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复习 九下《出师表》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复习 九下《出师表》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0: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师表


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作家作品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著作有《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节奏把握
1.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愚/ 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能使/ 行阵和睦,优劣/ 得所。
2. 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 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
节奏把握
3.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先帝/ 知臣谨慎,故/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 以来,夙夜/ 忧叹,恐/ 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 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
翻译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
决定存亡的关头啊。
理解性默写
1.《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
准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理解性默写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6.《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北伐战略目标的句子: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①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建议
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免除出师后顾之忧
课文精析(1-5段)
不利因素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有利因素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结论:
诚宜开张圣听
不宜妄自菲薄
(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
第一条建议
危急存亡
追殊遇
报陛下
宜:俱为一体,付 有司论其刑赏
不宜:异同,偏私, 内外异法
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目的)
第二条建议
严明赏罚
宫中之事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先帝称能之臣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荐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隆
亲小人,远贤臣
后汉倾颓
正反历
史教训
引教训
(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条建议










只有做到了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至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最重要
诸葛亮在文中第一至五自然段中六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1、勉励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2、情感上打动刘禅,让其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课文精析(6-7段)
课文6、7 段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白帝城托孤
1、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
2、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课文精析(第8段)
在第八段作者对他自己及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作者在结尾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涕零”的原因?
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
·从全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深谋远虑、淡泊名利。
领略“老臣心”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诸葛亮自述志趣。其目的是强调自己只是为了辅佐先帝兴复汉室、一统天下,表明了自己的淡泊名利,无意于功名利禄。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名句赏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直陈其事,概括作者与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说明作者为光复汉室临危受命,鞠躬尽瘁,写出了一腔衷心。现多用来表示在危难和关键时候勇挑重任。
名句赏析
主旨归纳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
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
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阙”通“缺”,缺点。
“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简”通“拣”,挑选、选择。
一词多义
①中:
而中道崩殂
宫中府中
②道:
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半,形容词
内,里,中间,方位名词。
路,途,名词
道理,名词
一词多义
③分:
今天下三分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 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后施行
分开,动词
本分,名词。读fèn
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这样,指示代词
一词多义
⑤遗
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⑥有
若有作奸犯科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遗留,动词。
给予,动词
与“无”相对,动词。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一词多义
⑦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⑧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伤先帝之明
判定,动词
谈论,议论,动词
严明,形容词
英明,圣明,形容词
古今异义
①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店铺开业(营业)。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为憎恨。
古今异义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言行恶 劣。
④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
今义:感谢、谢恩。
古今异义
⑤晓畅军事
古义:通晓,熟悉。
今义:明白通达。
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古:......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联词。




妄自菲薄
不知自重,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三顾茅庐
原指东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现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计日而待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作奸犯科
为非作歹,触犯法律。
默写填空
《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命于败军之计 奉命于危难之间
选择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光先帝遗德 ?? 仿佛若有光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C.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
D.每与臣论此事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中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
B.选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
C.选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
D.选文中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
C ??
翻译句子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额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问题探究
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其中“亲贤远佞”是最重要的建议。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忠谏之言,“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致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默写填空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选择
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 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C ??
选择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D ??
选择
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
A ??
翻译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介意我的卑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
获得显贵。
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在课文的后半部分,作者先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臣本布衣”起笔,历数先帝之殊遇,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并临危受命,由布衣跃为重臣,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在叙述二十一年的遭际之后,追言先帝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根源,以及思想基础、物质准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后半部分追述这几件事情,一方面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表达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一方面,将出师与谏言沟通起来。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为任,把国内“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交给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劝勉刘禅“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希望刘禅亲贤远佞,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