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知识梳理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无言之美》知识梳理与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09:3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无言之美》知识梳理与练习
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至,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xù( )暗示,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才能引人人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 )弱。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含xù(________) 薄(______)弱
(2)找出并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_____ 改为_____ _____ 改为_____
(3)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相应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小明同学为了体会文言之美,搜集了一些风景名胜的对联。其中,有副对联小明少抄了一个字,请你为他补全。你认为下面四种方案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山不 千秋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A.墨 B.黑 C.染 D.老
3.下面句子表达的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的道理无关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三缄其口。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语言表达
4.(展中华文化魅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外交部回应日本暖心援助:衷心感谢,铭记在心。
材料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几天,你是不是也被这几句话刷屏了?
被疫情搅得有些恍惚的我们,这才发现:
汉语原来这么美,这么有力量。
……
(摘自央视新闻《这些文字,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样美》)
通过上述材料的阅读,结合日本捐赠标语,对于日本等国家的友好援助所涵盖的反哺内涵,对于中华诗歌文化,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从以上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只说“红杏枝头有春意”,就不好,“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这个境界就活动起来了。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还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也全都点染出来了。如果你说“云破月来花有影”,这是废话,云破月来,花当然有影了。但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那个感受、那种意味就跑出来了。花在月下的暗淡一扫而空,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起来,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欣慰。这就是说,在诗词里面,你要能够真切而且生动地把你的感受传达表述出来;只须有那样的一个活泼的字,整个句子就有了境界了。
(节选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材料二)
《塞下曲四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此诗言兵威所震,强虏远逃,月黑雁飞,写足昏夜潜遁之状。追奔逐北者,宜发轻骑蹑之,而弓刀雪满,未得穷追,见漠北之严寒,防边之不易也。
(节选自俞陛云《诗境浅说》)
(材料三)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人胜。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对于诗词很疏忽。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丽!风涛虫鸟的声息有多么和谐!用颜色来摹绘,用金石丝竹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践天籁,糟蹋自然!无言之美何限!让我这种拙手来写照,已是糟粕枯骸!这种罪过我要完全承认的。倘若有人骂我胡言乱道,我也只好引陶渊明的诗回答他说:“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5.“大雪满弓刀”中活泼泼的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提示说说你的理由。
6.朱光潜先生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7.朱光潜先生认为“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假如你十分认同他的观点,希望中学教材中能增加诗词方面的内容,请你向中学语文教材编委写一封建议信,根据目前的学习现状,说说你的想法,并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理由。要求格式正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赓续[注]汉字音韵之美
桂从路
①最近,一篇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如今却得到“认证”。对此,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②说服到底念shuō fú还是shuì fú,铁骑究竟是tiě qí还是tiě jì?事实上,这些读音出现争议,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发布第三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征求意见时,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读音就成为规范读音。除了这些日常用语中的读音改动,有些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也引发热议。像“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改为xié)、“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改为shuāi),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了韵律美感。
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如果把语言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这条河流中既有河水奔腾而下,也随着支流的汇入、地势的起伏,以及地貌、气候、植被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④然而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才是河流的本质。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
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这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于反复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关注字词读音的修改,正是因为存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
⑥进而言之,人们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常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诗情。我们不可能要求语言一成不变,相反,更有效率、更为实用、更能容纳当下生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应看到,在变动不居中,我们仍然需要找到接续传统的空间。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赓续:继续。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修改后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
B.诗词中留存的古音被修改,完全打破了诗词的合辙押韵,影响诗歌美感。
C.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是中国传统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D.人们希望留存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是希望诗歌能多一份诗情。
9.文章③④段为什么要写“河流”与“河床”?请简要分析。
10.文章是怎样运用“然而”“进而”等词语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类文阅读
无言之美 张楑辅
①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吃过饭天已大黑。快10点了,我们仍然聊兴很高。忽然朋友拨了一串号码,等了一会儿,传来电话接通的声音。只是接通之后却不见她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
②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过了五六分钟,她把电话放下了,回头对我一笑,说:“很奇怪吧?”
③我点头。
④她说:“我在给我的母亲打电话。”
⑤我问:“那你们怎么都不说话?”
⑥她说:“我母亲是个聋哑人。”
⑦我奇怪地问:“那她怎么能听见电话铃响呢?”
⑧她说:“我母亲的电话就放在床头柜上,她每晚都侧着睡,就是为了能看见来电话时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其实那个电话就是我和弟弟打,因为母亲什么也听不见,看见话机上的来电显示就会知道是我或者弟弟。母亲接起电话的时候,虽然不说什么,可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和母亲的心离得很近!有时深夜我会打电话回家,就是想知道母亲有没有睡,她睡着了就不会接电话了。”
⑨我的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很深很深的感动,一下子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我很久没有给她打电话了。朋友打电话的事就像一枚落入我心中的石子,激起了我沉积已久的亲情。
⑩朋友那一刻的无言,实在胜过千言万语。她让我看到了亲情的另一种美丽,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这种美丽的亲情,就是我们眷恋的一切,就是我们好好活着的理由!
 (摘自《感动人生》)
11.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2.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1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加粗的“另一种美丽”?
14.生活中你一定感受这样“无言之美”,请你写出当时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低调之美
王永清
①《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由此可知,“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它演绎出深厚的境界、风范、哲学、修养。
②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竹外桃花三两枝,低调的人虽寥寥,却构成了世界生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③低调是平和恬淡,对人对己,说话处事,不张不扬,不骄不狂。这样的人,逆境时能忍耐,顺境时知收敛,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宽以待人,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正考父被任命为士时,他低着头走路;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弯着腰走路;被任命为卿时,他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看起来虽有些夸张,但正考父的这种谦逊、低调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④先贤有言:“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张牙舞爪。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恰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⑤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但我们这边不是。”他感叹当下国内很多搞艺术的人,喜欢自我显摆:“……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⑥适当放低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清净内敛的处事风格,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老子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矜持内敛,谦和有礼,淡泊从容,自然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
⑦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低调者无需吹嘘,并不是没有吹嘘的资本,而是有了这个资本,却更懂得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有内涵、有修养、有自信的人,从不在乎自己低一点而被人瞧不起。
⑧著名学者季羡林,当有人给他各种桂冠之时,他却感到诚惶诚恐,浑身不自在。他说:去掉了“辉煌光环”,就“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清醒,阅尽沧桑的悟见,更有包容与豁达的成熟。
⑨低调,不是退缩,不是无作为,而是一种去留无意的胸襟,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总而言之,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5.请写出本文的主要观点。
16.第③段中画线语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7.第①⑥段中画线句子,均引用了名言,分别有何作用?
18.请赏析下面句子。
(1)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
(2)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留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①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一幅画,往往只需看它的留白,便可以看出主人胸中的丘壑,境界的高下。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以无胜有,以少胜多。
②生活同样需要留白。下棋,要“留眼”;说话,要“留心”;手下,要“留情”;话不说绝,事不做尽,锋芒不全露,得理让三分。路径窄时,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俗话说:酒斟八分平,饭吃七分饱。生活也是一门艺术,既要努力奋斗,勇猛精进,也要有闲云野鹤般的恬适心境,疏密有致张弛有度,生活才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
③钱多的,少一分贪婪;位高的,少一分追逐,就会多很多幸福。有一则短语说:给事业留点亲情的空白;给欲望留点休止的空白;给功名留点道德的空白;给交际留点包容的空白;给心情留点平和的空白。
④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人生的常态。如何给人生留白呢?
⑤亲情需要留白。给孩子一点独立的时间,让他们与朋友玩耍。给父母一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适当独处。有时要远远望着,有时要默默关注。尴尬的事不要揭穿,钱财的事别分得太过清楚,谁对谁错有时并不重要。发火时悄悄走开,争论时淡然一笑,亲人永远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即使血浓于水,也要保持独立的空间,适当留白,太近,则伤。
⑥友情需要留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哪怕彼此久未联系,却一直深藏心底,即使相隔多年,却依旧不会疏离。天冷加件衣,饿了加点饭,病了记得吃药,轻轻一声问候,便有了心的温暖。周国平说过:“距离是朋友的氧气”。不揭露朋友的隐私,不干涉朋友的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往,应该有各自的空间,有自己的底线,能够自由呼吸,亦能拔刀相助。仿佛星星与月亮,彼此照耀,互相温暖。
⑦心灵需要留白。删繁从简,粗茶淡饭,享受简单的幸福。适当独处,适当静坐,痛快工作,痛快休闲。把心放平,把心放宽,诗意地栖居。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留一点闲暇时光,静对一朵花,一棵树,一片云,一江山水,释放自己,观空自己,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适当减少欲望,简单地、淡然面对生活的种种,每天让心事归零,及时清空心中的垃圾,删除不必要的烦扰,释放心灵的空间,让灵魂清风朗月,让心灵海阔天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整个秋天只取一叶。
⑧留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绘画中有“计黑当白”,音乐有弦外之音,戏曲中有虚拟动作,诗文有意在言外,佛陀有拈花一笑。人生不能挤得太满,当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心处参禅。意蕴更显深远,生命更鲜活。人生贵在留白,能留白和会留白,是胸襟,是气度,是智慧,是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从容、淡然的生活方式。
(改编自散文在线)
(知识链接)
留白,原指书画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为使整个作品画面更有意蕴,而有意留下部分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如右图: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19.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20.“留白”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
21.文章开头谈到中国书画中的留白,有什么作用?
22.文章第⑥段引用周国平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23.作者认为该从哪三个方面给人生留白?联系生活,举一实例谈谈如何做到“留白”
留白之美
女儿在一边朗读课文,声音很大,语速过急,时不时地喘不过气来。
我偷笑。因为光听,我都感到很累。
而后告诉她:“慢慢来,朗读需要抑扬顿挫。懂得恰当的停顿,以此来换气。不但不累,还很舒畅。”
她小,不懂得给自己留出喘息的机会,自然读不出作者的情感。
忽而联想到我小时候听戏,特别是秦腔《王宝钏》后面一段,薛平贵十八年归来后,与王宝钏相见,王宝钏的一段唱腔:“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唱速很急,几乎于是念出来的。跟着哼唱,我总是被气憋得脸通红。
爸爸笑我:“你不换气,总憋着,怎么能把戏唱好?那不累才怪! 演员就是留了气口,才气息不乱的。”原来,气眼被堵住了,自然行不通了。所以,要保证畅通,需要留空隙。
留白,是一种需要,至关重要。
闲暇时光喜欢沉醉在文字里,一撇一捺地书写着自己的点点感悟,或喜悦或惆怅。A文字里既想坦露心事,又在遮掩心事,坑坑洼洼布局着。待到后来,总会留下一段说未说出的话交给读者,省略号里你随意猜测。这是句段的留白,给人遐想空间。有些文章写得太“完整”,从开始到结尾,作者把读者心里的猜测全盘托出,看似共鸣,实则失去了浮想的空间。看完即完了。
读汪曾祺的小说《陈小手》,主人公是陈小手,小说中还写到其他人物有团长、团长姨太太、李花脸的女儿,请注意这个“李花脸的女儿”,从身份和意义上说,她在小说里是一个和陈小手相对峙的另一个人物,应该有些情节吧!可作家惜墨如金,不到30个字就把她打发了,并且以后不再出现。但一句“是个老姑娘”,包含多少社会内涵和人生感慨呀!这样处理简单真实,让人浮想联翩。总之,留白恰到好处。
文学作品里的留白莫过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惆怅了千年。因为留白,动人、深刻。
喜欢国画的人都知道,国画讲究留白。寥寥数笔,几点勾勒,一幅山水花鸟图就这么简洁、自然、质朴地展现在你眼前,你看不出有多少内容,却曲折幽深。有时候,几行竹子,一间小屋,二人对弈,便构成了国画里面的境界。空出来的缝隙占据了大篇幅,却深邃不着边,给人无限遐想。这便是留白之美。
小时候,粘着妈妈,不离半步,那是因为依赖。长大了,不再跟着妈妈,是因为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
留给自己的空间,用来干什么?独处,思考……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万事万物,讲究留有缝隙;做人处事,讲究留有退路。切不可把生活塞得满满的,那样我们会活得很累,就像唱戏缺气,文章缺韵,画画缺幽深。
爱一个人也同样如此,林徽因让金老想了一辈子,是因为没有在一起。倘若时时刻刻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之间没有了间隙,琐碎的俗事夹杂而来,那爱情的标本便也不复存在了吧!所以,爱一个人,就给他足够的空间。他走了还能再回来,那就是你的;他走了没回来,那就不是你的,今日不走,迟早也会走。给爱间隙,才会让爱更加完美。
留白,爱情里不可缺少的一味佐料。
B好的留白,如瑟瑟冬日的一抹翠绿,给你带来绿意盈盈;如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让你身心通透。
人生需要留白,给自己留一份静心思考的空间,哪怕发发呆,至少可以给灵魂追赶脚步赢得时间。
雪小禅说:留白,是给你的那段时间,让你在苍翠的空间里,听着时间之绿水,从空旷的屋檐下,滴答、滴答,落下了——你尽有的苍绿,却绿得这样盎然。
24.文章开头写女儿朗读和“我”儿时唱戏的事情,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5.文章写了哪几种情形下的“留白”?
26.文章以“留白之美”为题,读完全文,你认为留白美在何处?
27.请按要求对AB两处划线句子做赏析。
A文字里既想坦露心事,又在遮掩心事,坑坑洼洼布局着。(词语运用角度)
B好的留白,如瑟瑟冬日的一抹翠绿,给你带来绿意盈盈;如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让你身心通透。(修辞角度)
结尾作者用引语对留白进行了富有诗情和禅意的解读,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期冀?
参考答案
1.(1)蓄、 bó (2)至 致 倏 疏 (3)若即若离
【详解】
(1)“xù”写作“蓄”。含蓄:包容、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薄”读作“bó”。薄弱:指思想意志不坚定,单薄脆弱。
(2)“尽至”应写作“尽致”,意为到了极点。“倏忽”应写作“疏忽”,意为粗心大意。
(3)“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这一成语是若即若离。若:好像。即:接近。离,离开。
2.A
【详解】
填“墨”字好。首先“墨”与“弦”对应,都是名词。其次在这里可看成名词动用,即“用墨画”之意,使语句立体起来,增加了意蕴。由此“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的字面意思变为:翠绿的青山不是擅画者非凡的笔墨所画,但永远像美丽的画一样原色不败;清澈的水没有琴玄但是永远奏响美丽的声音。而其它几项都没有上述两个要求。所以选A。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无言之美”就是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而不露。或者“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A.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这是一种无言之美;
B.老子《道德经》开卷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
C. “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与“无言之美”无关。
D. 不开口表白,情意越浓。体现了一种无言之美;
故选C。

4.角度一:结合材料中的援助行为,反哺内涵,谈谈自己的理解;角度二:日本标语的用意或意思,结合材料二 中国文化魅力,谈谈自己的理解。
【详解】
这是一道主观题。仔细阅读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在第一时间的雪中送炭,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在文化思想上下了番功夫,几句古诗句,寥寥数语,打动了无数国人。由此可见,中华诗歌文化具有感染人心的巨大力量,日本人民对于汉唐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更值得我们敬仰。
5. 是“满”字。满字首先点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瞬间铺满将士之弓刀的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边塞的苦寒和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同时虽未直接写战斗的场面,却能让人联想到在茫茫雪海中骁勇的将士们飒爽的英姿、威武的气概,以及战斗的激烈和紧张肃穆的氛围。
6. 言是有限的、固定的,而意却是无限的、变化多端的,言固然无法完全地传达所要表现的意思,然而,却能留给读者以想象和玩味的空间,使文学更有韵味。文学之美,不仅仅在已经表达出来的意思上,还在于那些没有说尽的、含蓄无穷的言外之意。追求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恰是文学创作的目标。(答到三点给全分)
7. 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目前的教材中,诗词所占的比重较轻;(2)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而诗词作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3)品读诗词能提高文学鉴赏力。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创见,只要言之有理,不脱离中心,即可。
格式为:
尊敬的教材编委会:
您好!我是来自南京市的一位初中生。
内容:
此致
敬礼
南京市初三年级一名学生
2018年11月13日
【解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的“在诗词里面,你要能够真切而且生动地把你的感受传达表述出来;只须有那样的一个活泼的字,整个句子就有了境界了”可知【材料二】中《塞下曲四首?其三》诗句“大雪满弓刀”的“满”字,既写出了雪花纷纷、大雪漫天的场景,让人体会到边塞的苦寒和将士们戍边的艰辛。又突出了将士们英勇、威武的气概,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和紧张的氛围。使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更加深邃。据此理解作答。
6.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筛选材料三中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来概括作答。
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材料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作答。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的原因从“诗词作品最能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和“现行教材中,诗词所占的比重较轻”等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8.B
9.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语言与民族共同文化比作“河流”与“河床”,化抽象为形象,生动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积淀的关系。
10.文章先指出“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是必然现象”,紧接着用“然而”转折,指出应呵护语言的文化传承功能,最后用“进而”总结并确立自己的观点:语言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也要保存接续传统的空间。
【解析】
8.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B项有误,原文是“部分诗词”,“完全”过于绝对化。
9.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要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河流之下,也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阐述了语言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先提出“语言在演变”这一观点,接着用“然而”强调应该重视、呵护传统的语言文化,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重视语言的发展”。
11.一是交代背景,是在天已大黑,朋友家做客时打电话;二是点题,用“不见他说话”“电话那一端也是静悄悄的”来点出题目中的“无言”;三是设置悬念,接通电话而不说话,技法读者的阅读兴趣;四是铺垫,为下文写母女电话中的无言做铺垫。
12.方法:神态;分析:通过对人物神态描写,写出了朋友拨通母亲电话的满足感。
13.是一种安静深沉,却又直指人心的亲情。
14.示例:我期中考试考的很不理想,当我垂头丧气时,同桌悄悄的在我的文具盒里放了一个纸条,上面写了这一样一句话:“同桌,你不要灰心,这次考试,你只是没有发挥好。相信你下次考试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我们一起加油吧!”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合首段的一般作用分析。文章讲述了朋友给聋哑母亲打电话的故事。第①段“朋友家”“天已大黑”“10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和环境。电话接通后,“却不见朋友说话,电话另一端也是静悄悄”,与常理不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并契合标题“无言”,为下文故事做了铺垫。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人物形象方法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画线句“朋友的眼睛微微闭着,一副悠然神往的表情”。属于神态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写出了朋友的眼睛神态悠然神往,显出朋友与母亲通话时的舒适自得,突出了朋友与母亲之间情感交流的满足感。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得出词语表达效果。文章讲述了朋友与聋哑母亲通话的亲情之美。因为母亲是聋哑人,朋友和母亲的通话是无声的。虽然在那五六分钟里,他们之间没有传递听得见的信息,但已经传递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故是另一种美丽。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拓展能力。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无言”即是“温暖的瞬间”,结合生活经历,写出当时的情景即可。
15.低调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的良方。是一种清净内敛的自带风格,是一门做人的艺术。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6.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例举)《左传》中的典型人物对待官位的谦逊故事,证明藏愚守拙,可以让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增加了论证观点的说服力,同时提高了文章的趣味性。
17.(1)开头引用《菜根谭》的名言,生动形象,起到引出论题的作用。(2)引用老子的名言,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低调才是做人的艺术。
18.(1)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排比,形象而有力地论证低调的人的良好风范,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运用对比,“越……越……”的句式,表达了强调的语气,阐述了内心深邃丰盈和肤浅匮乏的不同表现,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性。
【解析】
15.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此题中心论点在结尾总结出来的“低调是一种淳朴之美,含蓄之美,大雅之美。”
16.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文章③段“《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运用了引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中举宋国的正考父不同的走路方式的例子,论证了“藏愚守拙,也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远离了是非漩涡。”的重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17.考查两处引用了名言的作用。第一处在第①段,引用《菜根谭》有句名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为的是引出“低”这一话题,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处在第⑥段,引用老子的话“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自逞得见的人,他往往得不到彰明,而自以为是的人,它往往得不到显昭。同样,自我夸耀的人很多,但他们最后都没能建立起功勋,自高自大者是不能做众人之长的。从反面论证低调才是做人的艺术。
18.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到所写的角度,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角度理解。①句“低调的人,如梅花,暗香浮动;如兰花,清幽出尘;如菊花,淡然高雅。”三个“如……”比喻加排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理,可以使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强烈表达对低调的人具有良好风范的赞美。排比句,增强语言的气势,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②句“内心越深邃丰盈,表面越淡然安宁;内心越肤浅匮乏,表面越浮躁不安。”将“内心越深邃丰盈”与“内心越肤浅匮乏”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内心深邃丰盈的重要性。
19.留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20.人生贵在留白,能留白和会留白,是胸襟,是气度,是智慧,是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从容、淡然的生活方式。
21.解释“留白”的含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留白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2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周国平的话论证了“友情需要留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3..作者认为应从“亲情”“友情”“心灵”三方面给人生留白.
生活实例如:锋芒不全露,得理让三分;学会遗忘,淡定看待人生;凡事不要太较真;多一份包容,少一份烦恼等,凡能结合“做事有度”,事例具体皆可。
【分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阅读全文,根据题目、首尾和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0.本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阅读文章,根据结尾处“人生贵在留白,能留白和会留白,是胸襟,是气度,是智慧,是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从容、淡然的生活方式”,用原文解答。
21.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在本文中作用是:解释“留白”的含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留白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点睛: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
2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引用名人的话的作用,其实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引用名言是道理论证,作用是“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取,阅读文章,根据“亲情需要留白”“友情需要留白”“心灵需要留白”,即可解答第一问;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谈谈如何做,言之成理即可。
24.自然地引出的“留白”思考;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5.文学创作;国画:亲人间;爱人间。
26.①艺术上“留白”有广的想象空同,回味无穷;②与人相处时“留白”让彼此有退路,活得轻松;②为自己“留白”静心思考,给灵魂追赶脚步赢得时间。
27.A.“坑坑洼洼”一词生动地写出创作过程的曲折与用心。
B.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留白生活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8.人生处处要留白,心灵里面太挤了会失去自己,简单生活,纯粹心灵,才能拥有最鲜活的生命(意对即可)
【分析】
24.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本文中自然地引出的“留白”思考;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5.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主要情形:文学创作;国画;亲人间;爱人间。
2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从艺术上“留白”,与人相处时“留白”,为自己“留白”几个方面理解。
点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2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抓住关键词语,品出精妙美。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对比、反问),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
28.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简单生活,纯粹心灵,才能拥有最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