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梳理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梳理与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09:29: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梳理与练习
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
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不会。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5.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从山水画如何才能做到有意境设疑,引出下文的论述,具体从三方面分析: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意境与意匠要相结合。论证过程中多次引用诗词,并列举齐白石画虾、荆浩画松的事例,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7.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是为更好地探讨山水画的意境,诗词中也是写景与写情相结合,也很有意境,强调了要长期观察事物,使作者的美学观念更有说服力。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探讨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阐明作者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注重长期观察,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教材课后习题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参考答案: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四、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示例】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的时候,朦胧的月光斜斜地映照着村落里的人家,家家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里。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辽阔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静寂所感染,连云彩也不敢随意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中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声音是那样清脆、欢快,而诗人也在这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诗人没有选取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诚信就是一副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诚信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优扬, (轻盈 轻吟)浅唱;诚信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大雪纷纷,带来春光无限。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煦(_____)
(2)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改为___________改为_______
(3)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_______
二、字词书写
2.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遐迩,是我国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国家级风景区,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lán(______)”。
游览楠溪江,品读溪水之美。日间泛舟坐筏漂游江上,远眺青山,近看滩林,俯赏江水,溪光山色令人心旷神yí(______);夜间游江,渔火点点,渔舟晚唱,江风柔拂,尽抒幽情逸致;如果歇息滩林,横柯上蔽,草坪如yīn(______),白昼如昏,朦胧幽静,促膝谈心,诗意àng(______)然,此乐何极。
三、选择题
3.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4.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②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④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沿着一条弯曲小道迤逦而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画中。②山青青,水碧碧,雨蒙蒙。③烟雨之中,谁能数清楚山有几多重?④青山绿水,别有洞天。⑤远方,烟雾弥漫,山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仿佛是一幅晕染的山水画一般。⑥近处,青绿的溪水在我们的脚下喁喁私语。⑦眼观之,耳听之,我们觉得仿佛要飘飘然飞起来了。
A.第②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小道两边山青水碧、烟雨蒙蒙的美景。
B.第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烟雨朦胧、层峦叠嶂的特点。
C.第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画具有朦胧的美感。
D.第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潺潺流动的特点。
6.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村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________,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但更主要的原因来自观念方面。
唐代书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的观点,即书画艺木应该具有造化自然的性质,造化白然是最朴素的,它排人为,排斥文饰。这种追求,休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水墨的世界,可以________,更能________。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①中国悠久的书法传统,其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影响
②中国发达的造纸技术造出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
③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
④表现出色彩的感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四、语言表达
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______;写景就是______”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______;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五、综合性学习
8.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为配合《三峡》的学习,班上举行以“浪漫三峡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办一期手抄报)老师要求每人办一期手抄报,你的同学计划把下面一段文字作为这期手抄报的“赞美三峡”栏目的导入语,标题拟好了一半,请你帮他拟写另一半。
三峡多美景,_______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上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闻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
(2) (做一回小导游)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更是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学完课文之后,老师决定带你们去三峡旅游,请你联系课文的描述,为你的同学做一回小导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唱一曲三峡颂)三峡最壮丽,秀美天下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为它吟诗作赋,泼墨挥毫。请根据你的积累,写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看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问题。
⑴分别给这两幅图命名。A: 图 B: 图
⑵请写出一句符合图A画面意境的诗句: ;
请写出一句符合图B画面意境的诗句: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追求的不是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人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也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
(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13.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层次。
14.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5.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16.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查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7.关于“意境”的理解,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王国维虽然并非最早提出意境说的人,但研究意境却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想象世界。
C.意境并非简单的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而是指包括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因素在内的交相融合。
D.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意境”拥有了新的生命,在西方文论里或许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18.下面的表述中,简明正确地阐释了境与象的关系的一项是(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B.境不仅生于象,而且超乎象;境自象中生成,却非一个个象的总和,它超乎具体的象之上,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
C.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D.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同时意境的形成离不开具有比喻、象征和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
19.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进入其间,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
B.作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C.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D.文中用“水珠凝聚为云,形成云的千姿百态”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20.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秋云无影树无声(节选)
祝勇
①元代画家,我最喜欢的还不是黄公望,而是倪瓒。黄公望喜欢横卷,比如我们熟悉的《富春山居图》,倪瓒当然也有横卷,但更多的却是竖轴。他们的取景框不同,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品质截然不同。长卷与我们视线的方向是一致的,而竖轴与我们视线的方向并不一致,因为我们通常观察自然景色,视线一般都是横向展开,而很少由上向下看,因此,竖轴因其视野狭窄,在表现自然景色——尤其是山水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更有难度。倪瓒显然喜欢这种难度,他喜欢险中求胜。
②倪瓒的画,我最喜欢的一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容膝斋图》。容膝斋,是一位隐居者在河边的斋名,这幅画,应当是为他而画的,但在这幅画中,我们既找不到“容膝斋”,也找不到“渔庄”,因为在倪瓒的山水画中,地点并不重要,他的画不是为考据学家准备的,他是为欣赏者而画的。
③倪瓒的山水画,水是主体,而山是陪衬,这一点也与黄公望不同。黄公望,无论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富春山居图》,还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溪山雨意图》,他的丰富笔法,似乎在描绘岸上景物时更能发挥——江水全部留白,而岸上却是一个丰富而浩大的世界,既有沙洲片片的河岸,也有渐渐高起的山峦,山峦有远有近,层次不同,在山峦的缝隙间,是疏疏密密的山树,不同的树种,层次错落,使整幅画卷充满了透彻的植物气息。天地清旷,大地呼吸绵长。透过那一片的清寂,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山风的声音,裹挟着万籁似有若无的鸣声。这有些像《清明上河图》,弯弯曲曲的江河,为一个迷离喧嚣的岸上世界提供了铺陈的空间,只不过黄公望把张择端笔下的城市街景置换为回环往复的山林而已。与黄公望相比,倪瓒的山水画饱含着氤氲的水汽,因为他把更大的面积留给了江水。江水留白,不着笔墨,与纸的质量相结合,仿佛天光在上面弥散和飘荡,它加大了前景的反差,使那些兀立在岩石上的树几乎成为一道剪影,也使树的表情和姿态更加突出。对岸的山,作为远景,在画的上方,山势并不高峻,而是横向铺展的,舒缓的线条,可以使我们几乎看到它超出画面之后的发展,诱使我们视线超出画幅的限制,从有限中看到无限。
④如果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全凭肉眼看到的景物,那么倪瓒的《容膝斋图》和《渔庄秋霁图》则是用“望远镜”观察自然,它们放大了自然的局部,使我们的视线由黄公望的宏观世界转向倪瓒的微观景象,与此同时,焦距的变化也模糊了两岸之间的远近关系,使远近关系看上去更像是上下关系,从而使现实的世界有了一种梦幻感,在技法上,倪瓒“用相同的量感与构造来处理远景与近景,达到黄公望在画论中所说的‘远近相映’的完美统一”。大面积的水,使倪瓒的画面更加简练、平淡、素净,他在一个有限的视域里,描绘世界的博大无垠。
(选自《十月》2013年第4期)
21.请根据原文有关的表述内容,简要概括倪瓒山水画的特点。
答:
22.赏析文中加点的语段。
答:
23.从选文看,作者运用的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4.通读选文,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倪瓒与黄公望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
拓展阅读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绝响
董强 刘峰
群山涌动、重峦叠嶂、碧波万顷、绵亘千里,一幅江山层林尽染的宏阔画卷,引来无数观赏者比肩接踵排队数小时只为一睹真迹。2017年9~12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往日深藏宫内被帝王把玩的稀世珍品,在故宫博物院内面向公众展示仅仅4次。那么,这幅与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赵伯骕的《万松金阙图》齐名的不朽之作,究竟蕴含了多少魅力?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唯一的传世之作,王希孟创作此画时年仅18岁。政和三年(1113),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下,王希孟仅用半年时间就告罄杀青,后世称誉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工笔细腻.意境悠远,力求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谋求古意与创新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画貌。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千里江山图》整幅画卷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千里江山壮阔美景,山水间点缀有屋舍村落、桥梁渡口、寺观塔刹、楼阁亭榭等,绘有行旅、幽居、捕鱼、观瀑、游玩等各式人物场景。画作在布局上采用三段式构图法,在章法中穿插有三个主要段落,每段又有起承转合的变化,自然衔接之处蕴含“起伏、缓急、高下、虚实、明暗”等各种形式,极富节奏感,形态错落有致。全卷将景物大致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之间或长桥相连,或流水沟堑,远观则山水连为一体,近看则独木成林,意图烘托“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全卷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创作手法,旨在突破时空局限,将“浓郁厚重与轻淡空灵”“严实紧凑与疏松敞阔”等不同节奏融会贯通,并巧借“岗阜幽壑、飞瀑激流、亭台水榭、寺观庄院”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王希孟用七大组群山构图,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宛若一座座仙岛矗立于江畔。七组群山泾渭分明,正如北宋宫廷山水画家郭熙所言,“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此,故曰主峰,以君臣上下也”,恰似高潮迭起、亢奋优雅的协奏曲,节奏感十分鲜明。
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此种染料,色阶丰富,经久不褪,色泽鲜丽而不浮艳,一片绿郁葱葱.苍翠欲滴之感。王希孟以淡色渲染晴空和水面,在山涧和巉岩处露出绢本底色,显现出宿雨之后的曙色,欣愉之感油然而生。
全卷设定在初夏雨霁之晨的时节,画中瀑布高悬,溪山泉涌,鱼肚白晨,满山吐翠,显露出一场被暴雨洗礼过后的万千景象。晨起的人们开始忙碌,山下的人们开始劳作,平江待渡、亭桥观流、扬帆远航、双舟起网、江上渔隐,还有樵夫下山、看管水车、空堂独坐、洒扫庭除、客堂清话,将优游闲适的乡村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画中人物仅有毫厘之别,皆用矿物颜料和白粉点缀,颇为鲜明突出。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霎那间,长桥卧波、林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栈道悠远、草桥通幽、柳浪渔家、高台望川、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由静生动,展现出《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2018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25.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6.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千里江山图》为绢本画卷,青绿设色,全画长约1191.5厘米,高约51.5厘米,是宋代流传至今最长的山水画卷,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卷中的台榭楼阁、桥亭、书院、寺观、磨坊、村落、船舶等错落有致,与山川和谐一体,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视觉冲击强烈。
27.赏析加点词语
(1)卷作秉持徽宗推崇的“丰亨豫大”审美观,将“借画喻世”的功效在山水画中展露无疑,代表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2)青绿色是《千里江山图》的主色调,采用大青绿手法,相较于小青绿而言用色凝重,所用颜料主要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
28.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千里江山图》的魅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相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星现出一派方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薄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兼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凤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裱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29.请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A_____ 、 B____ 、C_____三类。
30.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1.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常用朱红色和青色,又称为“丹青”。
B.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C.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D.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画。
32.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参考答案
1.xù 副 幅 优 悠 轻吟
【解析】
(1)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煦”字容易读错。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幅”的形似字较多,很容易写错。“幅”是巾旁,望字生义,是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庄严的面孔,一副笑脸。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试题分析: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轻吟:低声吟咏。故选“轻吟”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篮 怡 茵 盎
【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篮”“怡”“茵”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所填词语的字形。
3.C
【详解】
C.有误,“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强调了“片面”。 故选C。
4.D
【详解】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首句是④句,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总观点;然后是①句,解释作者眼中的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接着是③句,紧承上句说明山水画情景结合的重要性;最后是②句,从反面说明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会割裂情与景的后果。句子排序为④①③②。故选D。
5.C
【详解】
C.句中的“山水画”是喻体,而非本体,本体是自然的山水,本句是描绘自然山水有画的效果。故选C。
6.D
【解析】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解答时仔细阅读所填写句子的前后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来选填语句。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分析四个选项,可知确定①句和②句的位置,即可排除两项个选项。根据第一段“为水墨画的出現提供了基础。但更主要的原因来自观念方面”中的“基础”“观念”可知②句应放在第一位,故排除A、B两项;“可以……更能……”是递进关系,“表现出色彩的感觉”与“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④句应放在③句前边。正确语序为②①④③。故选D。
7.景与情的结合 写情 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获得意境的方法: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8.(1)猿啼最难忘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希望你们常游此地。 示例: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③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所写黑板报的题目,题目要能反映板报内容或主旨。根据给出的前半句的格式,后半句可拟写为:猿啼最难忘。(2)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拟写导游词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景点的景物特点和人文感受即可。语言要能激发游客前去游玩的欲望,有语意清晰,语序合理,不能出现病句或错字。(3)本题考查古诗积累。作答时,不设统一答案,只需按题目的要求,只需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句描写三峡或长江的诗词名句即可,注意要是完整的两句,不能出现错别字。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9.示例:⑴春草图 秋叶图 ⑵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浅草才能没马蹄)/霜叶红于二月花;
【详解】
(1)仔细观察画作,注意画面上所描述的主体内容,并推断季节。综合画面内容,分别给这两幅图命名即可。如可分别拟名为“春草图”和“秋叶图”。
(2)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背诗,多记忆写景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要分别围绕着“春草”可“秋叶”选择诗句。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10.B
11.D
12.C
【分析】
10.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的解释不正确,原文第三段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故选B。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论证分析。
D.“层层递进”不正确,本文本论部分是从“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三方面展开论述的,是并列式结构,故选D。
1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A.“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不正确,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B.“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错,第二段是“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
D.“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故选C。
13. 文章先提出中国山水画具有意境美的观点;再分别论述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空灵之美、外象之美、诗意之美;最后指出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自然之妙,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14. 举例论证。举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营造出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5. ①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诗情与画意交融;③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16. 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的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解析】
13.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文章先提出中国山水画具有意境美的观点;再分别从空灵之美、外象之美、诗意之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山水画意境;最后得出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自然之妙,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的结论。
14.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划线句子举“宋代马远”的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
15.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仔细阅读第④段的内容,梳理概括出题目要求的内容。根据“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概括出画题富有诗意;还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概括出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意境。
16.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梳理概括。通读全文,此文在第①段提出论点后,②③④段分别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空灵之美、外象之美、诗意之美来论述,其中第④段还提到“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最后第⑤段指出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自然之妙,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17.C
18.B
19.B
20.(1)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2)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3)境
是一个个象的和;(4)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分析】
17.答案为C。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因素只属于主观情意范畴,此处还应添加“物境”。
18.答案为B。A.根据第三段“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刘禹锡并没有否认“没有象就没有境”;C.采用比喻的方式进行阐述,不符合题干要求“简明”;D.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
19.答案为B。结论错误,原文第五段“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但不等于说“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0.应学会筛选信息。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如分析第2段的“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即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第3段的“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即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还有第4段的境是一个个象的和;第5段的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21.“简练、平淡、素净”,“在一个有限的视域里,描绘世界的博大无垠。”
2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公望整幅画卷通过“回环往复的山林为一个迷离喧嚣的岸上世界提供了铺陈的空间”的特点。
23.对比。将黄公望的山水画与倪瓒的山水画进行多角度的对比,突出倪瓒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回答了在元代山水画家中最喜欢倪瓒的原因。
24.相同:他们都是元代山水画家;他们的山水画都注重“远近相映”的完美统一;
不同:黄公望喜欢横卷,倪瓒喜欢竖轴;黄公望的山水画,注重画面上的地点提示,倪瓒的山水画,地点并不重要;黄公望的山水画,山是主体,水是陪衬,倪瓒的山水画,水是主体,山是陪衬;黄公望的山水画注重体现宏观世界,倪瓒的山水画注重体现微观景象。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能力。作者在介绍倪瓒山水画的特点的时候是用黄公望和其作对比的,可以用文章结尾句总结概括。总的来讲特点是“画面更加简练、平淡、素净,他在一个有限的视域里,描绘世界的博大无垠”。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句子的赏析能力。其中的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黄公望的作品特点展现出来。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写作方法的辨析能力。本文使用的最明显的写作方法是对比,全文都在用倪瓒与黄公望做比较,目的是准确说明各自的绘画风格,以赞美倪瓒山水画的独特之处。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信息的概括能力。
考点:文意理解,句子赏析,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概括信息
点评: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找准符合题意的信息段,然后用原文句子概括总结知识点。对于答案要全面还要简洁。学会赏析句子的方法。具体句子的品析,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等,能准确总结所起作用。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及作用。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等等。通读全文,找准信息段,概括大意。一般的文章,会围绕一个事物(一个道理)进行多角度的说明介绍,每一段中会有一个中心句,我们可以依照中心句来归纳文章大意,概括出符合文题的答案。
25.本段通过《千里江山图》引起的社会反应,既写出了《千里江山图》的重要地位,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6.(1)列数字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的形状;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千里江山图》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数百个局部图景组合”比作了“一幅完整的巨幅山水画立轴”,不仅写出了画师的画技高超,而且突出了《千里江山图》的特点。
27.(1)“最”,说明了《千里江山图》在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
(2)“主要”说明《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除了取自矿物质中的石青和石绿,还有其他的颜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8.《千里江山图》工笔细腻.意境悠远,不仅在青绿色中寻求变幻,还实现了古意与创新的兼备,实景与想象并融。布局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形态错落有致,节奏协调鲜明,达到了“人在画中游”的艺术效果。润色采用大青绿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色泽美。
【分析】
25.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理解。理解段落作用,首先要理解段落的内容,然后结合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的展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突出画作重要地位的同时,激发了读者兴趣,也为下文描述做了铺垫。
26.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该题(1)的说明方法除了列数字外,注意还有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了其在整个中国画史上的地位。该题(2)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在表达其作用时,不要忽略了对画师技艺的赞叹。
27.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其中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解答题(1)时,要从《千里江山图》在山水画中的代表性和地位方面考虑。解答题(2)时,要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来考虑。
2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关键性、概括性、提示性语言。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答案可以从文章的第③④⑤⑥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来概括即可。
29. A.人物画 B.山水画 C.花鸟画
30.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31.B
32.示例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
示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
【解析】
29.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分析第4段首句“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第5段首句“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现为主要对象的画作”,第6段首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从中提取关键词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0.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是举例子说明方法标志性的语言。准确而真切地说明了语段的观点句,即“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1.B项“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对选文理解不正确。原句是“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32.图文转换。要求根据选文信息,说说《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并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可提取原文第8段“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等句,说明此扇面还可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可以通过诗句抒发情感,谈论艺术见解,或咏叹画面境界等。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形式美感,阐释了画面的含义背景,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