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 课件+音频朗读(2课时 19+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孤独之旅 课件+音频朗读(2课时 19+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9 19:43:26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6
孤独之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理解标题的含意,理清文章结构。
阅读目标
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主题。
3
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1
2
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方法。
写作目标
学会运用对比手法。
品格素养
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战胜自我,坚强成长。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
年获“国际安徒生奖”。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他家开了一间杂货铺,是油麻地最富裕的一户人家。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他用所有积蓄加上借的钱,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运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多的钱。不料在回家的途中,船毁货沉,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筹集了一笔钱买了500
只小鸭,决心东山再起。所以,他和杜小康乘着小船,赶着鸭群,进入芦荡放鸭。课文所讲的故事就是从此处开始的。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1.
茬(
):常用义是庄稼收割后留在地里的茎和根,也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种植或生长的次数。
2.
抠:指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也表示不必要地深究。
3.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4.
觅食: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5.
嬉(
)闹:嬉笑打闹。
6.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chá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

7.
撩(
)逗:挑逗;招惹。
8.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9.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10.
掺杂(
):混杂;使混杂。
11.
驱(
)除:赶走;
除掉。
12.
镰刀:收割庄稼和割草用的一种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小锯齿。
liáo
必考字词梳理
chān


13.
温顺:温和顺从。
14.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15.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16.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寻常。
必考字词梳理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字音易错
·
眺(
)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tiào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包扎
扎针
挣扎

zhá
zhā
扎:因义定音法。“扎”当“捆;束”等讲时读作“zā”,当“钻、刺、驻扎”讲时读作“zhā”,在“挣扎、马扎”这类词中或用作姓时读作“zhá”。

)磨坊

)磨难


必考字词梳理


)晕倒

)日晕
yùn
yūn








撩动
撩起
撩下
liáo
liào
liāo







嚼舌
咀嚼
倒嚼
jiáo
jiào
jué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恒(
)永恒
桓(
)齐桓公
垣(
)墙垣
héng
huán
yuán
撅(
)撅人
獗(
)猖獗
蕨(
)蕨菜
juē
jué
jué
戳(
)戳破
戮(
)杀戮
濯(
)洗濯
chuō

zhuó
抠(
)抠门
呕(
)呕心沥血
讴(
)讴歌
怄(
)怄气
沤(
)沤肥
kōu
ǒu
ōu
òu
òu
阅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本文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结合文中对“芦
荡”的描写,分析其作用。
标题含义
环境描写
内容理解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用较多的篇幅描写鸭群,
这与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成长之路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4
导思
文本感悟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交代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跟随父亲放鸭。
家道中落
辍学放鸭
故事开端
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感
芦荡安家,开始放鸭生活
故事发展
第二部分(②—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在芦荡中安了新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课文初读感知
鸭子下蛋
杜小康惊喜
故事结局
长大
第三部分(28—52):写杜小康在芦荡里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终于等到鸭子下蛋,他自己也“长大”了。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小说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这篇小说主要记叙了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高度赞扬了杜小康能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
课文整体感知
2.
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揭示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围绕“战胜自我、坚强成长”未主题来写的,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使人迅速成长起来的道理。
陷入孤独之境——失学放鸭:无奈
板书设计
不堪孤独之旅
承受孤独之艰
离开油麻地:留恋、茫然
到达芦荡:恐惧、胆怯
梦中思母哭:孤独
迎战暴风雨:坚强
鸭子长大了:喜悦
孤独之旅





大(共19张PPT)
16
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课文细读品味
1.
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第1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设置了大的环境,也暗示杜小康在经历家庭变故的同时,心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课文细读品味
2.“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杜雍和为什么这样做?
杜雍和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想让儿子杜小康在磨难中成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刚刚经历了家庭变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课文细读品味
3.想象一下第21段所描述的画面,体会杜小康此时的心情。
画面:浩瀚无边的芦荡,一望无际。芦苇随风摇曳,那绿波荡漾的苇海,如海浪涌向天边,浩浩荡荡。这里写芦苇的幽深繁茂,衬托了船的孤小,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环境给杜小康带来的压抑、沉重、无处遁逃的感受。
课文细读品味
4.极致的孤独,对人物来说意味着什么?
极致的孤独对人物来说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来到这广阔而又神秘的大自然,生活的空虚和贫乏,使他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巨大的孤独。
课文细读品味
5.第46段中,杜小康为什么哭了?说说你的理解。
这是因委屈而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来承担;
这是欣慰的哭,因为自己最终还是找到了失散的那十几只鸭子;
这是激动的哭,因为自己终于战胜了磨难,他长大了,变得坚强了。
课文细读品味
6.文章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你是怎么理解的?
文章结尾用鸭子“下蛋了”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成熟了。
1.[重点]
文章的主人公是杜小康,作者却用较长篇幅描写杜小康的父亲和鸭子,有何用意?
描写杜小康的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有着重要的衬托作用。如作者写杜雍和一个劲儿赶鸭子,“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饱经沧桑的成人,尚且对未来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
课文全篇探究
又如作者写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作为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会感到孤独、害怕,何况是杜小康呢!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课文全篇探究
2.[自主探究]
围绕“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的环境描写可概括为哪几方面?请结合相应的内容分析它们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1)鸭群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的心理写照。
课文全篇探究
鸭子越来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助力。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
(2)芦荡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课文全篇探究
(3)暴风雨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地开始”,“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在暴风雨中,杜小康表现出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课文全篇探究
1.精彩的环境描写。
本文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有助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如有关鸭群、芦荡、暴风雨的描写。
①鸭子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这显示了人物成长环境的单调、寂寥,反映了人物的孤单、寂寞。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②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而杜小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芦荡见证了人物的成长过程。
③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但又给杜小康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在暴风雨中,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
归纳总结
2.生动的细节刻画。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如为表现杜小康对家的思念,文中写他“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杜小康在风雨中寻鸭时脸被芦苇叶割破,脚被芦苇旧茬儿戳破的情节,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坚强和人物成长过程的艰辛。
归纳总结
3.朴实细腻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调、简单的生活。同时,文章写景状物细致,如文章开头对鸭群的描写。另外,文中的语言富有深意,如结尾部分“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归纳总结
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译文:自古以来凡是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
还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鸭的象征意义
以“鸭”象征科甲,具体的寓意还要细分。古代科举考试之“甲”,有“一甲”“二甲”“三甲”之分。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统称进士。到了元明清时期,“一甲”录取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因此,以“一甲一名”为题的鸭纹吉祥图,是祝愿他人高中状元,而其他的鸭纹,只是祝愿他人在科举考试中进入“三甲”,当然这也是很美好的祝愿了。
课文拓展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