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上图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第Ⅲ阶段( )
A.城市化发展以小城镇为主导
B.城乡一体化地带初步形成
C.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减弱
D.城市化向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在广州举行的“珠三角地理经济结构变化研讨会”上,不少区域经济学专家认为,珠三角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体”时代。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文字描述,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处于________阶段( )
A.夯实基础 B.“三来一补”
C.加速发展 D.发展“泛珠三角”
4.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加速了( )
①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②人口向城市集中
③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④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播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意的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耕地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能力提升】
6.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B.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在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下发展
C.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D.目前,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据此完成7~8题。
7.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8.目前,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读图,完成9~10题。
―→ ―→―→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9.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10.关于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1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哪方面发展条件稍差( )
A.交通不便
B.国内的经济腹地较小
C.农副产品供应缺乏
D.水资源不足,气候温暖湿润
1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市场指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料指向型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读下图,完成13~14题。
13.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土地的次生盐碱化
B.土地沙化
C.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D.建设用地过多
14.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D.改造或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15.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为7 361亿元,2004年为13 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工业。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双选)( )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_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4)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________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双选)( )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6)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________和________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参考答案
1.A 2.D [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人口、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城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它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周边工业卫星城的发展,在城市周围出现了许多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小城镇。第2题,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第Ⅲ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A、B两项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州和深圳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3.D 4.D 5.D [第3题,“超级城市体”是关键词,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形成,其工业发展已经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的后期——发展“泛珠三角”阶段。第4题,工业化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④的说法不对。第5题,此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应注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
6.B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目前,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7.B 8.D [第7题,“主导”是关键词,深圳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特区”优惠政策。第8题,近些年来,深圳开始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通信产业、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产业、视听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轻工产业和能源产业等七大主导产业部门。因此,科技是深圳近些年来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
9.D 10.A [从图中两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都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甲地区是对外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建立推动了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属于外资驱动型城市化地区,这类地区的典型代表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乙地区是大城市扩散,带动周围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苏南地区。]
11.B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经济腹地范围较小,因此当前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
12.A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
13.D 14.B [该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占用了大量农田,使耕地面积减少。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三种观点来解答。]
15.(1)劳动 轻纺 (2)CD (3)技术(或知识) 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 (4)1.8 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5)AC (6)湖南 云南 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外来资金、技术,促进了珠三角的发展,重点发展了轻纺工业。90年代后,产业调整,开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但目前面临能源供应紧张,劳动力素质低的困难。构建泛珠三角地区,可以促进周边落后地区发展,也可促进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产业升级,实现双赢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