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屈原(节选)》知识梳理与练习
戏剧基本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的基本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剧本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变换不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戏剧分类:(1)、按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2)、按照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历史剧、现代剧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4)、按照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5)按照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等
明确“潜台词”的含义。
潜台词,戏剧术语。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时话就有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而看人物心里有没有想。有时剧中的人物并没有说什么话,但透过简短的语言,可以探知人物的内心活动。我们可以挖掘到人物的未说之意、心中所想(二)、不看人物话是不是这样说,而看人物心中是不是那样想。有时在某些情形之下当事人对有些事不便说明,这时一句话的潜台词与台词的表面字义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三)、不看人物话有没有说到,而想人物心中意有没有说尽。潜台词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不分析其“话外之意”,是难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作品的人物形象的。
写作背景
《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
字音词义
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主题概述
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
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找出几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②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③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④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他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通过反问、反复、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欺民惑众,压迫人民。表达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②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③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彩;④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5.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对话内容是靳尚向郑詹尹授意密谋暗害屈原,接着是屈原的独白。一方是邪恶势力密谋策划,一方是正义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将到来,达到了剧情的高潮部分。
第二题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世界的期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第三题
示例:①东皇太一庙之正殿。与第二幕明堂相似,四柱三间,唯无帘幕。三间靠壁均有神像。中室正中东皇太一与云中君并坐,其前左右二侧山鬼与国殇立侍,右首东君骑黄马,左首河伯乘龙,均斜向。马首向左,龙首向右。左室为一龙船,船首向右,湘君坐船中吹笙,湘夫人立船尾摇橹。右室一片云彩之上现大司命与少司命。左右二室后壁靠外侧均有门,左者开放,右者掩闭。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地点、道具、布景等。说明当时的环境,烘托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②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情浓粽飘香,又到端午时。苇叶、艾草、菖蒲、香囊、粽子、黄酒、龙舟、①汨( )罗江……这些不仅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端午时令关键词。端午文化尤以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为甚,每年都寄托着黎民大众的绵绵相思。作为政治家,他忠诚地辅佐楚怀王,力图改革,实施“美政”,即便是屡遭贵族排挤毁②bàng( )、多次被流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时,屈原又能深刻地(甲)(A.体恤 B.考查)民情,身处逆境,还念念不忘劳苦大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一位忠君爱民的贤臣,终以特殊的方式辞别人间,但却留下了(乙)(A.至关重要 B.弥足珍贵)的爱国思想,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强国梦想,留给后世无尽的敬仰和崇拜。他的故事也向人们证实了一个道理,爱国者必然为国人所爱,并为千古传颂。
——节选自蔡恩泽《用深厚传统文化涵养民族未来》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 ②( )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 (乙)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二、字词书写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以身xùn( )国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miǎn( )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葛蒲香袋、和菜黄鱼、苇叶粽子、扬波划舟……这些端午的习俗 A (历久弥新/愈演愈烈),装点着生活, B (涵养/润泽)着心灵,成为感动灵魂的一种情sù( )。倘若乡俗是回响在人们心头的一部交响乐,端午则是其中一篇慷kǎi( )激昂的乐章。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以身xùn(______)国 ②miǎn(______)怀 ③情sù(______) ④慷kǎi(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______ B______
三、选择题
3.下列语文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里的“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之后便是“立春”了,它表示春天的开始。
B.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剧中塑造了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
C.临摹有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其中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写的字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D.《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是明朝初期的文学家。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
4.下面对联赞颂的人物,对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②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④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A.屈原韩愈李清照李白 B.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
C.屈原李白诸葛亮陆游 D.屈原文天祥辛弃疾岳飞
5.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十二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本学期学的《杞人忧天》就节选自《吕氏春秋》。
B.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春水》,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C.《皇帝的新装》作者是安徒生,他是19世纪瑞典著名的童话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代表作有《丑小鸭》《海的女儿》《买火柴的小女孩》等。
D.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
6.下面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
B.襁褓、加冠、花甲对应的年龄依次是未满周岁的婴儿、男子二十岁、六十岁。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
D.戏剧往往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是一个凶残毒辣的反面人物;而靳尚则是极力保护屈原的正面人物。
7.下面对各句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分析:作者反复使用“咆哮吧”,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B.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分析:作者运用排比、拟人、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
C.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分析:作者使用排比兼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对污秽、自私自利、充满阴谋的社会的憎恶,对光明、纯洁、无私的社会的追求)
D.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分析:作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8.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如果要从历代文人中为梅、兰、竹、菊各选一位代言人,按顺序匹配最合适的项是( )
A.李白 屈原 苏东坡 陶渊明
B.李白 曹操 苏东坡 周敦顾
C.陆游 曹操 郑板桥 周敦颐
D.陆游 屈原 郑板桥 陶渊明
9.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四、填空题
10.在学校与社区联办的“传统文化知多少”活动中,一副对联难住了大家,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上联:端午___________祭屈原
下联:中秋赏月____________
11.分别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各写一句话,要求语意相关,句式整齐。
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________ _ _ 。 不能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诞生《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
。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材料1】
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财主李富贵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富贵亭。李渔觉得不好,阻拦道:“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你有更好的名字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 )。”
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选自《于丹趣品人生》)
【材料2】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非湘水净你,是 C /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 汀芷浦兰流芳到现今……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 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选自余光中《漂给屈原》)
【材料3】
甲:《水壶传》我也爱看。 甲:和祝英台嘛!
乙:《水壶传》您都看过呀? 乙:梁山伯跟祝英台是另一个故事!
甲:一百零八个大水壶嘛! 甲:你刚才说的梁山……
乙:哎哟,这得多大一个锅炉房啊! 乙:水泊梁山。
甲:人都是英雄好汉,什么锅炉房? 甲:宋江有吧?
乙:英雄好汉有叫水壶的吗? 乙:对对对!
甲:有那本书啊! 甲:扈三娘?
乙:《 》。 乙:有!
甲:《 》? 甲:化蝶了嘛!
乙:梁山泊 乙:哎呀!
(选自相声《满腹经纶》)
读以上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2.【材料1】讲述了李渔为亭子取名的有趣故事,请你根据文意,在A处填入恰当的三个字。
13. 于丹欣赏李渔所取的亭名,其实是欣赏李渔的一种人生态度,请用【材料1】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概括这种人生态度。
14.【材料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请巧妙调换划横线句的语序,将其填在C处,使之意趣顿生。
15.【材料3】是相声《满腹经纶》的节选,读之令人捧腹,却又令人深思,请在两处书名号内填写同一部名著的名字,并说说这部相声讽刺了一种怎样的阅读现象?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屈原
今天,又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悲伤的日子,用粽子来打发那悲伤带来的不愉快。现在的端午节已远远地把伟大的屈原的悲伤抛掉了,剩下的,只是快乐,快乐而已,端午节成为了人们聚会的一个理由。
节日的定义,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屈原死就死了,本来没甚么可说的,偏偏人们发现了他的可悲之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执著性格,所以他从此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英雄。包粽子、赛龙舟都因他而起,本来是个哭哭啼啼的伟人的祭日,结果搞得比结婚还热闹。这就是中国人的纯朴性格,从来不喜欢悲伤的中国人,总是喜欢用各种方法来冲淡悲伤,让快乐暂时把悲伤驱散,让死者长矣已,生者得解脱。
可是纪念,还是要纪念的,年年都提到屈原,这位曾经在汨罗江畔放歌长呼的伟人,当年是在怎样的境地下,作出投江的决定的呢?常常说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他,终于再也不想独醒,决定一死了之。本以为凭借这一死,可以唤醒几个人,或者至少可以给几个人敲敲警钟,结果可怜的屈原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命没了,也没人晓得他死在了汨罗江,到现在还有人在为他的死而争论不休呢。说来真是可笑,几百年后,才有人想起他来,端午节方才应运而生,忠君爱国的思想从此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让多少人掉进了这个窟窿里,为无用昏庸的主子们干了一年又一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予以为,屈原的悲哀,不仅仅是他投江,更悲惨的是他被统治者利用了那么多年。回头看看,我们中华民族那深厚的忠君爱国的底蕴,让一代又一代人失去了向前发展的思想,我们曾经一味盲目地跟随着自己的主人,随着大潮流,缺少质疑的思想,让这个国家显得有点郁郁沉沉。憋得久了,一旦放开就要乱了,于是改革大潮冲起来的泡沫也跟着泛滥起来,一夜之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好的,反而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有了问题。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的同时,却又开始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的大流。
还好,有人还清醒,还好,有人还能旁观者清,还好,我们还有盼望恢复国学的人在。什么时侯,我们的端午节,重新开始祭奠活动,重新开始庄重地看待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时侯,我们的民族才算真正理解了国学的涵义。什么时侯,我们的国家能够以自己的民族特色享誉世界,我们的民族之魂就真的可以屹立不倒了。
我在这一天,祭奠屈原,愿他的灵魂保佑我们的国学继续繁荣昌盛下去,祝愿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不仅仅停留在那特定的年代。我们要延续曾经的辉煌,而不仅仅是站在现在,喟叹过去的兴盛。我爱我的祖国,因此我也喜欢屈原的离骚,千百年来,我们都在企盼一个新的伟大的诗人,但是他没有出现。屈原还将继续在中国人的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们业将一如既往地,将这位伟人的故事流传下去。
16.下列各项对现代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粽子来打发、冲淡屈原投江带来的不愉快。
B.端午节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了人们聚会的一个理由。
C.通过各种活动把伟人的祭日搞得比结婚还热闹,没有悲伤只有快乐。
D.中国人始终在淳朴地把屈原当作英雄顶礼膜拜。
17.下列对“屈原的悲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的死,既没有给几个人敲响警钟,也没有唤醒几个人。
B.屈原投江,没有人知道他死的地点,到今天还有人为他的死争论不休。
C.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思想成为无用昏庸统治者的工具,让很多人被利用。
D.屈原对后世的影响让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的大流。
18.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屈原身上的忠君爱国思想对后人的消极作用。
B.希望社会珍视民族特色,理解国学的内涵,恢复国学。
C.呼吁人们要延续曾经的辉煌,企盼有可以比肩屈原的伟大诗人的出现。
D.嘲弄世人对屈原的纪念方式是对屈原的亵渎。
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④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未指向一个明确的人。
⑤《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⑥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⑦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⑨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19.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用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喜怒哀乐,又表现得大气从容。
C.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D.“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20.《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
21.为什么说屈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戏剧知识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生命,是戏剧文学最本质的特点,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什么是戏剧冲突呢?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的反映,戏剧冲突,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观剧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其中.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等等。
莫里哀及《吝啬鬼》
莫里哀,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吝啬鬼》,五幕喜剧,又译《悭吝人》,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与《欧也妮葛朗台》、《死魂灵》、《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角同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在法语中,“阿巴贡”已成为“吝啬鬼”的同义词。此剧自1668年首演以来,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戏剧人争相排演的作品。
相关评论
莫里哀作品语言幽默读谐,在嬉笑中揭示其本质,从而达到更深刻的讽刺效果。《吝啬鬼》的语言具独特的魅力,无处不闪烁着幽默讽刺的火花,间接反讽可以说是贯穿着《吝啬鬼》的始终。
《吝啬鬼》(节选)
(法)莫里哀
第三场 第一幕
阿巴贡:瓦赖尔,过来帮我一下。雅克厨师,过来,我最后来分配你的任务。
雅克师傅:敢问老爷,我目前具有双重身份,您是要跟您的马车夫说话,还是厨师说话,
我干两份差事。
阿巴贡:我两个都说。
雅克师傅:那您先跟谁说?
阿巴贡:(捶桌子)先和厨师说。
雅克师傅:那您等会儿啊。(他把车夫制服脱去,剩下一套厨师的衣服)
阿巴贡:雅克厨师,我答应今天晚上请人来吃饭。
雅克师傅:这可是一件稀奇事儿!
阿巴贡:你跟我说说,你能够做点什么吃的吗?
雅克师傅:可以,只要您给我钱。
阿巴贡:噢,真见鬼!你感是要钱!(捶桌子、提拳)他们不会说别的,一天到晚就只知道要钱,钱,钱,啊!他们就会说钱,钱就是他们的防身武器,没完没了的要钱,钱!
瓦赖尔: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无知的回答,要花很多的钱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哦,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了。你听好了,这连笨蛋都能够做得到。可是,作为一个有本事的人,应该能用最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雅克师傅:用很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瓦赖尔:那当然了。
雅克师傅:我的天哪,说实话,总管先生,如果你要能把这个秘诀教给我的话,你来做厨师,我就太感谢你了。
阿巴贡:你闭嘴!我们该做些什么吃的?
雅克师傅:您的总管先生,他能用很少的钱做出美味佳肴。
阿巴贡:(捶桌)啊啊啊!我是要你来回答我!
雅克师傅:您想要多少人来吃饭?
阿巴贡:嘘!(双手平放)
雅克师傅:(放低声音)您想要多少人来吃饭?
阿巴贡:大概十到八个人,不过有八个人就够了,八个人的饭菜足够十个人吃的了。
雅克师傅:那好吧!四大盆汤,五大盆菜,先上汤,然后再上菜。
阿巴贡:(惊讶)见鬼!这已经足够全城人吃的了!
雅克师傅:还有烤肉?
阿巴贡:(急忙捂住了他的嘴)我的天!你这混账,你想让我倾家荡产吗?
雅克师傅:还有甜食?
阿巴贡:还有?
瓦赖尔:难道你想把大家都撑死吗?难道先生请客,是为了让他们拼命吃东西而杀死他们吗?你去看一看有关使康的劝告吧!你去问一问大夫吧!再也没有比暴饮暴食,对身体更有害的了。
阿巴贡:他说得对!(指瓦赖尔)
瓦赖尔:雅克先生,你和你的同行要记住,摆满菜肴的宴席是会要人命的,、要想对邀请的
客人表示友好,就得用最俭朴的饭莱来招待他们.因为古人曾经说过,“吃饭是为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阿巴贡:(音乐,怔住,双手向上聆听福音)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过来,我要为这句话拥抱你,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了!“活着是为了吃饭,而吃饭不是为了……,不,不是这样的,你是怎么说的?
瓦赖尔:“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阿巴贡:别忘了把这句话写下来,我要用金宇把这句话刻在客厅的壁炉上面。
瓦赖尔:我一定做到。至于你的晚餐就交给我来办吧!我会把一切办得恰如其分的。
阿巴贡:去办吧。
雅克师傅:太好了,我就不用操心了!
阿巴贡:(对雅克)要准备客人不能多吃的东西,比如说那种肥腻的豌豆羊肉,不,还有,再做上一大碗肉酱,肉酱,不,再多放一些栗子,越密越好。
瓦赖尔:就交给我来办吧!
阿巴贡:(拍掌)现在,雅克师傅,你要把我的马车清洗干净。
雅克师傅:等一下,这是对车夫发话,我先换上车夫的衣服,悠说呢?(他又穿上了他的罩科)说吧
阿巴:(生气,捱拳)你必须把我的马车冲洗干净!把马配好,我要去集市!
雅克师傅:您的马?老爷,您指的是那些吗?您过来看看您的马吧,它们根本走不了路了,我不是说它们倒在了干草垛上,因为那些可怜的马,它们根本没吃的,可是您呢,还这么严厉的让它们节食,它们现在已经变成了幻影,或者是幽灵,已经徒有其名了。
阿巴贡:它们没干什么怎么会病得这么厉害?
雅克师傅:就因为没干什么就不给它们吃的了?您看看这些可怜的牲口,最好是干得多吃得也多,您看它们现在饿得这个样子,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心疼这儿匹马,就好像看见我自己在消瘦,我每天从自己的嘴里省下吃的来喂它们。老爷,对近邻都没有半点同情,心肠太狠了。
阿巴贡:(走向雅克)去一越集市并不是很累的活。
雅克师傅:不,老爷,我没有勇气,没有勇气使喚它们,它们变成这个样子,我不忍心用鞭子去抽它们,您让它们拉车,它们连自己都拉不动。
瓦赖尔:先生,我会请邻居皮卡尔先生来赶马车的。
雅克师傅:好吧,我宁愿马死在别人手里也别死在我的手里。
瓦赖尔:噢,雅克先生也讲大道理了。
雅克师傅:噢,总管先生还真会讲话。
阿巴贡:(握拳,生气)住嘴!
雅克师傅:不!先生!
阿巴贡:(拍掌)住嘴
(有删改)
22.(1)舞台说明:分析剧中划横线的两处舞台说明的表达效果。
(2)人物语言:分析剧中画“”句瓦赖尔台词的表达效果。
23.(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巴贡的吝啬?
(2)同为著名“吝啬鬼”,文中的阿巴贡与课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性格上有区别
24.“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简要概括文中的三组矛盾冲突并探究其作用。
25.某校要举办“课本剧展演”,901班决定选择这幕剧进行演出,推选你作为本剧的导演,请你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剧中划波浪线处需要背景音乐,你会选择什么基调的音乐?并简述理由。
A.优美舒级 B.忧伤凝重 C.活泼欢快 D.激烈昂扬
(2)扮演“阿巴贡”的同学对剧中划双横线部分表情、动作、台词都演不到位,你会如何指导他?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①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高位。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②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③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④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
⑤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2019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6.阅读第①段,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曲、话剧以及歌剧都是凭借讲故事而取胜的,它们的核心都是讲好一个故事。
B.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戏剧讲故事的能力比近百年传到中国的话剧、歌剧技高一筹。
C.凡名剧的故事都能放射出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
D.文学是故事的本质,文学是戏剧的灵魂,没有故事、没有文学也就没有了戏剧。
27.阅读第②段,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注重文本的推敲,抑或是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都会导致戏剧失去生命力。
B.过度强调外包装作用或忽视外包装作用都会使形式大于内容,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不是靠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来完成的,而是靠留白来完成的。
D.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不可取,演员才是戏剧舞台的中心,要通过自身传情达意。
28.阅读③~⑤段,下列对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戏剧舞台上,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戏剧文学的创作者。
B.缺乏文学基础的戏剧文学,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作品缺陷越会暴露无遗。
C.精准开掘与把握所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抓住文学艺术的这个根本,就能使戏剧动人。
D.戏剧文学仅仅追求精致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追求根本,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戏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成语、俗语的产生都与戏曲有关。同时,戏曲中的“戏”字的意义也得到了延伸。
29.“戏”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本义有了多样的引申,阅读图示,选出分别符合“戏”字四种引申义的选项。
本义:动词,奴隶或死囚在宫中表演斗兽。
③动词:耍笑,逗乐。
④名词:玩乐活动。
①名词: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艺术。
②副词:开玩笑地,不严肃地。
引
申
引
申
引申
引申
本义:动词,奴隶或死囚在宫中表演斗兽。
③动词:耍笑,逗乐。
④名词:玩乐活动。
①名词: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艺术。
②副词:开玩笑地,不严肃地。
引
申
引
申
引申
引申
A.①戏剧 ②戏弄 ③戏言 ④儿戏
B.①戏剧 ②戏言 ③戏弄 ④儿戏
C.①儿戏 ②戏言 ③戏弄 ④戏剧
D.①戏言 ②戏剧 ③儿戏 ④戏弄
30.下列成语和俗语都与戏曲有关的一项是
A.粉墨登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妙手丹青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C.字正腔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D.插科打诨 行百里者半九十。
(1)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辛亥革命(1911)前后,一些粤剧艺人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了孙中山倡建的同盟会的活动。社会上有人组织志士班,通过推行粤剧改良的活动,借以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之后受到粤剧改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需以变革求新的精神与方兴未艾的电影进行竞争,粤剧的唱腔等多种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经过不断发展,由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白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节选自《广州传统文化的文化起源》,有删改)
链接一:
半个世纪以前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亲切而形象地说过:“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确实,在漫长的历史风烟中孕育、发展、成熟于岭南地区的粤剧艺术,不但以其独特的地域审美风格赢得粤方言区民众的热爱,而且也因其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族群个性而为海内外华人所长久重视。长夏无冬的岭南风土将粤剧这枝“南国红豆”涵育得苗茁根壮,叶茂枝繁,清新俏丽,风态嫣然。
(选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粤剧》,有删改)
链接二:
艺术是生命,终得领会繁衍的深意。江山人才纵然世代辈出,但于今之世,又有几人领得此道风骚?“粤剧又闷又老土,又不知道在唱什么,年轻的怎么会去看?”这是时下年轻人对于粤剧的普遍态度,被澳门怡情雅叙粤剧社负责人阮顺娟女士一语道破。“是慢节奏的粤剧,跟不上社会迅猛急速的步伐。”阮顺娟道。事实上,自上世纪中下叶起,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电子游戏等新兴的娱乐样式,以更直接、更全面的方式来刺激感观,占领人们的视野,迫使仅靠一桌二椅来推演百事的粤剧逐渐淡出。面对更为纷然杂陈的娱乐选择,自然而然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粤剧之美,亦更为疏远。粤剧观众群的萎缩,不但使名伶心灰意冷,同时亦令粤剧班主的投资减少,导致整体的演出水平下降;而水准的下降,又进一步令观众群萎缩,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选自网络,有删改)
3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粤剧吸纳了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再易语而歌并融进了本地的歌谣、小曲。
B.乾隆至道光年间,外江班汲取本地班的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风格。
C.清咸丰年间严禁本地班演出,是因为本地班艺人组织红巾军起义,反对清政府。
D.粤剧艺人被称为“红船弟子”,是因其乘坐“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演出。
32.下列关于对粤剧“表演艺术”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粤剧的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极大的调整。
B.粤剧表现出的岭南个性,既属于中国写实派戏剧范畴,又轻快流畅、新款善变。
C.受到粤剧改良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粤剧的多种综合艺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D.和新兴的娱乐样式相比,粤剧的艺术水准不断下降,导致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3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适应观众和演出的需要,清末民初的开戏师爷们新编的剧目多为生旦戏。
B.粤剧名伶认为粤剧没落的真正原因是时下的年轻人不懂得欣赏粤剧的慢节奏。
C.粤剧为年轻一代疏远,观众群渐渐在萎缩,但是粤剧始终是民族艺术的瑰宝。
D.和众多艺术形式一样,粤剧曾经经历了极其繁盛的历史时期,曾受人们热捧。
34.请说说第一个文段的行文顺序,并分析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35.为什么人们称粤剧为“南国红豆”? 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①mì ②谤
(2)【甲】:A 【乙】:B
(3)示例:这些不仅是端午时令关键词,其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详解】
(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汨”即生僻字。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谤”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体恤:替他人实际处境着想而怜悯、帮助。多用于尊长对低下者。考查:实地观察调查。文章中的语境是说屈原同情老百姓,所以应该用“体恤”。至关重要:相当的重要,在要紧关头是 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关键点。弥足珍贵:形容某样东西十分珍贵、非常珍贵 。文章中的语境是说留下的宝贵的爱国思想,所以应用“弥足珍贵”。
(3)修改语病。分句间的语序错误。“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是端午时令关键词”对调即可。
2. (1)①殉 ②缅 ③愫 ④慨 (2)历久弥新 涵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慨。
3.A
【详解】
A.有误。“雨水”之后应是“惊蛰”。“大寒”之后是“立春”。故选A。
4.B
【解析】
考查名篇名作的识记能力。①联语嵌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作者即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汩罗江;②这是纪念陶潜的。质绮真醇指的是陶潜的品格(虽然爱酒,醉翁之意却不在酒的口味)。下句就明显了,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拾遗是官职,这句是指忧国忧民的杜甫;④这是郭沫若先生题江油李白纪念馆楹联:铁杵磨针,少年立志,花间酌酒,吟诗赋文,挂弓倚剑,如侠如仙。故选B。
5.D
【详解】
A.“全书十二卷”改为全书二十六卷,《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
B.《春水》是冰心的作品;
C.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不是瑞典童话作家;
故选D。
6.D
【解析】
【详解】
D:靳尚则是极力保护屈原的正面人物表述有误。是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故选D。
7.D
【解析】
【详解】
D对句子的解说有错误。应是表现了屈原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8.D
【详解】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遭遇了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个人的挫败,却没来没有放弃北定中原的壮志,与梅花虽经风雪却高洁不改的品格相同,故可做梅花的代言人;
屈原:是楚国大夫,品行高洁,不与奸邪小人为伍,终为其所害,投江而死,他就如同一株兰花,于幽谷里散出香气,千百年来激励鼓舞着人们,故可做兰花的代言人;
郑板桥:善于画竹,以画竹闻名于世,他以竹喻人,以竹喻己。通过竹子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势单力孤,绝对不向权贵低头,故可做竹的代言人;
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故可做菊的代言人。
故选D。
9.A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根据端午节总述,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因此选A。
10.上联:赛舟(吃棕) 下联:念亲人
【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字数要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上联以“端午”为对象,端午节为祭奠屈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下联以“中秋”为对象,中秋节为表达对亲人思念,吃月饼、赏月等传统习俗。据此进行补写。
11.示例:失去了甘霖,你还会有露珠的滋润不能设想,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利益,哪里会孕育出《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
【解析】
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2.A.且停亭
13.从容[
14.C.你净湘水
15.水浒(或水浒传);对经典名著阅读很少,张冠李戴,不明所以,似是而非。
【解析】
1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即可在对联中“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找出答案“且停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阅读第一段,从作者叙述故事后的感慨“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即可找到“从容”二字。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注意看清本题的要求,阅读材料而全文,了解甲乙对话的语境,根据答题要求,调换划横线句的语序,赞美屈原,即要把人称代词放在前面,把“湘水净你”换成“你净湘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注意看清本题的要求,第一问填写同一名著的名字,根据文中的扈三娘这个信息,就能写出名著是《水浒传》,从文中对答中即可知作者是讽刺一些人缺少文学知识而瞎编乱造的现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D
17.D
18.B
【详解】
1.D.“始终”一词,说法太绝对,与原文“现在的端午节已远远地把伟大的屈原的悲伤抛掉了,剩下的,只是快乐,快乐而已,端午节成为了人们聚会的一个理由”“屈原死就死了,本来没甚么可说的,偏偏人们发现了他的可悲之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执著性格,所以他从此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英雄”不符。故选D。
2.D.结合“屈原的悲哀,不仅仅是他投江,更悲惨的是他被统治者利用了那么多年”“改革大潮冲起来的泡沫也跟着泛滥起来,一夜之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是好的,反而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有了问题。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的同时,却又开始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的大流'”可知,D项说法不符合原意,“让我们开始对老祖宗产生质疑,盲目地跟随西方文化的大流”并不是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故选D。
3.AD两项中的“批评屈原”“嘲弄世人”偏离文章的主旨,是错误的;
B.根据句子“什么时侯,我们的端午节,重新开始祭奠活动,重新开始庄重地看待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时侯,我们的民族才算真正理解了国学的涵义。什么时侯,我们的国家能够以自己的民族特色享誉世界,我们的民族之魂就真的可以屹立不倒了”可知,作者倡导社会要珍视民族特色,真正理解国学的内涵,恢复国学;
C.结合“我也喜欢屈原的离骚,千百年来,我们都在企盼一个新的伟大的诗人,但是他没有出现。屈原还将继续在中国人的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们业将一如既往地,将这位伟人的故事流传下去”可知,作者写此文,并不是“企盼有可以比肩屈原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故C说法错误;
故选B。
19.C
20.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
21.(1)屈原是把集体话语变成了个体话语的第一人,他把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呈现出来,体现诗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2)屈原是把自己生命彻底诗化的第一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详解】
1.C.“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理解错误。依据③段“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可知“意在说明有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文中关于“诗人”说明主要是在第⑧段,结合作者对“诗人”分析的语句来概括即可。“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作者认为“诗人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即是答案。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第⑤段“《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第⑥段“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第⑦段“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可得出:屈原是把集体话语变成了个体话语的第一人,他把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呈现出来,体现诗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第⑧段“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可得出:屈原是把自己生命彻底诗化的第一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22.(1)雅克师傅的一脱一穿,表达了他对阿巴贡让自己一个人干两份差事的不满。这种幽默的戏剧语言间接讽刺了阿巴贡的贪婪吝啬,令人发笑,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2)这句古话,原意是要强调人要有精神追求,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瓦赖尔巧妙地借此来表达不要去讲究吃什么,有得吃就可以了,正合阿巴贡之意,这句话把瓦赖尔对阿巴贡的讨好巴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极富个性化。
23.(1)阿巴贡让雅克师傅一个人干两份差事;阿巴贡极尽吝啬的请客之道;阿巴贡对待马的狠心肠。
(2)从选文来看,同为“吝啬鬼”,阿巴贡虚伪自私,又好面子又撕里子,守财但并不害人;而夏洛克,作为商人,阴险狡诈,更为狠毒,守财又欲害人。
24.阿巴贡与雅克师傅之间的冲突,雅克师傅与瓦赖尔的矛盾冲突,阿巴贡自身性格的矛盾冲突。作用: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戏剧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25.(1)示例1:选择A,理由:因为阿巴贡听到瓦赖尔的话,为自己的吝啬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他开心、兴奋。优美舒缓的轻音乐正可以渲染他这一愉悦心理。
示例2:选择C,理由:活泼欢快可以营造一种轻松诙谐的氛围,起到讽刺作用,讽刺阿巴贡为了达到守财的目的,把那句古话当成了救命稻草,音乐烘托了他的丑态,强化了喜剧效果。
(2)这段台词主要表现了阿巴贡的愤怒。阿巴贡视钱如命,别人提到向他要钱等于是在要他的命。表演时一定要把他愤怒,甚至有点歇斯底里的样子表现出来。捶桌子、握拳的动作一定要有力,说台词时尽量加快语速,渐进地放大声音,尤其是说到“钱”字时要大声、重音,连续说“钱”字时同时要加快语速。
【分析】
22.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雅克师傅具有双重身份,干两份差事。当阿巴贡和厨师说话时,他就把车夫制服脱去,当阿巴贡对车夫发话时,,他就换上车夫的衣服,这一“脱”一“穿”,包含了他对阿巴贡让自己一个人干两份差事的不满。这种幽默的戏剧语言间接讽刺了阿巴贡的贪婪吝啬,令人发笑,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吃饭是为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里肯定用的不是句子的本意,原意是要强调人要有精神追求,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瓦赖尔巧妙地借此来表达不要去讲究吃什么,有得吃就可以了,正合阿巴贡之意,这句话把瓦赖尔对阿巴贡的讨好巴结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符合人物特点。
23.嗜钱如命,极端吝啬是阿巴贡形象的典型特征。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让雅克师傅一个人干两份差事;为了省几个菜钱,让厨师用八个人的饭菜招待十个客人;不给马吃的。阿巴贡虚伪自私,又好面子又撕里子,守财但并不害人;《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这是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24.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如阿巴贡与雅克师傅之间的冲突,雅克师傅与瓦赖尔的矛盾冲突,阿巴贡自身性格的矛盾冲突。作用: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戏剧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25.选择恰当背景音乐,理由要充分,能支持自己的选择即可。背景音乐要与人物的心情相吻合,阿巴贡是个极其吝啬的人,当听到瓦赖尔的话,为自己的吝啬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他很开心、兴奋。所以选择A符合他此时的心理。
阿巴贡是个吝啬鬼,当听到要花费很多钱时,要钱就是要他的命,阿巴贡很是愤怒。所以表演时一定要把他愤怒,甚至有点歇斯底里的样子表现出来。捶桌子、握拳的动作一定要有力,说台词时尽量加快语速,渐进地放大声音,尤其是说到“钱”字时要大声、重音,连续说“钱”字时同时要加快语速。
26.B
27.A
28.C
【解析】
26.B.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戏剧与戏曲、话剧、歌剧间是种属关系;由原文“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 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臵”可见,国外话剧、歌剧并不逊于中国戏曲。
27.B.“形式大于内容”不是“忽视外包装作用”导致的。
C.“不是靠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来完成的,而是靠留白来完成的”表述过于绝对。
D.“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不可取”曲解文意。
故选A。
28.C.对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原文“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可见,选项将“文学艺术动人的根本”偷换为“文学艺术的根本”。
29.B
30.C
【解析】
试题分析:
29.学生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选出正确的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0.A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戏曲无关;B中“妙手丹青”与戏曲无关;D中“行百里者半九十”与戏曲无关。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1.B
32.C
33.B
34.第一个文段以时间顺序行文,这样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粤剧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特点。
35.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是南国的代表,而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红豆寄寓相思,粤剧也是海外游子、港澳同胞思乡的载体,所以以红豆比喻粤剧,再恰当不过。
【分析】
31.B项“外江班汲取本地班的养料”说法不符合文意。原句是“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
32.C项“粤剧的多种综合艺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粤剧“表演艺术”的表述,符合文意。原句是“社会上有人组织志士班,通过推行粤剧改良的活动,借以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之后受到粤剧改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需以变革求新的精神与方兴未艾的电影进行竞争,粤剧的唱腔等多种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多种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不是“多种综合艺术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33.B项“粤剧没落的真正原因是时下的年轻人不懂得欣赏粤剧的慢节奏”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原文是“是慢节奏的粤剧,跟不上社会迅猛急速的步伐”,也就是说,不是年轻人的问题,是粤剧自身“慢节奏”的问题。
34.考查文段使用的行文顺序。从“明中时期”“明嘉靖开始”“乾隆年间”“乾隆至道光年间”“咸丰四年(1854)”“光绪十五年(1889)”这些词语分析,第一个文段是以时间顺序行文。作用很清楚,这样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粤剧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特点。
35.考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人们称粤剧为“南国红豆”的原因。问题出自材料一周恩来“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都应受到重视”一句。“南国红豆”使我们自然想到了王维《相思》中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红豆寄寓相思,粤剧也是海外游子、港澳同胞思乡的载体,红豆与粤剧有着极大的相似点。由此人们称粤剧为“南国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