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9 23: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
1.13世纪某西欧庄园法庭的记录中,比较常见的是针对农民的判例,如农户因未认真耕作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农户因为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这些判例表明庄园法庭(  )
A.注重维护领主的利益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D.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2.加纳国王被视为具有神性的人,他是诸部落的大酋长,又是军事首领,还是宗教首领,支配着王城附近的圣林(王陵)的祭司。从中可以看出加纳(  )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
C.注重宗教在统治中的作用
D.实行国王与祭司集体统治
3.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的权益 B.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D.维护佃户的利益
4.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 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  )
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
B.自治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
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
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5.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6.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7.公元7世纪中叶,日本效仿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此次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宗教改革
8.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D.无法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9.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0.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1.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其特点包括 (  )
①政治分裂割据 ②经济为庄园制
③教会地位显赫 ④王权至高无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这反映出中古时期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继续发展
B.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与贵族矛盾已经缓和
13.印加国王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被尊为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为四大政区,由印加贵族任长官,听命于国王。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印加帝国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印加帝国利用宗教加强统治
C.贵族担任长官威胁国王的统治
D.印加国王实行独裁统治
14.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下列有关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分封土地给封建领主
B.按照人口多少设置政区长官
C.实行租庸调制征收赋税
D.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以传递政令
15.印加帝国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官员
B.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D.在河渠上架设多座桥梁
16.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的衙门机关应运而生,成为代表大公、代表国家执行具体管理任务的官僚机关,16世纪30年代出现了管理服役军人、监督各地方武装事务的军务衙门。这说明莫斯科公国(  )
A.逐渐摆脱对金帐汗国的臣属
B.官僚政治制约了君权
C.国家集权管理模式逐渐发展
D.建立了封君封臣体制
17.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这反映出(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18.在混乱时代,需要秩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基督教在这个使命中能与俗权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之一,并在中世纪初期成为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教皇英诺森三世就宣称:“世界上的一切都逃脱不了教皇的关注和控制。”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
A.基督教的创立
B.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
C.基督教对中古欧洲的影响
D.基督教的传播
1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如果1500年前后一位观察者在火星上观察地球,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这里的“伊斯兰世界”指的是 (  )
A.奥斯曼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蒙古帝国 D.波斯帝国
20.1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欧农村众多地区劳役量的固定化,越来越多的农奴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而摆脱了领主的人身束缚。这一现象(  )
A.加速了庄园的衰落瓦解
B.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集中
D.提升了领主的政治权利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他在椭圆形建筑物破损的门楣上削下一些木片。莫克发现这些木片微红、芳香且不受虫蛀。他企盼这是发现的线索!“我们所得的木片竟然是雪松。”……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
——[英]彼得·加莱克《大津巴布韦》
材料二 早期的英国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以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他曾感叹地说:“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莫克的考古结论及理由。你如何看待其结论。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的建筑物。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建筑物主要特征。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程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持何观点?依据材料三对该观点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农户因未认真耕作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农户因为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可知庄园法庭维护的是领主的利益,故选A项。
2.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国王既是酋长又是宗教首领,说明加纳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制度,故A项正确。
3.B
【解析】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在树下,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佃户之间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故选B项。
4.B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琅城市民“买得自治权”、“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可知,自治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选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法国琅城的主教并不支持琅城市民拥有城市的自治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市民获得城市的自治权有以下三种途径:武装斗争、与封建主进行谈判以及用金钱赎买自治权,武装斗争仅是其中形式之一,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法国琅城市民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获得了城市的自治权,没有涉及琅城商品经济的因素,排除D项。
5.C
【解析】
据材料“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可知,本特起初对古津巴布韦文化没信心,后来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来自于地中海文明,是外来文化创造的,由“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可知其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倾向,故选C项;材料“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说明本特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有联系,排除A项;材料重在强调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忽视与偏见,没有涉及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种族歧视与偏见使本特的观点带有个人主观判断,排除D项。
6.A
【解析】
据材料“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故选A项;城市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本身具有人身自由权,排除B项;特许经营权属于经济层面,不是“政治权利”,排除C项;“男女平等权”与材料“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不符,排除D项。
7.A
【解析】
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唐朝的改革是大化革新,故选A项;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实施的,排除B项;明治维新是在近代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
8.B
【解析】
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封君封臣制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说明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故选B项;封建社会的矛盾很多,“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出现的原因,D项是其局限性,排除D项。
9.C
【解析】 
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吸收中国文化,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二者之间的藩属关系,B项排除;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D项排除。
10.A
【解析】
“教皇为皇帝加冕”体现的是法兰克国王必须通过教皇为其加冕的这种君权神授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说明了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高于以法兰克国王为代表的世俗王权的这一社会特征,故A项正确。
1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实行封君封臣制,各级封建主相对独立,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其基本经济组织为庄园,基督教会地位显赫,但是王权相对较弱,服从教权,故A正确。
12.C
【解析】
伴随着商业贸易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地位增强,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题干材料中所述现象即为这一情况的反映。
13.C
【解析】
材料明确说明印加国王是最高首脑,贵族担任长官但是听命于国王,因此无法得出贵族威胁了国王的统治,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4.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故选D项;印加帝国没有分封土地给封建领主,故A项错误;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故B项错误;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没有实行租庸调制,故C项错误。
15.B
【解析】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B项正确。
16.C
【解析】
据题干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在16世纪前期莫斯科公国官僚机关逐渐形成,尤其是军务衙门的设立表明官僚机构的职责日益明确化,这是国家集权管理模式逐渐发展的体现,C项正确;在此之前莫斯科公国已经摆脱金帐汗国的控制,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君权逐渐强化,官僚政治形成,但官僚政治是为强化君权服务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明显与西欧封君封臣体制不同,而是集权式官僚体制,D项错误。
17.C
【解析】
封君封臣制度主要以封土为纽带,辅以契约关系,与材料中税金的缴纳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介绍国家获取税收的各种途径及比重,B项错误;市民以缴纳税金的形式从国王那里获得“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由此可知,伦敦市民掌握了部分自治权,这是城市走向自治的重要手段,C项正确;材料介绍市民是以缴纳税金的方式获取部分自治权,并非暴力方式,D项错误。
18.C
【解析】
在中古时期,基督教主宰了西欧人的精神生活,成为西欧最重要的经济与政治势力之一,基督教对中古欧洲的影响无处不在,故C正确。
19.A
【解析】
从材料“1500年前后”和“伊斯兰世界”可以判断“伊斯兰世界”指的是正处于繁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故A正确;阿拉伯帝国在公元13世纪已经灭亡,排除B;蒙古帝国信奉的不是伊斯兰教,排除C;波斯帝国在公元前330年已经灭亡,排除D。
20.A
【解析】
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农奴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而摆脱了领主的人身束缚。这一现象加速了庄园的衰落瓦解,故A项正确。农奴摆脱了领主的人身束缚,并非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手工工场的集中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限制了领主的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1. (1)结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理由:所罗门和示巴女王都是《圣经》中的人物。结论是不科学的。
(2)巨石建筑,由石块垒砌而成;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22.(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
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
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城市的出现,使欧洲中世纪出现了新的阶级和新的文化;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