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今年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B.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大城市。
C.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D.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3.我国要建好垃圾分类市场体系,应从过去借鉴哪些经验?请结合材料二
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蒯金匠
杨海林
清康熙年间,县令董其在关帝庙内建演戏楼,特书“摹古绘今”四字,命砖雕艺人季洪阴刻入砖,填以花青,嵌于照壁。
董氏每字起笔皆作“渴笔”,显得虚灵秀峭,运笔则侧锋直行,宛如折带屈铁。通幅清隽流丽,遒劲有力,非常人所能及。
为表对关帝虔诚,董其有将此四字贴金的想法。可能做成事儿,但费用不从财政上支出,这才是做官儿的能耐。
董其脑筋一转,主意就来了:他腾出戏楼临街的一间作为门面,想租的人,不但要付租金,还得先把那四个字贴上金。
安东城不乏殷实的生意人,要贴金,肯定是有人花得起的。
主要是大家把董其的意图想复杂了——堂堂一个大老爷,恐怕不是让你多花几两银子吧?
蒯金匠本来是个在街头支摊的主儿,现在听人这么一说,他的心痒痒了。
他来找董其。
老蒯,本来我想把这个事弄得好玩一点儿,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那么大的几个字,要全贴上金,至少得一二两金子吧?你砸锅卖铁,能凑得齐?
蒯金匠就自我解嘲地笑,我就一个混日月的手艺人,身上有个一两钱金,足够用了。
那你怎么贴?
贴字的金不都是箔吗——箔不都是金碾的吗?
县太爷的一口热茶差点儿喷出来:好好好,老蒯有本事,一两钱金子,你能碾多大?
耳屎大的一点儿金,老蒯拿个锤子不紧不慢地碾了一上午,呀,竟成了大匾大的三片。
手艺了得!
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生意自然是好得不得了。
虽然打箔的手艺好,但老蒯几乎不给人打箔。一般他只接化金的生意:客人拿来一副耳环,嫌不好看,要化了,重新打一枚戒指——这个活,老蒯接。
接到这种活,老蒯会把客人的耳环放到一块操作板上,躬身先到关帝庙烧一炷香。
操作板是硬木的,可能是为了好玩,老蒯在中间嵌了耳屎大的一坨金。
黄亮亮的,晃眼。
客人就在心里“嘁”一声:这个老蒯,攒了一辈子就攒这么一点儿家当。
但这个念头客人仅仅是一闪。他就看到老蒯拿出一支喷枪,喷枪里喷出一根火线,瞬间就能将操作板上的金熔化掉。
——操作板是木头的,不会被烧煳?
往往客人这样想的时候,他要的戒指已经出现在老蒯的手上了。
老蒯在戥子上称了重,客人伸过头一瞧,跟在家里秤的一模一样。
客人竖起大拇指:老蒯这人,做生意地道。
实际上呢,老蒯的手法快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在化金的过程中(当然是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他先是熔了客人的真金,再熔了自己嵌在操作板上的假金,又让金汁局部冷却,留下耳屎大的一坨重新凝固到案板上。
不知不觉,便偷梁换柱了。
安东府衙离关帝庙不远,所以县太爷的生意,老蒯也做得到:县太爷喜欢金。巴结他的人自然会以金相送。
县太爷一面和送礼的人攀谈,一面命娘子匆匆忙忙地跑了来,请老蒯化金。
化掉以后做什么呢?
还是做原来的东西。
还做原来的东西?逗我呢吧?
有时候老蒯自己将重做成的金子送到县衙。
“好东西呀!”县太爷把热乎乎的金器拿在手里抚摸,“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儿。”
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儿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
咋还有这样的怪癖?送礼的客人大惑不解。
这样的怪癖,有意思。老蒯笑了笑。
董其做了三年安东知县,老蒯靠金匠的手艺攒了不少钱,买了房,娶了妻,算上是小康之家了。
即将离任的时候。董其来到了老蒯的作坊:“这几年你没少赚吧——我的东西呢?”
老蒯弯腰先啐了一口痰,这才朝董其拱拱手:“您的东西一点儿不少,都攒着呢。”
看到那一枚枚耳屎大的碎金。董其眯起眼睛拿在手里抚摸:“好东西呀,只可惜还是太少。再做几年知县就好了。”
“大人您想要多少?”
“至少三十两吧。安东地势低洼。而老城墙多处倾颓,春夏屡遭古淮河水患——三十两。该能修好了吧。”
想起水漫安东时董其带人戽水的好笑场面,总是咳嗽的老蒯忍住了快到嘴边的一口痰:“放心吧,不够的部分我来出。”
“你?”董其睁大了眼睛,“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三十两黄金,把你老蒯当个猪卖了也远远不够呀。”
“嘁——”老蒯晃了晃手中的锤,“我会碾金。一碾,金就多了——不仅仅是面积变多,重量也会变多。”
(选自《小说月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句子详细介绍了蒯金匠熔金过程,体现了蒯金匠技法之娴熟、手段之老道,充分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
B.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县令与蒯金匠、蒯金匠与客户交谈的一些场景。表面上看起来很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主人公的形象。
C.小说中县令说:“你来了,那就不好玩了”及“那么大的事,你老蒯掺和就不好玩了”,语言诙谐,强调了县令想通过巧妙手法获得金子,不想让老蒯掺和其中。
D.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匠心独运,先抑后扬。先叙述了县令索金和蒯金匠熔金过程中的偷梁换柱等不良行为。结尾情节出人意料,赞美了二人的美好形象。
5.县太爷董其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6.为什么说蒯金匠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纳:使进入
B.旋见鸡伸颈摆扑
旋:顷刻
C.力叮不释
释:消失
D.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靡:倒下
8.以下选项中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庞然修伟
项王默然不应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大行不顾细谨
C.乃赏成,献诸抚军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则应节而舞
项王按剑而跽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
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
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
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12.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3.《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鸿门宴》中樊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来治理夹在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又有饥荒的千乘之国,等到三年,便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改错题
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②尽管我们很渺小,但也应该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③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晩年的保障;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④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⑤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⑥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彻地宣布——我很重要!
六、材料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朝大儒方孝孺说:“虚己者进德之基。”告诉我们谦虚是进步的基础。
面对乱世,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高度自信的孟子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圣人。
做人应该谦虚谨慎,还是自信坦荡?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行知中学”)学生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A
3.①我国建立起一套国家层面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②拥有市场化、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③我国的废品分类具有专业水准,能够分门别类,细分细化。
解析:1.以偏概全,由材料一可知,垃圾收集时情况会有不同,当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内置垃圾袋后,再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即可。
2.“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错误,选项化未然为已然,材料二中说“……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只是“有望”“似乎”,并非已经成为事实。
3.材料二第二段说“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由此可知,答案应在下文,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4.A
5.①这样的情节安排说明县令非常需要金子。退还金器又说明县令不贪婪,而是通过比较隐蔽的手段获得金子,是为筹集治水所需。通过这一情节充分刻画了县太爷董其足智多谋,一心为民,清廉美好的形象。②县太爷董其让娘子把别人送的金子化掉,又做成原来的东西,是为了揭示县太爷董其已经知晓了蒯金匠偷梁换柱的秘密,为后文写县令离职时向蒯金匠要金子治水及蒯金匠也愿意出钱治水等情节做铺垫。
6.①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文章绝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写县令,主要起陪衬作用;②小说主要围绕蒯金匠的故事展开情节。叙述了蒯金匠碾箔贴金,蒯金匠开店常常偷梁换柱、蒯金匠愿意出钱治水等故事;③蒯金匠是小说要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的金匠,小说主题主要是赞美这一美好形象的。
解析:4.“说明了蒯金匠竟然在客人的眼皮底下以假乱真行为的贪婪和卑劣”分析错误。从全文看,蒯金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与县令形成了默契,是为了筹集治水所需资金,不能说蒯金匠行为贪婪和卑劣。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文章写老蒯做县太爷的生意——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把刚打好的金器送到县太爷手里,通过县太爷的口介绍了县太爷特殊的癖好“好东西呀!我的喜欢和你们不一样。我就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儿”,后面又写“一会儿,金器冷了。县太爷刚才的热乎劲儿也没了——他退还了金器”,首先这个情节中县太爷先是收下了金子,命人送老蒯那儿熔化再打成原来的东西,还说“好东西呀”,把新打成的金器拿在手里把玩,说明县太爷喜欢金子。可是等到新打的金器冷却了以后,就把金子还给了送礼的人,再结合前文对老蒯偷梁换柱,留下耳屎大的金子的介绍,县太爷让其娘子把别人送的金子化掉,又做成原来的东西,说明县太爷已经知道了老蒯偷梁换柱的秘密,把冷却的金器还给送礼的人,只偷偷留下老蒯换下的耳屎大小的一块,说明县太爷不贪婪。在根据后文老蒯和县太爷即将离任时的对话,可知县太爷通过老蒯获得金子的目的是筹集治水所需,通过这样偷梁换柱的方法筹集治水所需的费用,体现了县太爷的足智多谋,一心为民,清廉。还有,这里写县太爷喜欢将别人送的金子还做成原来的东西,喜欢金器刚从操作台上拿下来时的那股热乎劲儿,过后又退还了金器,为后文写县太爷即将离任时向老蒯要金子治理水患,老蒯知道县太爷让其偷梁换柱的目的以后,愿意出钱治水等情节做铺垫。
6.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文章的标题、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主旨表达几个方面分析。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围绕蒯金匠的故事展开的,绝大篇幅都是描写蒯金匠的,首先小说的标题是“蒯金匠”,首先写蒯金匠利用自己高超的碾金箔技术给县令董其写的“摹古绘今”四字贴金,在关帝庙前讨得一个门面,开了金店,主要接了化金的生意。然后写蒯金匠在化金时偷梁换柱,偷偷换下顾客一块耳屎大小的金子,帮助县令董其换下送礼人一块耳屎大小的金子。最后写当蒯金匠知道县令董其换下送礼人金子的目的是筹集治水的款项时,拿出钱补齐还缺少的治水款项,塑造了一个头脑灵活,愿意出钱治水的金匠形象,表达了对这一形象的赞美之情。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条从文章的标题、情节展开、人物形象、主旨表达几个方面作答即可。
7.C;8.B;9.B
10.他想囤积蟋蟀来谋利,抬高它的价值,也没有买的人。
解析7.“释”,结合“力叮”分析,译为“放开”。
8.A项,形容词词尾。B项,连词,但是;动词,顾及。C项,连词,于是,就。D项,连词,表修饰。
9.文中“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是小蟋蟀战胜“蟹壳青”而非公鸡时的神态。
10.“居”,囤积;“之”,代词,指蟋蟀;“以”,介词,用;“为”,谋取;“而”,连词,于是;“高”,抬高,使……高;“其”,代词,指蟋蟀;“直”,通“值”,价值;“售”,买。
11.D
12.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
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颈联中“白衣”代指平民,“千载白衣酒”意为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一生青女霜”是说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包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菊花悠然自得的情状和美丽芳香的形象,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以菊花自比,写自己如同菊花是一介白衣,历经坎坷,暗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尾联是主旨句,作者以警告的口吻告诫春天的花丛不要轻浮刻薄,菊花虽然开在秋天,但菊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那些官场得意的公卿的不满,以及甘于享受一介白衣的自由和坦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据诗意可知作于秋日菊花盛放之时。作者生活在动乱迭起的晚唐时期,久受压抑,其所作之诗,多讽刺现实或官僚集团,这首诗即是借咏物而刺世之作。
开头两句写一年将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想不到篱笆旁边的数枝菊花开放了,为凄冷的深秋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放,清香就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明写菊花是一介白衣,也历尽了人间的沧桑。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菊花,实际是作者自身的慨叹。据史载,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讥讽,因此为公卿所恶,曾十上不中。“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你们为官固然好,可“我”作为一个“白衣”,也有“我”的自由、坦然。可见,我们“彼此有行藏”啊!此诗以轻巧从容见长,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1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解析:注意“贰”“谨”字的正确书写。
16.答案:②“我们”放在“尽管”之前。③“倾诉衷肠”后面添加“的对象(或‘的人’)”。⑤“走进”改为“翻开”或将“一页”改为“天地”。⑥把“无数的”放到“生灵”前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均为“我们”,应将其移至“尽管”前;③句成分残缺,应在“倾诉衷肠”后加上“的对象”或“的人”;⑤句搭配不当,应修改“走进”与“一页”中的一个词,使搭配得当;⑥句语序不当,应把“无数的”放到“生灵”前面。
17.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涉及两则名言,首先应分析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内涵,其中,第一句话是说谦虚对一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第二句话是说做人要像孟子一样自信、有担当;然后从中归纳概括,确定立意。如综合两则材料,既要认识到个体的局限,保持谦虚的胸怀,又要看到人生的价值,拥有乐观自信的心态。两则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为人处世中,谦虚和自信的辩证关系。材料能体现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本题要求写作一篇演讲稿,因此要按照演讲稿的格式,开头有称呼,结尾有结束语。写作时应明确自己的观点,宣传有关治学、修身、立世的美好品德,注意表达的口语化和现场感。
立意提示
①谦虚好学才能不断进步;②民族复兴需要自信担当;③谦虚为人,自信处世。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②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③谦虛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不谦虚则成反比。——普列汉诺夫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人民日报》
⑤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⑥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
⑦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⑧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⑨自卑的人,总是在自卑里埋没自己,记住,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王绍男
(2)事实素材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对此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②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