宏的奋飞形象,渲染了鹏之大,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鲲鹏凭借海运、大风展翅高飞,说明要达到理想自由境界,仅靠一己之力不足,还得善于善于凭借外力。
小练习
7、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介绍了鲲鹏的形体,写出鲲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恢弘的形象。
B.开篇运用了夸张、想象等手法,体现出庄子想象力的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鲲鹏力大无穷和飞腾 时气势之壮观、恢宏。
C
动作描写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想象天地情景
6.“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苍苍”说明天地的浑茫,阔大。
“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穷尽对“正色”的认识。
主旨探究
北冥有鱼
介绍鲲鹏形体:
硕大无比、变换莫测
仰视鲲鹏飞南冥:
乘风而起,有所依凭
想象天地情景:
天地浑茫、意境开阔
?
主旨
主旨总结
北冥有鱼
介绍鲲鹏形体:
硕大无比、变幻莫测
鹏借风飞南冥:
乘风而起,有所依凭
想象天地景象:
天地浑茫、意境开阔
刻画了巨鲲和大鹏的形象,说明天地阔大,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
庄子生平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我“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愿为当权者所束缚”拒绝了楚威王。
庄子厌恶虚伪的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嫉俗,蔑视名利、痛恨权贵的心志。
了解《逍遥游》
100年
背景: 战国
社会大变革、动荡、战乱时代
战争频繁、战况残酷。
庄子主张:
“无为而治”“齐物论”“顺从天道”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
“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逍遥游》思想
“逍遥”在庄子这里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小练习
8、下面对“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迁徙南冥时气势恢宏的奋飞形象。
B.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这句话引用至《齐谐》,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了鹏活的自由自在,无须凭借任何事物。
D
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多种手法,说理生动。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比喻)(“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对比)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思考探究
文中,作者极尽想象,描写了一个体积庞大、气势惊人的大鹏鸟。当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时,其气势极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而,虽然大鹏神奇不凡,也依然要凭借“海运”所带来的大风才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因此,后世文人常用大鹏鸟自比,借大鹏的形象表达情感,抒发人生理想与抱负。
拓展延伸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拓展延伸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六月鹏尽化,鸿飞独冥冥。
鹏鱼何事遇屯同,云水升沉一会中。
鹏霄休叹志难伸,贫病虽萦道且存。
鹏翅蹋于斯,明君知不知。
大鹏刷翮谢溟渤,青云万层高突出。
拓展延伸
鹏在诗文中的形象
1、风流正随鲲鹏去, 我自面壁空长啸。《春山行旅图 》
2、风里鲲鹏欺大鸟, 雨中雏燕竞轻俊。白玉的《三百首》
3、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毛泽东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4、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卢照邻
5、鲲飞今始见,鸟坠旧来闻。《晓入南山》孟浩然
6、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赠宣城赵太守悦》李白
7、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泊岳阳城下》杜甫
8、大鹏刷翮谢溟渤,青云万层高突出。《相和歌辞·善哉行》齐己
9、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海》李峤
课后作业
1.背诵《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háo
【活动一】疏通文意 了解大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桥
悠闲自在
怎么
这是
小练习
1.下列重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这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于:在)
B.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自在悠闲)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怎么)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主谓间,不译)
D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固然
完全,完备
追溯
话题的本原
之类
就
本来
疏通文意
小练习
2.下列重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这是( )(多选)
A.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本来)
B.子固非鱼也。(固:固然)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备)
D.请循其本。(循:追溯)
E.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既然)
C.D
庄:“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从文中对话,你感受到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性格?
【活动二】人物形象探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反问句:庄子避开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据理力争,足见他的机智。
1、庄子与惠子辩论的问题是什么?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庄子为什么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文章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这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庄子,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
3.惠子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
4.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人物性格
【庄子】浪漫、童真、喜爱自然
【惠子】善于辩论、逻辑性强
5、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鲦鱼出游从容,而“心”感应,这就给人们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主旨归纳
小练习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则故事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
B.鲦鱼出游从容,而“心”感应,传递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C.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对事物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缺乏美学欣赏。
D.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E.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偷换概念,说明庄子辩论才华不足,耍无赖。
E
结构梳理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深入探究
艺术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主要观点:天人合一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其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庄子与鲁迅》)
拓展延伸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2.课下自由阅读《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