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学文化常识
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_______、_______、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彩。
轲
子舆
战国
孟子
其弟子
文学文化常识
3.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
4.南宋时朱熹将《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在一起称“四书”。
孔孟
孟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知识回顾·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 。 ?
?
2.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
古义: 。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点。
(2)委而去之
古义: 。 今义:委托。?
畔
叛
背叛
放弃
离开
【知识回顾·基础梳理】
?
?(3)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池塘。
?(4)七里之郭
古义:__________ 。今义 :姓氏。
(5)亲戚畔之
古义 : __________
今义 :亲戚朋友,不包括父母兄弟。
护城河
外城
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3.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而:一怒而诸侯惧(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有利的
锐利
4.文言虚词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之:多助之至( )
丈夫之冠也( )
妾妇之道( )
与民由之( )
以:以天下之所顺( )
以顺为正者( )
动词,到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助词,的
代词,它
介词,凭、凭着
介词,把
5.课文理解。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
?
?
参考答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5.课文理解。
(2)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链接中考】
一、默写填空。
1. 天时不如地利, 。
2.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地利不如人和
亲戚畔之
【链接中考】
二、选择。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链接中考】
二、选择。
2. 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
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
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
D
【链接中考】
三、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能行“仁政”的君王,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
【链接中考】
四、问题探究
1.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
?
参考答案:人和与得道。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人和”就是“得道”,就会“多助”,就会有“天下顺之”的局面,就一定会“战必胜”。
【模拟仿真】
一、默写填空
1.得道者多助, 。
2.故君子有不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道者寡助
战必胜矣
【模拟仿真】
二、选择。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池塘) B委而去之(放弃)
C三里之城(助词,的) D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池塘)
B委而去之(放弃)
C三里之城(助词,的)
D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
C
A
【模拟仿真】
二、选择。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用两个层递句提出中心论点,通过比较,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B选文用实际战争结果的事实先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C选文以三个“不以”进一步 说明物质条件不足恃,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选文观点正确鲜明,论证严密有力,语句整齐流畅,一起贯注, 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C
【模拟仿真】
三、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模拟仿真】
?
四、问题探究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②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