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知识点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那么,新科技革命到底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呢?
必备素养形成
一、计算机技术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
时间
1946年
目的
满足_________的需求
概况
“_________”问世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影响
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弹道计算
埃尼阿克
2.网络的问世:
背景
冷战
形成
_____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军用网络
发展
演化为_______,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
影响
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从科学计算、_____
_____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_________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1969
互联网
事务
管理
生产生活
二、人工智能技术
含义
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_____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提出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
领域
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发展
表现
①计算机控制的_______、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
②大力发展_________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励智能化创新成为当今
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③近年来,“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_________”纷纷出现
意义
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思维
机器模拟智能
机械手
智能制造
无人工厂
三、航天技术
1.兴起标志:1957年,_____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发展表现:_________
①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
②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
量航天器
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航天技术迅猛发展
④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苏联
①②③④
3.影响: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对_________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海洋技术
国家
成就
美国
①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
②20世纪60年代,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海洋生物群落
③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_________海沟
中国
①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
000米
②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试潜,成功突破7
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
现代国防
马里亚纳
五、新材料技术
1.地位: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2.特点:
(1)新材料不断更新,表现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
(2)应用范围广泛,高分子材料、_____材料、生态环境材料、_________材料
等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纳米
生物医用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一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
【情境一】 下表为20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在计算机研发过程中推出同类型机器的时间
机型
第一
代
第二
代
第三
代
向量
机
大规模
并行机
机群
美国
1946年
1959年
1964年
1976年
1990年
1994年
中国
1958年
1965年
1973年
1983年
1995年
1998年
推出时间
相差年份
12年
6年
9年
7年
5年
4年
【思维交互1】由图中“推出时间相差年份”可以看出什么变化趋势?试分析其变化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美国在同类型计算机研发领域的时间差距逐步缩小。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改革开放的开始;863计划的提出;互联网的兴起;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等。
【情境二】 如今,全球银行业遭遇到空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最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大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
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传统银行如果继续跟不上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步伐,很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思维交互2】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这一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提示:背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认识:科技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面貌。
探究二 航天技术
【情境一】 2019年9月19日14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
【思维交互1】这是我国在哪一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哪一国家在什么时间首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历史解释)
提示:航天领域。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情境二】 20世纪中叶,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展到了外层空间,“高边疆”理论应运而生。在太空中,许多航天国家拥有自己的空间设施,空间安全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目前,一些航天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活动对空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关键的航天装备出现故障或者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重视空间安全,增强空间能力,维护空间利益已成为现实的需要,许多航天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军事航天力量的建设,大规模的航天项目往往需要国际合作。
【思维交互2】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安全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史料实证)
提示:冷战形势的影响;“高边疆”理论的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对空间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加强;未来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需要。
【史论生成】
现代科技革命的背景与内容
1.产生背景:
(1)现代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现代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2)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3)战争和国家间的对抗,是刺激高新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在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
(2)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原理,将生物本身的某些功能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生产供人类利用的产品的技术体系。
(3)新材料技术主要研究新型材料的合成。新材料技术在高新技术中处于关键地位,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
(4)新能源技术主要进行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从多方面探寻发展新能源的途径。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新能源主要有核能(原子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氢
(5)空间技术又称航天技术,主要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航天等内容。空间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的高度集成,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6)海洋技术包括进行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空间利用,涉及许多学科和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方面。
【深化点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兴技术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科学化。因此,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更加明显:从体力的解放到脑力的解放;从单项技术革命发展到了多项技术和综合技术的革命;从利用第一自然资源为主发展到了创造第二资源为主;从征服地球发展到了征服海洋和宇宙空间。
知识点二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当前世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要突破口的新科技革命,进入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么,新科技革命到底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变革呢?
1.生产力出现巨大飞跃:
(1)原因:计算机与_________技术的使用。
(2)表现:
①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②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_________来实现利润增
长。
③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_____________
_____逐步发展起来。
人工智能
技术革新
现代企业管理
制度
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___________、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人们与外界
沟通更方便,了解社会动态更轻松。
(2)各种_________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
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3)_______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计算机网络
应用程序
全媒体
3.人类视野产生新变化: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_______”形成。
(2)_____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缺陷: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会带来负面影响。
地球村
网络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 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
【情境一】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写道:“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全球化进程。‘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在‘全球化3.0’中,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思维交互1】全球化三个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第一阶段:国家和劳动力;第二阶段:跨国公司和各种硬件的革新;第三阶段:网络的普及软件的创新。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情境二】 科技革命的影响
【思维交互2】据史料谈谈你对科技革命的认识。
提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情境三】 近年来,人类逐渐步入了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信息进行自由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自媒体时代。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思维交互3】自媒体快速发展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原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娱乐的需要。影响: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讯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史论生成】
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
1.社会影响:
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信息技术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又如,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
2.经济影响:
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科技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科技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人类生活:
新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新科技革命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且高质量的物质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人类的未来观和传统的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视野的拓宽使人类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精神。
【深化点拨】由于新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各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具有开放性,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制约性、依赖性显著增强。横向开拓,向外开放已成为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共同趋势。
课堂素养达标
1.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重要基础
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德国
C.苏联
D.中国
【解析】选A。1946年,美国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重要基础,故选A。苏联、德国和中国均晚于美国,排除B、C、D。
2.C919首飞、“天舟一号”升空、国产航母下水、可燃冰开采成功,一项项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其中,被称为“快递小哥”的“天舟一号”从新科技革命的角度看属于
( )
A.原子能技术
B.电子计算机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航天技术
【解析】选D。“天舟一号”是我国航空航天技术成就,故选D。
【补偿训练】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载人航天技术。下列各项成就与这一技术密切相关的是
( )
A.中国制成第一架飞机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
【解析】选D。材料“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载人航天技术”,结合所学可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往返,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D正确。
3.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解析】选D。依据题干“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可知,反映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即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D正确。
4.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关于三网融合中的计算机网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②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③因特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
④电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因特网是众多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通过上网可以查阅信息,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电脑也可以代替人脑进行高水平的脑力劳动,①②④正确;③“因特网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表述过于绝对,可以排除,故选B。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导致了社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其中,从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的是
( )
A.职业经理人员
B.国家公职人员
C.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D.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解析】选C。新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故选C。
6.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这反映出互联网
( )
A.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合作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完全取代传统研究方式
D.导致信息不再有保密性
【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互联网使得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说明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合作,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们之间的合作,与信息保密性、人们的饮食习惯无关,故B、D排除。C说法绝对,排除。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
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电视机、收音机、VCD、DV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洗衣机……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更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1)列举工业革命中“动力的革命”和“运输的革命”的成就各一例,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科技的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请分别以工业革命和材料二反映的科技革命为例加以说明,并就“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第(1)题“动力的革命”结合蒸汽机作答,“运输的革命”结合火车和汽轮作答。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作答。第(2)题说明结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和新科技革命成就的消极影响分析。认识为开放性题目,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动力的革命:瓦特改进蒸汽机。
运输的革命: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机车;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影响: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2)负面影响:工业革命: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等;新科技革命:学生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高科技犯罪;不良信息传播等。(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认识:开放性答题,涉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网络文明安全等。(言之有理即可)
【备选习题】
1.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这项成果是
( )
A.电影
B.电视
C.电子计算机
D.有线电话
【解析】选C。“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可知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C正确;A、B和D都不能进行数据处理,排除。
2.在海湾战争过去6年之后的1997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记忆犹新地写道:“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材料反映的信息最能说明的是
( )
A.科技水平决定战争的胜负
B.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战争时代
C.巡航导弹的熟练操作决定战争的胜负
D.知识经济决定战争的胜负
【解析】选B。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3.“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飞机的广泛使用
B.电话和电报的使用
C.国际互联网的诞生
D.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C。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故答案为C。A、B都是传统的交流渠道;D与材料无直接关系,均排除。(共51张PPT)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工厂,又称制造厂,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场所。那么,工厂制度是如何确立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必备素养形成
1.形成背景:
(1)工业革命前,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_______。
(2)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
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大批产业工人被聚集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专业化
改良蒸汽机
2.主要内容:
特点
具体表现
工作
时间长
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_______
规章制
度严格
资本家以罚款、体罚和_____等方式迫使工人服从
管理
分工明确
生产过程应用生产_______,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
管理科学
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倒班制
解雇
流水线
3.历史影响:
_______
①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③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①②③
4.近代中国的工厂制度:
引进产生
①时间:19世纪中后期
②概况: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工厂制度
初步发展
①代表人物:张謇、范旭东等
②概况: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 机器生产与工厂制度
【情境一】 观察下图“普鲁士纺织工厂”
【思维交互1】工业革命时代,早期的工厂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提示:特点:生产资料集中使用;雇佣工人集中劳动;采用机器批量生产。
【情境二】 漫画“资本主义下的血汗工厂”
【思维交互2】漫画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何特点?(史料实证)
提示:形式:工厂制度。特点:在流水线上进行集中生产;资本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管理。
【情境三】 赵德馨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写道:“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思维交互3】“它们”是指什么?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它们”是指洋务企业。作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史论生成】
现代工厂制度
1.含义:现代工厂制度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工厂制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2.产生原因:
(1)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2)是机器大工业发展后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质的变化的结果。
3.特点:
(1)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
(2)机械动力替代了人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市场范围迅速扩大。
(4)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按产品或工艺分成了生产车间、工段和班组,出现了职能化组织结构。
4.作用:
(1)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有利于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
(3)有利于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
(4)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深化点拨】工厂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在这个阶段,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在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城市化发展
1.概况:(1)人们的生活空间发生改变。
(2)伦敦、_____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
2.存在问题:_________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3.解决方法: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_____,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
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巴黎
城市规划
新城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
1.表现:
(1)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_____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
河4
000多千米。
(2)速度快、_______的铁路运输受人青睐,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
米。
2.影响:
(1)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
了社会的_______。
1830
成本低
流动性
三、乡村发生改变
1.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_______,
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影响: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_________中走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大农场
田园生活
四、时间观念加强
1.原因:
(1)工厂制度及_________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必须
守时。
(2)_________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
(1)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
(2)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_______。
蒸汽机车
准时准点
标准钟
五、文化素质提高
1.原因:
(1)_________不断推广。
(2)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_______迅猛发展等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
更高要求。
初等教育
城市化
2.表现:
国家
概况
英国等
西方
国家
①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_______》
②立法推行_________
③加大政府对教育的_________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岁儿童入学率已达
80%
中国
①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_________”
②出现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推动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工厂法
初等教育
经费支持
癸卯学制
六、消极影响
1.表现:
(1)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2)传染病与_______严重危害产业工人健康。
职业病
2.影响: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时间
19世纪
表现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_________、德国西里西亚纺
织工人起义
影响
①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___________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待遇有所改善,_________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
到一定保障
宪章运动
马克思主义
最长工时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情境一】 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建设新铁路,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已达
12
960千米。运河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第一条运河,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
960千米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思维交互1】推动英国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影响: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方便,利于人们城际间的往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提高。
【情境二】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的漫画《怪物汤》
漫画描绘了19世纪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
【思维交互2】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家国情怀)
提示:现象:水(环境)污染严重。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
【史论生成】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4.工业革命使人感觉“人定胜天”,对人们思想的冲击很大。
5.物质的大量富余和人民的相对贫困,使社会矛盾加剧,革命思潮汹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英国等国家通过改革实行“民主”,使近代国家体制真正产生。
6.工业化国家的民众日益分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7.英国因为工业革命更加强大,法国因为工业革命也在欧洲保持地位,普鲁士更加强盛,奥地利、俄罗斯、西班牙则日益衰落。
8.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等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对环境形成破坏。
9.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植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
【深化点拨】工业革命提高了世界部分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但是,增加对货物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由于大量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世界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衣着、住房、娱乐及生活方式上,就趋于标准化。
1.在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主要是
( )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跨国公司
课堂素养达标
【解析】选B。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
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因此手工工
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故B正确;手工
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
工作坊的本质区别,故排除A;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并不是资
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排除C;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
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
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排除
D。
2.现代工厂制生产在早期呈现的显著特色是
( )
A.作坊式集中劳动
B.大机器集中生产
C.大企业聚合生产
D.为垄断资本生产
【解析】选B。现代工厂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其早期呈现出的显著特色是大机器集中生产,故选B。作坊式集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特色,A错误;大企业聚合生产和垄断资本生产是现代企业的特点,C、D错误。
3.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解析】选C。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出现的影响较为深远的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它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大工业的飞跃,故C为正确答案。
4.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指出:“所谓大革命,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文中的“组织”“生产制度”是指
( )
A.手工工场
B.垄断组织
C.工厂
D.贸易公司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工厂大规模出现,C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5.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 )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生产
B.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解析】选B。注意材料中“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缺乏资本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最初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是“欧风美雨”的产物。综合上述分析,答案为B。
6.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说明了
( )
A.蒸汽机的使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C.蒸汽动力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
D.蒸汽动力带来了交通运输革命
【解析】选A。根据所学,蒸汽机的发明,使企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这样众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就出现了许多的工业城市。B、C、D符合蒸汽机的作用,但不符合“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一观点的核心。
7.1790年美国拥有8
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促进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B.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D.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解析】选C。根据材料时间和具体信息可知,美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技术的信息,故A错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B属于C的范围,故B错误;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而设问强调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D错误。
8.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厂制度的完善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宗教改革的推动
D.工业文明的发展
【解析】选D。根据题干“1883年”“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美国铁路时刻表诞生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正确。工厂制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题干不符,排除A;工业革命推动铁路时刻表的诞生,而没有涉及城市化的信息,排除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9.16-18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大多数以土地为生,居住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从表面上看,仿佛与中世纪别无二致,但在表面之下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时英国农村“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
A.手工工场大量涌现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交通运输业大发展
D.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解析】选D。当时英国农村“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手工工场大量涌现属于英国城市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业大发展均是在工业革命后,所以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在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中“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得出: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依据材料中“城市化在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得出:城市化速度较快;依据材料中“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出:大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体系。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主要从产业结构、交通、农村人口与外来移民涌入城市、政府政策的推动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速度较快,大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初步形成体系。
(2)推动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工具的改进,农村人口与外来移民涌入城市,政府政策的推动。(共61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知识点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毛泽东曾说:“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其关键就是人类会创造和使用工具。那么,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必备素养形成
一、耕作工具
1.石器:
特点
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制作
方法
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_____
评价
石器制作的选料、打击、_____和钻孔等工序需要专人完成
磨制
磨光
2.青铜器:
(1)出现:①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看,最早出现在西亚、_____地区。
②距今5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小件青铜器。
(2)评价:青铜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北非
3.铁器:
(1)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_______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
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_____。
(2)特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3)发展:中国在_____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
了以_______制作的农具。
赫梯人
欧洲
战国
灌钢法
二、灌溉工具
时间、地点
成就
原始社会末期
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古埃及和中国
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中国东汉末期
出现翻车
中国三国时期
_____革新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中国唐代
出现筒车
马钧
三、畜牧工具
1.功用:豢养驯化禽畜。
2.分类:古人用_____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圈厩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 古代的农耕工具和灌溉工具
【情境一】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思维交互1】人类的耕作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提示: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
【情境二】观察下图
【思维交互2】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这些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及耕作方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变化趋势:由原始耒耜发展为先进的铁农具、牛耕,农具的种类、功能越分越细,农用动力由人力向人力、畜力结合发展,用牛犁耕的技术发展进步。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实现了由集体耕作向家庭耕作的转变;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形式。
【情境三】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思维交互3】材料反映的灌溉工具是什么?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灌溉工具?(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工具:翻车。过程:东汉末期出现,三国时期革新,其后在民间推广。其他灌溉工具还有唐代的筒车等。
【史论生成】
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
1.小面积土地的灌溉工具: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土面积相对来说不是很大,农民耕地也是以小块田地为主,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主要是以中小型为主。
(1)桔槔
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取水工具,早期的桔槔主要用于园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瓮等来汲水灌田,后来也应用在湖、河、塘、溪的边上汲水。应用桔槔的汲水过程主要是借助人的体重向下用力,因而大大减轻了人们提水的疲劳感。桔槔作为汲水工具虽然简单却使人们的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因而是古代中国主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2)辘轳
随着农田耕作规模的扩大,桔槔已经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另一种灌溉工具——辘轳。辘轳便于深井汲水,弥补了桔槔的功能缺陷,满足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进一步需求。
2.大面积土地的灌溉机械: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耕作面积不断增大,需要灌溉的田地越来越多。为了将低处的水连续地提升到高处,满足大面积田地的灌溉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水车这一灌溉机械。水车的出现使得农业灌溉能力大大提高,并使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1)灌溉机械的第一阶段——翻车
翻车也叫龙骨车,是利用链轮传动来带动水槽内的刮板翻转从而将低处的水引向高处的灌溉机械。翻车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后经过三国时马钧的改良成为灌溉园圃的工具,直到唐代才成为农业灌溉机械发展繁盛起来。
(2)灌溉机械的第二阶段——筒车
筒车出现在唐朝,是利用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的农业灌溉机械。筒车一般要安装在有流水的河边上,且挖有地槽,被引入地槽的急流推动水轮不停转动,从而将地槽里的水通过水轮上的木筒或竹筒提升到高处,最终流进农田进行灌溉。筒车是靠激流冲击来实现自动运转的,所以筒车的使用受到一定地形限制。
【深化点拨】古代灌溉工具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虽然这些灌溉工具已被现代化灌溉机械所取代,但是作为“人体功能的延伸”,古代灌溉工具不仅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人造物的设计思想,折射出人与自然之间纯朴而和谐的关系。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知识点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手工业是指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它最初与农业融为一体。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个体手工业。那么,手工业都有哪些生产部门呢?其生产工具又是怎样进步的呢?
一、纺织业
1.地位:古代最先出现的手工业之一。
2.表现:
时间
成果
约3万年前
中国山顶洞人使用_____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
代晚期
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
汉朝
已经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_________
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古代西方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骨针
陶纺轮
提花机
元朝以后
二、陶瓷业
时间
概况
人类早期
用泥条盘筑方式制造陶器,但陶器圆度不理想
新石器
时代晚期
采用坯车制坯,可以制成圆形坯件,并能控制坯件的薄厚
中国南朝
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以防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唐宋时期
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防止器物粘连
三、冶炼业
1.地位: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成果:
制作方式
主要工具
锻打金属
熔化金属原料的_____;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金属的___
铸造金属
(1)坩埚:其功能是熔化金属原料
(2)范:
①功能:使金属液体成型
②表现: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范和战国以后的_______范
土炉
锉
铁农具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 古代的手工业工具
【情境一】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
据《天工开物》记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思维交互1】明代的纺织工具有何特点?推动中国古代纺织工具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特点:种类多、分工细、技术高超。原因:棉花等纺织原料的种植不断普及,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情境二】 下图为“北宋汝窑支钉”
“香灰胎,天青釉,芝麻钉”是汝窑器鉴定的最基本特征。这种细小的芝麻支钉只在汝窑器中出现,其他瓷窑根本无法仿制,明清御窑也仿不出,仿得最好的乾隆官仿汝釉瓷也需支钉加垫饼。令人奇怪的是,随高宗南下临安建都而建的南宋老虎洞官窑的窑工(有一部分是北方的汝窑窑工)也无法复制出芝麻支钉。
【思维交互2】支钉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如何看待汝窑的历史地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烧制好的黏土块。功能: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粘连。看待: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典型的支钉烧,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瓷器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情境三】 从考古发掘来看,夏代已经能熔铸青铜。最初的铸型使用石范。由于石料不易加工,又不耐高温,因此,石范很快被泥范取代。商代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标志,已经用泥范铸造铜锛、铜铃等。盘庚迁殷以后,青铜冶铸技术达到鼎盛。为获得形状复杂、花纹奇丽的青铜铸件,冶铸工匠选取质地纯净、耐火度高的泥沙炼制泥范。
【思维交互3】古代金属冶炼业的制作方法和工具有哪些?“范”的出现和发展有何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方法:锻打和铸造。工具:锻打工具有锤、锉等;铸造工具有坩埚和范等。影响:推动了金属铸造业的发展,提升了金属制造的数量和质量。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的纺织工具
1.纺缍:
将松散的纤维拧成线条并拉细加捻成纱的过程叫纺纱,我国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是纺缍。河北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有纺锤的主要部分——纺轮,说明至迟在距今7
000多年前就已有了纺锤。在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处,都有大量石制或陶制纺轮出土,表明纺锤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纺纱工具。
纺锤的出现,给原始社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变革,是我国纺纱工具发展的起点。
2.手摇纺车:
随着织造工序对纱线需求的骤增,纺锤效率低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使得人们不得不创造新的纺纱工具来替代,在人们实践中,手摇纺车应运而生。
手摇纺车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自它出现以来,就一直被我国各族人民广泛利用,一直流传至今。
3.脚踏纺车: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手摇纺车的功能虽然相同,但前者在结构上有了改进。脚踏纺车不仅弥补了手摇纺车因只用一只手从事纺纱工作,难以很好地控制细短纤维,如丝絮或短丝,纺纱时纤维易相互扭结,造成纱粗细不匀的缺陷,也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4.大纺车:
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和商品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对纺织品需求量大大增加,出现了许多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纺织生产的劳动者。用原有的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纺纱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和专业化生产,于是在各种传世纺纱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纺麻大纺车。这种纺车的起源及创制情况,在古文献中缺少明确的记载,它的形制直到元代才被收录在王祯的《农书》里。
【深化点拨】手工工具是与人类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工具。最初的手工工具极为简陋,如木棒、带有棱角的石块等。在人类能够精细地将石块或兽骨加工成石斧、石刀和骨针以后,便开始使用较为复杂的手工工具。公元前4000年,冶金技术的出现,促使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也使手工工具的制造趋于完善。
知识点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一、农业劳作
1.家庭式劳作:
形成
原因
_________的推广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
逐渐瓦解
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_________生产模式受到统治者
鼓励
②古希腊罗马在_________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日渐普及
铁犁牛耕
男耕女织
氏族部落
2.庄园式劳作:
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表现
①___________晚期,出现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农奴或农民在_____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罗马共和国
领主
坞堡
二、手工业劳作
1.方式:(请连线)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_________,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
管理。
师徒传授
【素养迁移·核心探究】
探究 古代个体和庄园的劳作方式
【情境一】 古代农业生产以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低微的收获,企盼以自己的辛勤劳作,维持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衣食且有余,而家不以富者,内以给吉凶之用,外以奉公上之求也”。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方式: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情境二】 下图是古代冶炼业雕塑
【思维交互2】图片体现了古代手工业哪一劳作方式?其有何特点?(历史解释)
提示:手工业作坊。特点:在作坊内集体生产。
【史论生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
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庄园经济已经出现,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兼并大肆扩张,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豪强手中,大地主们为了保护自己掌握的土地免受战争的洗劫和乱兵的掠夺,开始建立具有高强堡垒的大庄园。
庄园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
大地主们的庄园经济是建立在大量地产私有化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大庄园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大地主们为避兵祸往往闭门自保,因此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也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地主豪强与一般的地主阶级也有不同,他们在社会中往往具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处于社会上层阶级甚至直接参与国家统治,因此凭借这些优势广占林地、山川。“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使得地主豪强们的庄园经济采用综合性的生产方式,又有着明显的自给自足的特点。
2.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
地主豪强们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地主豪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会要求土地继承的合法性,因此,为了维护大家族的利益,宗族内部形成了比较严密的、长幼有序的宗法关系。
3.武装性:
生于乱世,庄园内部又物资充足,为避兵祸,大部分地主豪强在自己的大庄园中配置一些武器装备,武装保卫家族利益。
【深化点拨】魏晋时期大地主豪强们土地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兼并已有的土地。地主豪强们通过一些自由买卖或者强买强卖等方式,从个体农民手里夺得土地,这使得大片的土地得以迅速地集中在这些大地主豪强手中。另一种则是自行开垦新的土地。地主豪强在靠近长江南岸的地广人稀的区域大面积开垦荒地,围湖造田。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 )
A.石器
B.青铜器
C.铁器
D.牛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的耕种方式,石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故A正确;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故B排除;铁器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故C、D排除。
课堂素养达标
2.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 )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青铜资源珍贵,产品主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解析】选B。当时青铜器受礼制的严格规定,它是身份、权力的象征,而且青铜资源珍贵,产品主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青铜农具极少。故答案为B。青铜器具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排除A;C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商周时期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D不是当时“青铜农具极少”的原因,排除。
3.《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
B.齐国民营手工业发达
C.青铜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
D.灌钢法提高了冶炼质量
【解析】选A。“《国语·齐语》载”说明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恶金(指铁)以铸夷斤,试诸壤土”说明铁农具的出现,故A正确;材料中提及齐国的铜、铁铸造业,但是没有说到其他诸侯国同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对比,也就无法确认是否发达,故B错误;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没有成为主要工具,故C错误;题目没有涉及灌钢法,故D错误。
4.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
A.高炉炼铁
B.炒钢技术
C.灌钢法
D.水力鼓风冶铁
【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灌钢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5.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许多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解析】选B。“日臻完善”与“原始社会”不符,排除A;据材料可知纺织工具有陶石的、有骨制的,故B正确;“十分发达”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只提到了纺织业,“手工行业分工细致”不符合题意,排除D。
6.人类早期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但陶器的圆度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采用了哪一工具来改善陶器的圆度( )
A.坯车
B.匣钵
C.支钉
D.耐火泥
【解析】选A。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来制坯,不仅能提高陶器的圆度,还能控制坯件的薄厚。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D.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解析】选C。从材料“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中可以看出,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这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C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A排除;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时有发生”不符,故B排除;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情况,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D排除。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材料三 正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土地私有制、“重农”思想、宗法制、“抑商”政策的作用下,在激烈残酷的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逐步形成了小土地分散式经营特点。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历史事物的名称,说明图三生产工具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二牛抬杠;图二是耧车。图三是曲
辕犁,曲辕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我国古代犁
耕技术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第(2)题根据材料“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
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可知体现的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根据
材料“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可知体现的是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可知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第
(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分散
式经营、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脆弱性,易破产。
答案:(1)名称:图一:二牛抬杠;图二:耧车。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耕作效率;标志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为后世所沿用。(2)变化: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的石器耒耕;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3)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脆弱性,易破产。
【备选习题】
1.随着松土工具耒耜(如下图)的使用,说明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处于
( )
A.刀耕火种阶段
B.石器锄耕阶段
C.青铜器阶段
D.铁器阶段
【解析】选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木耒、骨耜是商周时期劳动人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石刀、石斧等石器,故本题答案选B。A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主要耕作方式,与材料商周时期冲突,排除;青铜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珍贵资源,无法大规模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排除C;铁器时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
2.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知体现了当时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特点,故选C。A、B、D与题干材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