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9 08: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梁思成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一 、个体建筑的立体构成
屋顶
房屋
台基
二、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
轴对称
三、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
立柱
横梁
梁架(承重)
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
构成斜面屋顶
檐牙高啄
四角翘起
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七、大胆着色
朱红与彩绘
霸王拳
脊吻
三福云
瓦当
垂脊吻
门环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木刻
彩漆
浮雕
琉璃
九、建筑材料
的装饰
中国建筑的特征
立体构成
平面布局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屋顶的装饰作用
大胆着色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
特征
结构
方法
装饰
特征


整体
局部
九大特征的说明顺序
结构特征
提出观点: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空间:分布广大
时间:历史悠久
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前,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从什么方面说明这个观点的?
思考:在介绍九点基本特征之后,作者谈到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文法”是指什么?
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思考:依据课文14-17段,填写下表。
思考:依据课文18-19段,填写下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以互相翻译,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思考: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第二部分(3-13):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14-20):经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分析(建筑“文法”“词汇”)、中外建筑联系对比(“可译性”)后,提出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