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3.晓雾将歇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4.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文言常识】
二、一词多义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借旁近与之(给)
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动词)
如是再(这,这样)
【文言常识】
二、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与“界”合用,这里指人间)
夕日欲颓(太阳)
明日徐公来(天)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异)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自康乐以来(自从)
罗敷自有夫(自己)
三、文言虚词
山川之美(助词,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助词,的)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代词,它的)
【文言常识】
一、默写填空。
1.(临沂市)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滨州市)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 。
【中考链接】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二、(重庆市)阅读《答谢中书书》,按要求作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中考链接】
书信
消散
指人间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中考链接】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中考链接】
C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考链接】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一、默写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起全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从仰观俯瞰两种视角,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 。”
3.《答谢中书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直接赞叹“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模拟仿真】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按要求作答。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耸入) B.四时俱备(四季)
C.夕日欲颓(颓废) D.沉鳞竞跃(争相,争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美”中“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天下之事 B.乃记之而去
C.无丝竹之乱耳 D.其不善者而改之
【模拟仿真】
C
A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发端,总起全文。
B.“高峰云……沉鳞竞跃”这几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C.“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写作者间接褒奖和赞美了此地山水之奇美。
D.作者描绘景物,运用了高低变换、远近结合、动静相衬等表现手法。
【模拟仿真】
C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猿鸟乱鸣”中的“乱”字和“沉鳞竞跃”中的“竞”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模拟仿真】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激见底。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了。
乱”是此起彼伏的意思,写出猿猴和鸟儿争鸣的喧闹景象;是争相、争着的意思,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这两个字相互映,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猿、鸟、鱼在大自然中然自得的情态,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