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抓住关键句,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借鉴其变换多样的散文笔法。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勃朗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诗人雪莱说:“在悠远的高处,刺向无际的穹苍/勃朗峰显现于雪装素裹里,休止于静谧之中。”今天,让我们与马克·温和他的朋友一起游览勃朗峰。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勒·克里曼斯,马克·吐温乃其笔名,但以笔名行世。他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小城镇。1867年他以短篇小说《跳蛙》成名,不久又为一家报馆聘为旅欧记者1873—1888年间为他创作的极盛时期:《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名著均出于此时。他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而从《登勃朗峰》这篇游记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相关背景】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语言。
2.本文记叙了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
3.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我们徒步攀登勃朗峰的经过。
第二部分(5—6):在勃朗峰高地仰面遥望附近山峰的情景。
第三部分(7—11):下山途中的奇闻异事。
(二)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驴的游客“可怜可悯”?
明确: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而乘马车的和骑螺的游客处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又因为“花了钱坐车”,不愿下车行走,不能像“我们”一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
2.从文中找出描写路途中所见景物的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美不胜收;威严)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独踞苍穹)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奇特)
第5—6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轻柔,美丽)
3.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明确:第一处,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第二处,远观勃朗峰,“独踞苍穹”的“踞”形象地写出了其威严的特点;第三处,运用比喻,把山峰的形状比作“美女的纤指”“主教头上的帽子”,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第四处,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
4.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这些句子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明确:(1)语言描写:“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行车情景:“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2)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行车情景: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5.感受作者的笔法,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好处?
明确: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上山与下山的经历,作者上山时,是以写景散文的笔法,描述了沿途的秀色美景,高山的险峻陡峭,水流的清澈急湍,美不胜收。表达了作者游览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下山时,是以叙述小说的笔法,用极为幽默诙谐的写法描述了车夫之王,以及他们惊险而又激动的旅行,富有感染力和传奇色彩。
【写作特点】
1.本文的语言具有清通易读的特点,有报章体的浅近流畅,而没有它的庸俗陈套,是将新闻与文学语言各取其长并冶于一炉的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工具。
2.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换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的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字具有繁复的多重性格,清浅平易的同时而伴随以深沉雅驯的表达,风发踔厉的斩截笔调之中又充满着抒情诗般的幽馨韵致,贯穿和渗透在全文的基调则是他那饱含哲学意味的爽朗的幽默。
【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愉悦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驾车本领。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横生。
【课后作业】
1.积累文后“读读写写”。
2.仿照本文写法,写写某次旅游的经历和感受。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