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2.下表所示为德国、法国、英国成立的工人组织及时间。由此可知( )。
国家 时间 名称
德国 1834年 “被压迫者同盟”
法国 1837年 “四季社”
英国 1840年 宪章派全国协会
A.工人运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本质
C.全世界的工人已经联合起来
D.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爆发出来
3.1804年,特里维西克把瓦特的蒸汽机用到运输工具上,造出了世界上首辆可实际运作的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通车。到了19世纪中期,铁路网已经覆盖了整个欧洲。铁路的迅猛发展 ( )
A.开启了技术变革的连锁效应
B.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C.刺激了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D.实现了欧洲经济的同步发展
4.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重要的同时也是“唯一”的修改、补充,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鉴于( )
A.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 B.工业革命的进展
C.“新和谐公社”的失败 D.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5.如图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制造业占世界份额对比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1750年中国制造业的领先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B.1860年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原因是电的广泛使用
C.1900年德国制造业发展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D.1900年中国制造业落后是因为没有采用机器生产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此现象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7.工业革命以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还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但到1850年时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促进了男女平等实现 D.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8.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的提法是“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公社有的委员甚至认为巴黎不是全法国的政权,充其量只是一个自治市而已,认为法兰西银行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公社无权过问。巴黎公社这些主张( )
A.混淆了公社与国家之间的区别
B.折射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D.肯定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
9.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说明了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10.研读下表,该表反映出( )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发明成就
1705 纽可门 锻工 大气活塞式蒸汽机
1733 凯伊 钟表匠 飞梭
1765 哈格里夫斯 织工 珍妮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 钟表匠 水力纺纱机
A.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B.工业革命是从冶金业开始的
C.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改革
D.蒸汽机发明促使工厂制建立
11.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不同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基本原则不断变化
B.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理论来源逐步扩大
D.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12.下表是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一些认识。据此可知( )
人物 观点
汤恩比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主义的转变是工业化的原因,经营企业的自由是主要推动力
坎宁汉 日益增加的资本积累和扩大着的市场的结合,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曼图 强调商业和信贷的扩大为工业革命作了准备
A.发生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
B.这些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没有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
1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
A.“蒸汽时代” B.“信息时代”
C.“智能时代” D.“电气时代”
14.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哪个城市成立( )
A.巴黎 B.柏林
C.布鲁塞尔 D.伦敦
15.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其中不包括( )
A.法国巴黎公社
B.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C.英国宪章运动
D.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6.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
A.蒸汽机车 B.多桅帆船
C.珍妮机 D.汽车
17.1851年,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诞生;1863年,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诞生;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第一国际”。这表明( )
A.工人运动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
B.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C.工人斗争从自觉走向自发阶段
D.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1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B.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由于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________”,导致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材料空白处内容应该是( )
A.垄断组织产生 B.圈地运动进行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工厂制度产生
20.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建立国民自卫军
C.没收资本家的工厂
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西门试图谋取教皇和路易十八的支持。傅立叶提出组建“法郎吉”协作社,幻想资本家和权贵人物来帮助他实现计划,白白等了12年,无人问津。欧文创立的“新和谐公社”,三年就瓦解了,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资产。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摘编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资本主义社会行将灭亡的预言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马克思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并概括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
(2)西欧历史上哪一事件可以证明材料三中观点的准确性?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英战争结束后的)1816年,为了抵制英国商品的倾销,保护本国工业,美国政府颁布了《关税法》,据此连续3年对棉纺织品征收了25%的关税,从而使本国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起,新英格兰的棉纺织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也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在它的带动下,其他产业蓬勃兴起,特别是1843~1870年的“北方工业起飞”,铁路修建、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到188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德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摘编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史——
从旧石器时代至今》
材料二 棉纺织业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和核心,正是围绕着棉纺织产业,其他制造业才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英国在整个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并试图牢牢控制地中海沿岸和西印度群岛、英属印度以及曾经的北美殖民地提供原棉供给的区域,将其进口原料高度集中在利物浦棉花交易港。到1880年,棉纱布匹产量超过欧洲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除此之外,英国的钢铁生产、煤炭生产也居欧洲领先地位,1870年,世界生铁产量的一半以上出自英国。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
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早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和美国工业化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就不会……更不会”可知,其强调了市场需求对工业革命的推动,故选D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法国和英国纷纷成立工人组织,随后又发生了工人运动,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经爆发出来,故选D项。
3.B
【解析】
蒸汽机车和铁路的创制扩展,大大改善了欧洲的陆上交通状况,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B项正确;技术变革的连锁效应首先发生在棉纺织领域,A项错误;当时火车以煤炭为燃料,石油化学工业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是技术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中心,欧洲经济并非“同步发展”,D项错误。
4.D
【解析】
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巴黎公社没有能够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没有对反革命分子的反抗进行坚决的镇压,特别是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从而丧失了同资产阶级进行较量的重要武器,所以马克思得出上述结论,故选D项;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的迫切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新和谐公社是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的理想模型,没有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排除C项。
5.C
【解析】
19世纪晚期,德国统一,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德国制造业占世界份额显著增加,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排除A项;1860年电还没有发明,排除B项;1900年中国已经使用机器生产,排除D项。
6.D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期殖民扩张是15、16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当时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是工厂的出现,排除C项。
7.D
【解析】
题干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女性在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兴起之后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即工业革命之前,“女性鲜有在外谋职者”,在工业革命之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由1800年的5%增长到1850年的10%,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工业革命使得家庭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女性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很少到逐渐增加,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女性就业比例的变化情况,不涉及城市化问题,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工业革命前后,女性就业情况的变化,这不是人口流动的体现,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了女性就业的变化:由“鲜有在外谋职者”到1800年的“占女性总人口的5%”再到1850年的“增长至10%”,不能据此过渡推论为男女平等的实现,排除C项。
8.B
【解析】
题干这些主张反映了巴黎公社政治上不成熟,意味着其失败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权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巴黎公社肯定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9.C
【解析】
18世纪后期英国对美洲输出商品增加,带来丰厚利润,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故选C项。
10.C
【解析】
从材料中看这些发明者都是工匠,看不出科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属于棉纺织业,故排除B项;以上发明者都是手工工场中的工人或匠人,故可以说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改革,故选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1.D
【解析】
根据材料“这些序言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改或完善”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补充、修改或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马克思、恩格斯不断补充、修改或完善《共产党宣言》序言,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变化,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述太绝对,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C项错误。
12.A
【解析】
由材料可知,经济政策的转变、经营企业的自由、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商业和信贷的扩大等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这反映出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13.D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4.D
【解析】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
15.A
【解析】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6.D
【解析】
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多桅帆船是工业革命前的船只,借助的是自然力,故B项错误;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借助的动力是内燃机,故D项正确。
17.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无产阶级的斗争从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合性增加,故A项正确。
18.C
【解析】
“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发展规律之中”表明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影响,故A项错误;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故B项错误;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的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材料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不符,故D项错误。
1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工厂的发展,进而促进欧洲国家的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A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的条件之一,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排除C项。
20.A
【解析】
根据材料“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A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21.(1)不同主张:空想社会主义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社会改革方案上,期待富裕的捐助人的支持;马克思从实际出发,坚信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手段。
原因: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阶级状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物质、阶级和思想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2)事件:巴黎公社革命。启示:思想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才能保证思想发展的科学性。
22.(1)特点:贸易保护意识强;棉纺织业发达。
原因:美国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商品竞争力较弱;美国棉料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美国人的创新精神。
(2)相同: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都是以轻工业带动重工业;都注重技术创新。
不同:英国起步比较早,并且时间长;美国发展后来居上。美国依赖国内市场,英国依赖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