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0 08:1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一千三百多年前,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唐朝高僧鉴真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2、遣唐使是由哪些成员组成,来华的目的、贡献
3、鉴真东渡的原因、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
4、归纳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的史实
5、玄奘西游的时间、目的、贡献
目 录
唐与新罗的关系
玄奘西行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第一部分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遣唐使
结合材料,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目的、概况是什么?
对日本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结合课文,完成表格)
材料一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材料二
目的
概况
影响
时间长
日本遣唐使来华
遣唐使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遣唐使
目的
人员组成
概况
影响
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如阿倍仲麻吕、空海)等
唐朝时,日本派出遣唐使十几派,最多一次500多人(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
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风俗习惯)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卷第廿五)
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政治制度
日本封建政治制度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文字
建筑
服饰
城市布局
唐都长安
日本平城
货币
大明宫
唐招提寺
唐朝服饰
日本和服
日本奈良法隆寺(607年创建)
鉴真东渡日本前,日本佛教已经有所发展,并建有一些寺庙
但是日本没有剃度僧人的程序和举行受戒的有影响的高僧
唐代著名高僧鉴真是扬州大明寺住持。742年,容睿和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恳请他到日本弘法。
大明寺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鉴真弟子祥彦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被日本人誉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医药的始祖、文化的恩人。鉴真大师不愧为永远璀璨夺目的明珠。
——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叶小文《一位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为日本著名古寺,公元770年竣工。由鉴真及其弟子设计、建造、完成。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材料一 大和上从天宝二载始为传戒,五度装束,渡海艰辛,虽被漂回,本愿不退。至第六度,过日本卅六人,总无常[去]退心。道俗二百余人,唯有大和上、学问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遂果本愿,来传圣戒;方知济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极多。——《唐大和上东征传》
结合材料回答: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是双向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谁?他渡海到哪里?为什么要渡海?渡海对该国作出什么贡献?
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
材料二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时间
经过
目的
贡献
唐玄宗年间
六渡日本
到日本传播唐朝的佛法和文化
鉴真和尚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2
3
4
5
6
第一次唐玄宗时期(742年)
鉴真和弟子21人从扬州出发,被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第二次(743年)
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第五次(748年)
第四次
第六次(753年)
754年,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763年,逝世,安葬在唐招提寺。
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药品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船出长江口,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思考:鉴真的六次东渡日本,表现出什么精神?
精神: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部分
——唐与新罗的关系
第二部分
大唐时有许多新罗人前来山东、苏北治海定居.称“新罗坊”。新罗商人的 船只也往来于山东、江苏沿海.也常常往来干中国和日本之间。新罗还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有时一次就前来一百多人。有的还参加大唐的科举考试。考试及第。如新罗人崔致远,12岁人唐,18岁中进士.他写的《桂苑笔耕集》,至 今还在中朝两国流传。新罗本土的士大夫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唐玄宗曾派使臣去新罗,因“新罗号君子国,知诗书”,特选拔经学家邢寿为使臣,白居易的诗在新罗流传最广。大唐的天文、历法、医书传人彰鲜;朝鲜的绘画、雕塑、音乐都受中国影响很深。
唐与朝鲜半岛(新罗)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目的
人员组成
贸易往来
影响
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遣节使,留学生、商人等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朝鲜引入中国(制度,仿唐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第三部分
——玄奘西行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
十岁跟随哥哥出家
潜心修佛名扬洛阳
玄奘西行
青龙寺大雄宝殿拱眼壁画第三幅《唐僧取经图》
玄奘是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天竺是唐朝时对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称谓。
西游记
玄奘西行
“在写实主义的叙事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赐袈裟、奉旨游学的高僧,而是在唐初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私自出关、发愿西行的“偷渡者”。在玄奘自长安启程的一场戏里,他背着行囊混入灾民之中,被人潮裹挟着来到象征命运的岔路口,人潮往前而去,玄奘往西而去。真实的取经之路既无高徒护送,也无妖魔阻拦,而是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
——齐伟《<大唐玄奘>:识骨寻路的“偷渡者” 》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
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此时他已65岁,已经察觉到身体的
衰弱。他多么想在晚年译出更多的佛学经典传于后世。但不惧英雄末路,
惟惧英雄白头,之后不久一代高僧玄奘圆寂。
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西行的影响
思考探究
鉴真和玄奘两位高僧的相同点有哪些?
1.都是生活在唐朝的著名高僧;
2.都是促进中外交往的杰出使者;
3.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4.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坚守理想、不言放弃的精神。
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国家安定统一;
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唐朝对外友发往来
玄奘西行天竺
向东
日本
遣唐使
学习唐文化
鉴真东渡日本
传播唐文化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新罗
遣使、留学生
学习唐文化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音乐流行唐民间
向西
(唐玄宗时)
(唐太宗时)
学习并携回佛经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与大食等友好往来
活跃
原因
交通便利
对外政策开放
国力强盛文化发达
(黑龙江大庆)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松赞干布
C.玄奘 D.鉴真
(山东聊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C
D
(山东临沂)如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谢谢您的观看指导!
BUSINESS PRACTICAL REPORT TEMP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