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后练习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课后练习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2-27 21: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3)
【基础过关】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 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不是湿地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3.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下列利用方式正确的是(  )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
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
C.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D.“退田还湖”,发展旅游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5.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植树造林为主
【能力提升】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6~8题。
6.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7.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8.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完成9~11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源减少
11.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读“东北地区沼泽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沼泽面积自北向南逐渐________(增大、减少)。试分析形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2)三江平原有大面积的沼泽集中分布,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气候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地势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质、土层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保护沼泽这种湿地?试说出沼泽地主要的生态功能。
 
 
(4)试分析有没有一些产业部门,既能利用沼泽资源,使其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沼泽生态功能不至于丧失?并作简要分析。
 
 
 
【巧学速记】
湿地的价值和功能
价值 生态价值 ①调节气候、美化环境;②涵养水源、调蓄洪水;③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④为各种野生生物的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经济价值 ①提供水资源、粮食、农副产品、药材和工业原料;②利于航运以及旅游观光等;③湿地还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功能 产出功能 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等
调节功能 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生态功能 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降解功能 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
其他功能 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航运、各种动物的栖息地等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湿地的概念及“地球之肾” 湿地的概念是常考点,湿地的生态价值最易出考题
湿地资源问题 湿地破坏的原因和危害是切入点
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的措施是当今热点问题也是常考点
 
参考答案
1.C 2.B [第1题,此题在文字材料中给出主要的湿地类型,然后判断给出的四幅图片,很明显图③是海洋,不属于湿地的范畴。解答此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水面都属于湿地。第2题,湿地的主要功能或用途应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它可通过调节径流等达到调节气候的目的,而不是作为各种用地的后备资源。]
3.D [改变湿地的性质和功能都违背自然规律。]
4.A 5.B [三江源地区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和人为破坏,源头地区和周边区域植被减少,草场退化、鼠害肆虐、土地沙化、干旱加剧、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江河断流、湖泊干涸、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受自然条件限制,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就是生态环境建设。]
6.A 7.C 7.B [第6题,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纬度低,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7题,“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第8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9.A 10.B 11.C [第9题,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洞庭湖湖床抬升,加之围湖造田,使得洞庭湖湖面缩小。第10题,湖泊环境恶化后水灾频发,主要是湖泊蓄水能力下降,其调蓄功能降低。第11题,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引水灌溉,以及西部地区蒸发旺盛、植被稀少,下渗量增大等。]
12.(1)减少 北部降水丰富,气温偏低,蒸发量小,冷湿的环境使其沼泽广布;南部气温偏高,春季干旱明显,地表积水难以保存。
(2)冷湿特点突出 地势低洼且平坦 有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层分布,使地表水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或沼泽
(3)沼泽也具有调节气候(如同湖泊、水库)、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等重要价值。 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长、生存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4)用芦苇造纸(并治理造纸厂的废弃物),发展湿地养殖业,利用湿地的特殊生物物种发展生物制药等。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东北沼泽的分布、原因、作用和对沼泽的合理利用。根据气候和地形差异,分析东北地区沼泽分布地区的差异,认识沼泽的主要成因;沼泽的生态功能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合理利用就是既要求有良好的经济利益,又要求有良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