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下列各项中属于“铁犁牛耕”阶段的有
( )
①石斧 ②耦犁 ③耒耜 ④耕耙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
B.图二所反映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图三反映了此时期铁犁牛耕已普遍推广使用
D.都反映了井田制的耕作情况
3.“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两边各带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4.(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补偿训练】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5.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
A.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B.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限制
C.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D.圈地运动冲击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6.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7.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
A.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8.(2019·全国卷Ⅰ·T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补偿训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9.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科技 成就
A.基础研究年代
B.应用研究年代
C.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10.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其制造业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时,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 )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1.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12.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补偿训练】
自从有了“美团”“饿了么”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
( )
A.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B.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0分)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3分)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6分)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8分)
14.(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4
中国
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77
日本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
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莉”成功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指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要作出的某种投入或者导致的某种损失、牺牲的,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这些代价是可以减少甚至是避免的。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
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科技进步的代价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谈谈你的认识。(12分)
PAGE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下列各项中属于“铁犁牛耕”阶段的有
( )
①石斧 ②耦犁 ③耒耜 ④耕耙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耦犁的出现是西汉时期,耕耙耱技术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铁犁牛耕”阶段,故答案为D。石斧是原始农业时期的工具,耒耜是夏商时期的工具,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
2.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
B.图二所反映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C.图三反映了此时期铁犁牛耕已普遍推广使用
D.都反映了井田制的耕作情况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图一中的骨耜是原始社会的耕作工具,体现出“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故A正确,图二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故B错误,图三体现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不是普遍使用,故C错误,只有图二是反映井田制的耕作情况,故D错误。
3.“其车之制,车身用板作槽,槽中架行道板一条。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两边各带拐木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是农业灌溉工具的重大改进
【解析】选D。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这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到完善和终结,故B错误;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而非自动化,故C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如桔槔和辘轳等的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正确。
4.(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租佃经济很普遍,佃农是一种自己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小农生产形式,故C正确;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只是使用权归佃户,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故B错误;佃农经济也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且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是否流入市场成为商品,故D错误。
【补偿训练】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解析】选C。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佛寺庄园经济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正确。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寺院经济的影响,不是佛教的影响,故D错误。
5.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
A.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B.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限制
C.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D.圈地运动冲击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解析】选B。据材料“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以来……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等信息可知,是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影响,B正确;分析材料可知,此时工厂制度已取代手工工场,A错误;据材料无法得出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C错误;圈地运动与改变农民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无关,因此D错误。
6.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故B正确;由题干中的“过于微弱”“大多凋零”等信息分析可知,A“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说法错误;C“同样重要”说法错误;D“无关”说法错误。
7.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
A.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解析】选C。抓住材料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适应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流行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手工工场已经被机器工厂取代,排除A;题干论及的是裙子与经济的关系,排除B;早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对外殖民扩张,排除D;故选C。
8.(2019·全国卷Ⅰ·T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解析】选A。瓦特修理过蒸汽唧筒,进而改良了蒸汽机,正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来自实践经验总结这一特点,故A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错。资金保障并非是决定性因素,C错。“各阶层广泛参与”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D错。
【补偿训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解析】选A。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隐含信息是居住地点和工作地点的距离拉大也不成问题,这必然是依靠迅捷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内燃机车)。
9.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科技 成就
A.基础研究年代
B.应用研究年代
C.生产推广年代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解析】选B。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重要发明成果的研究年限、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说法较绝对;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D与题意无关。故选B。
10.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其制造业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时,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 )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选B。材料主要涉及德国经济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全球经济的复苏问题,故A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革命,在德国“工业4.0”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故B正确;工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所起到的连接作用,不涉及挖掘经济潜能的特征,故C错误;德国已经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材料不涉及这方面,故D错误。
11.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
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
【解析】选A。从表格数据看出,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发展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是时代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故A正确;19个发达国家工业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故B错误;33个低收入国家农业生产呈现增长趋势,且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发达,故C错误;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材料涉及的时间至1980年,“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故D错误。
12.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 )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解析】选D。材料中的“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说明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故答案为D。材料指出传统产业存在的现象,并非表明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排除A;B说法内容笼统,不够明确,且观点绝对,排除;新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产生不一定以互联网为前提,排除C。
【补偿训练】
自从有了“美团”“饿了么”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
( )
A.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B.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解析】选B。由材料“订餐软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排除A;材料主要突出上班族的餐饮受互联网的影响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结构问题,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20分)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20世纪以来,英国倾力治污,使伦敦的天空从滚滚毒雾到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
——阎照祥《英国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乐的英格兰”时期英国的政治体制。(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变革”。(3分)
(3)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6分)
(4)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8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结合所学可知,“快乐的英格兰”时期的英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第(2)题依据材料“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方式发生的“改革”指的是机器大生产。第(3)题依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可从城市化的发展、环保观念的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等方面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第(4)题依据“(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可从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的借鉴。
答案:(1)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度。
(2)生产方式变革:机器大生产(或实现工业化)。
(3)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带来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4)借鉴:依法治污;调整能源结构;培养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
14.(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时间
国家
科技成果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4
中国
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77
日本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
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莉”成功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指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要作出的某种投入或者导致的某种损失、牺牲的,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这些代价是可以减少甚至是避免的。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
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科技进步的代价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谈谈你的认识。(1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可总结出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世界科技潮流;第二问:原因: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推动;美苏战后争霸的推动;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科技进步的代价并没有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要注重观点的两面性;一方面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殖民扩张、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难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没有建立,人类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挑战。
答案:(1)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世界科技潮流。
原因: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推动;美苏战后争霸的推动;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
(2)认识一:科技进步的代价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科技进步尽管产生了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殖民扩张、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但是毕竟带来了更多的积极成果。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
认识二:科技进步的代价并没有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科技进步导致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不断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等,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积极成果。但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殖民扩张、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已经变成了全球性的难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仍然没有建立,人类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挑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