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狗之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诗,语言清新隽永,记录了完整的事件,叙事抒情性很强。本教学设计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要求,紧扣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和发现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逐层深入式地体悟本文感人的情感意蕴,在对文章的写法鉴赏和语言的品读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
二、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
2.通过读、说、品、评师生互动合作来研读课文,以读入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构筑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母狗的形象及象征意义,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学习并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母狗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并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技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策略
1.印发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2.制作教学课件
3.小组合作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上交
4. 小组合作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狗之歌》的“歌”字是崇高体词,是用来赞颂高大形象之词,但诗中出现的并不是英雄豪杰。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劳任怨”或马的“志存高远”,也没有植物界梅花的“斗风傲雪”或秋菊的“隐逸高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
(设计意图:以常见诗歌意象对比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以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并调整学生进入书本的状态。)
自主学习一: 初读——整体感知文本
(学生活动:自读文章,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巡回指点,针对性点拨提示)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述。
叙述了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们的悲惨故事。
以母狗为中心,划分诗歌层次,分别用两个字的短语概括其主要内容,并概括每一层的情感变化。
得子 第一、二节 喜
失子 第三、四节 痛
思子 第五、六、七节 哀
叶赛宁描写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歌颂了真挚的母爱。
同情母狗的遭遇。
痛恨人的冷酷无情。
对自然生灵的怜爱,对弱者的同情。
教师点拨:文本精读,抓住关键信息
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梯度问题的设计,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力,启发诱导其深入文本,提高其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阅读速度稍慢,这会影响学生概括情节的准确性。教师对策:提示学生采用略读跳读的方式,抓住文本中每段中的情感暗示词语)
??
自主学习二:赏读——抓细节、学技法
阅读诗歌,赏析文本塑造主体形象的技巧。
诗歌通过哪些细节,通过怎样的技法来展示这一伟大母亲形象的?
正侧面结合
正面:典型的细节
得子:亲吻(从早晨到黄昏)、舔梳、
喂奶(动作)—怜爱
失子:奔跑、追踪(动作)—痛苦 焦虑
思子:踉踉跄跄、仰望、哀伤的吠、沉默、
滴泪 (动作、神态)— 痛苦
表现手法:比喻 联想 绝望
诗歌除了描写母狗的形象,还描写的哪些形象?有何作用?
侧面:
雄鸡:以乐衬哀
主人:愁眉不展、装进麻袋
人们:扔石头、奚落
——(表现人的冷酷无情,
衬托母狗的无助、痛苦)
诗歌中有几处景物描写,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起伏的雪地:母狗处境艰难,奔跑速度快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久久泛起涟漪:暗示七只小狗被扔入水中,体现母狗伫立水边时间之长。
蓝幽幽的天空:以冷寂之哀景衬托哀情
偷偷溜走的月牙:拟人,以月牙溜走,不忍看母狗伤心来衬托母狗失子之痛,思子之切。
(设计意图: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合作学习:研读——联背景、探意图
补充创作背景:
1915年,俄国仍处于沙皇统治时期,但沙俄的统治已经走向没落,资产阶级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在沙俄和资产阶级双重的统治下,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被侮辱、被欺凌的境地。这段时期正处于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俄国社会动乱,人和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变得漠不关心,冷酷无情。
——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母狗有何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研读、探究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研读、探究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借助有关诗人创作的文献资料,真实地还原诗人的生命经历和情感变化,以及在不同遭际时的文学表达,才有可能深入地解读作品,再现真相。)
教师点拨:(1)学生自读诗歌,抓住诗歌中描述对象,搜索相关诗句。
(2)结合生活背景,提炼归纳各类对象所对应的社会人群。
教师归纳:
象征社会上被欺凌、被侮辱的人,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挚爱。
—— 小中见大,凡中见奇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体现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重迁移
共同欣赏歌曲《懂你》,感受人类深沉伟大的母爱
听后你受到怎样的心灵触动,回忆母亲爱你的点滴细节,写一 段文字,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真正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歌曲和画面生活细节的感染下,自然触景生情,引发了学生对母亲爱子点滴细节的回顾,从而书写出真性灵、真情感。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技法,把读写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也实现教材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学生活动:构思书写体现母亲关爱的点滴细节的感人语段,并进行课堂分享。)
(教师活动:适时评价点评。)
课堂小结:文学无国界,我们赏读了外国诗歌《狗之歌》不仅使我们感触到感人至深的母爱,而且也触发了我们对弱小者的同情,启发了我们文学与时代同行,匹夫与国家同在,“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新时代的热血青年,更应该不忘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总结,启发拓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本文的人生价值观目标。)
布置作业:
类比阅读 ——拓展训练习技法
在中外文学长河里歌颂自然生物之母爱的文章不在少数,阅读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选段,感受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运用怎样的技法展示了老麻雀的勇敢伟大的母爱的?
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象一颗石子似的落在狗的嘴脸眼前——它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惶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吱吱喳喳叫声,两次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边跳扑前去。
它是猛扑下来救护的,它以自己的躯体掩护着自己的幼儿……
可是,由于恐怖,它整个小小的躯体都在颤抖,它那小小的叫声
变得粗暴嘶哑了,它吓呆了,它在牺牲自己了!
在它看来,狗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然而,它还是不愿站定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大的力量,使它从那儿扑下身来。
我的特列左尔站住了,向后退下来……。看来,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恭敬的心情,走开了。
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
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的培养。)
附板书设计:
得子 (1-2节) 喜
爱 失子 (3-4节) 痛
思子 (5-7节) 哀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另外,本节课成功之处还在于本首诗感人至深,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做到了读写的巧妙结合,“我手写我心”,写出“真性灵”的文字。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