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 17 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并分析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2、了解乡里制、里甲制等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了解什伍组织、邻保制度等基层社会治理举措,分析其演变趋势及特点21教育网
3、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救_??????????????????_本史实,了解社会救济与优抚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结合常平仓制度、“义仓”、义田、善堂等具体举措,认识社会救济与优抚的特点
二、知识梳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21·世纪*教育网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来源:21cnj*y.co*m】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管理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6)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7)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8)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9)明朝:_??§???????????????_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10)清朝:普_é????·?±??????????_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正。
②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乡里之外有亭。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源于唐朝邻保制度)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5)清初:实行_é?????????????????_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实施原因和作用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1·cn·jy·com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2、社会救济
(1)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2)隋朝: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3、优抚政策
(1)政府方面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版权所有:21教育】
③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2)民间方面
①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_?????????é????????_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21cnjy.com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_???????§°?????????_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范,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项。21*cnjy*com
2、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_??????è??????°????_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出处:21教育名师】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西周至_????§??????????è??_“国野制”,到战国时期,“消除国野差异”,并且“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使得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再联系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在实现了“消除国野差异”之后,对诸侯国而言,可以实现其富国强兵,故选B项;题干主要论述前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A项;分封宗法制度的主要对象是西周时期的统治阶层,而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D项。2·1·c·n·j·y
3、《商君书》曰:“四境之_??????????¤???????_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_???????°?????§????_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故选B项;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A项;根据材料“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可知这一户籍制度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不利于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C项;分封制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排除D项。
4、战国时期,秦献_??????é??????±??±?_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www-2-1-cnjy-com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答案】D
【解析】“户_?±????????????????_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做法( )2-1-c-n-j-y
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秦代的基_?±????????????????_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故选B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A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中国历史上冗官出现主要在宋朝,排除D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_?????????è????????_、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21*cnjy*com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答案】D
【解析】据材料“_????¤?????¤?????·?_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设置官员,相应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项。
7、“编户齐民”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中,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并按照规定同样担负赋役的居民。这一制度的实施(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答案】A
【解析】把个体小农统_?????????????????·_籍,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征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这一制度实施之初对个体小农的剥削较轻,排除B项;掌握人口数量只是表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封建国家征发赋役而实施的,排除C项;这一制度不仅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而且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D项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
8、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_???è???????·???è°?_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
【答案】A
【解析】“赈灾时户等越_é?????è?·??????è??_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项。
9、据历史记载,西_?±???·?????????è??_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www.21-cn-jy.com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答案】C
【解析】“西汉_??·?????????è?????_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服务于国家,不是为豪强地主,故A项错误;“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方便征税,故C项正确;“西汉”这种政策与“世家大族”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0、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_?°??????????è§????_:“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 )
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
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_??????????????????_本里老人、里甲”负责判决“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等一切小事,官府负责“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等比较重要的事情,可知明初《教民榜文》的相关规定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故选A项;题干中所述“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以及“奸盗诈伪、人命重事”都属于民事纠纷,不属于官民冲突,排除B项;题干所述“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以及“奸盗诈伪、人命重事”的处理方式,不能消除社会矛盾,排除C项;题干所述内容与儒学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