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09:19: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3* 安塞腰鼓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作者简介】
刘成章,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相关背景】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并标志文章脉络的句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使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
2.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明确:第1次出现主要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火烈的场面。
第2次出现是在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
第3次出现是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第4次出现是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二)问题探究
1.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
明确:①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②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③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④运用反复,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2.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歌颂了什么?
明确:①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②歌颂了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③歌颂了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④歌颂了在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3.表演安塞腰鼓,为什么要以高粱地为背景?
明确: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特征和符号。成片的高粱地是陕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以高粱地为背景,衬托出后生朴实的形象,为下文后生们的表演做铺垫。
4.第7段属于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渲染热烈的气氛,表现安塞腰鼓的壮阔与豪放的气势,表现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5.第18段中的“有力地”“疾速的”“大起大落”这几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因为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击鼓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动作幅度之大。删去后,表达效果就会削弱。
6.文中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请你想想,为什么?
明确:腰鼓壮阔、豪放、火烈,它孕育于黄土高原,是粗犷充沛的原始生命力的宣泄,它奇伟磅礴、不加雕饰的风格与高原的雄浑、厚重、朴实相匹配。而江南秀润美丽,但粗犷厚重不足,承受不了这样粗犷的艺术形式。
7.文章最后说:“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以动衬静,衬托出鼓声停后,世界的寂静与高原的辽阔。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4段):表演前:安静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段):表演中:激昂的腰鼓
第三部分(28—30段):表演后:寂静的腰鼓
【写作特点】
1.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间接的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的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多样的修辞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3.疾猛的节奏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 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