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09:2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2.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3.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一路奔腾而下,代表着奔腾与活力。一路上它穿峡谷、入洞庭、过平原,江水汹涌澎湃。这样汹涌的水流,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固有的磅礴气势。这么气势澎湃的江水,它的源头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探秘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去领略那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魅力。
【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相关背景】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结合文章脉络说说文章采用了怎样的浏览顺序。
明确:本文移步换景,暗含游踪,穿插着对雪域高原的沉思和礼赞,将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以诗化的语言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进行细腻的描绘,通过作者切身体会,表达了对雪域高原的礼赞。
(二)问题探究
1.文章除了对景物的描写,作者还从自身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突出文章的纪实性的特征,用切实的体验多方位的展现各拉丹冬。
2.作者在描绘冰塔林的时候,抓住了景物的那些特点?分别是怎样写的?
明确:大、壮观。用“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体现了冰塔林的大;“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写出了冰塔林的壮观。
3.赏析下面的句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格拉丹东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字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明确: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冰窟的风大。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的漫长、反复的变化,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4)“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明确:“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坚冰之下”写出了长江水的顽强,“一刻不停”体现的是它生生不息,“从……”告诉我们的是长江的不畏艰险。这里是长江生命的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4.本文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明确:本文立意高远,富有诗意,文章语言真诚质朴,在对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描绘中,把自我的人生体验与历史感悟熔铸于地域的山水人文中,从而使作品富有了独特的审美感染力。
【写作特点】
1.文化与纪实相结合。相对于抒情散文和具有一定虚构性的叙事散文来讲,纪实散文记录下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具有突出的真实性的特点,其事件都是真实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也是真实的,真实观察,真实记录。另外,作者还明显增加了创作的文欢容量与内涵。
2.文化的多层次发掘。作者将长江源头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相结合,纪录他们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变迁。
【课堂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课后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本文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进行了描绘,请你也选择一个你熟悉的景色,写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