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诫子书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积累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正确理解《诫子书》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作家作品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号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著作有《诸葛亮集》。
文章精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作者开篇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论点,然后从正面强调学须“静”、才须“学”,再从反面强调“躁”则失去理性,最后告诫儿子要惜时成才,否则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
知识梳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参考答案】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二、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文言常识
(1)夫君子之行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今异义
古:懈怠 今:速度不快
古:操守、品德 今:行走、可以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
行百里者半九十
学
行
一词多义
(学习 )
(学业 )
(操守、品德)
(走)
中考链接
一、默写填空。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 ,险躁则不能治性。
3.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 , 。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 ,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二、选择
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C
2.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 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
三、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四、问题探究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