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三单元《书,知识的大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第三单元《书,知识的大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9 22: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修《书,知识的大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篇演讲词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通过诵读文章主体、分析语言特色,体会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3、以“书,知识的大厦”为基础,逐层把握作者分述内容的现实意义。
4、将学生演讲与教师演讲相结合,由理论转为实践,学会评价演讲辞,利于学习演讲时的相关要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文辞特点,学会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从文章“分析问题”部分中的书籍知识获取现实意义;从学生以“书”为核心的演讲中总结演讲的注意要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在必修二的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演讲辞,有蔡元培先生对北大学子的殷殷叮嘱与满怀期许,有马丁路德金高呼“我有一个梦想,人人生而平等”,坚守在民主、平等、自由的大道上,亦有恩格斯痛悼缅怀挚友,追忆他伟大的一生。不难看出,每一篇演讲辞都是具有针对性、可讲性、可听性的,总有着其与众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将跟随景克宁先生一同走进《书,知识的大厦》,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传递了关于“书”的哪些内容?
二、名家评点、走近作者,自我独白、了解其人
景克宁迄今为止创造了三大奇迹:一是23年的牢狱之灾能够坚持活下来;二是因为反林彪被判死刑却又能幸免于难;三是身患绝症居然能战胜病魔。
——选自《山西日报》姚姬娥《创造生命奇迹的人》
他的睿智的思维,流畅而动人的语言,神采奕奕的情态,澎湃的激情,尤其是他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对真理的执著追求,犹如一团烈火,燃烧着听众的心,激发起向上的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有人唏嘘,有人拭泪,有人抽泣,然后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敬佩,景仰,是青年发自内心的感情。
——选自德州一中校长傅国杰
《真理的播火者》
景克宁先生一生与书结伴而行,生活中不能一日无书。他说,书是一个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它绝不会在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年轻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本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一主题的众多演讲词中的一篇。
教师明确:景克宁先生是非常著名的演说家、学者、教育学家,他被誉为“创造生命奇迹的人”,饱受牢狱之灾被打为“右派”,因言辞抵触林彪而被判死刑,身患绝症,依然20多年奔波于演讲台上,他在生活的炼狱当中是一位强者、智者。当我们去聆听景克宁先生的演讲时,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他睿智的思维、流动的语言以及他向我们传递的智慧与思想,因而青年人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敬仰。
当景老演讲时的图片呈现于眼前时,我们能看到一位老者神采奕奕,在演讲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这种独特的风采来自于他厚实的学识,更来自于他一生与书为伴,年轻时,书带给我们无限的知识,年老时,当我们饱经磨砺与坎坷时,书又能给予我们慰藉与激励。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学生呈现、教师点拨
问题1:结合课前预习内容,理清本篇演讲词的结构脉络。
提示:切分文章层次,把握基本内容,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角度入手。
学生1:中心论点:书是知识的大厦;
分论点:对历史世界的认识,对自然宇宙存在的认识,对理性科学的认识,对感性、做人道理的认识,对人物情感和精神的认识。
学生2:中心论点:书是知识的大厦;
分论点:世界的大门、历史的通路,古今中外皆可观;自然的帷幕,感受宏观到微观;打开了数学、物理、化学的世界,揭开自然之谜,探复杂,观永恒;可以与历代伟人巨匠对话,懂得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真谛;拿到了观识人类社会的钥匙,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
学生评价:前者精要概括,得出关键;后者摘录文本重点词进行整合,详细具体。
教师明确:书,知识的大厦从五个方面阐述:
①打开书,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历史的通路;书可以让你观兴替、识规律;
②打开书,揭开了自然的帷幕,直观宇宙、人类;书可以让你览宏观、察微观;
③打开书,打开了数学、化学、物理的世界,揭开科学之谜;书可以让你探复杂、观永恒;
④打开书,与历代伟人巨匠对话,明白生活的真谛、人的价值;书可以让你得智慧、明方向;
⑤打开书,眼见社会百态、人的喜怒哀乐与命运变迁;书可以让你净心灵、拓境界。
全体学生齐读分论点,感受作者写作形式及特点,再一次把握文章的具体层次。
问题2:演讲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书是“知识的大厦”的请以其中一个方面为基础,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把握文章的分论点,学会筛选整合、归纳概括每一层次的要点;联系所学或自身经历,理解获取知识的现实意义。
学生1:与伟人的对话,霍金,虽然历经身体病痛的折磨,但依然没有放弃对科学探索的信念与勇气。
学生2:牛顿对自然科学的贡献,爱因斯坦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杨振宁对物理学中的力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生3:社会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许多人空有善心,但缺少善行,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很难实现善心到善行的转变;还有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呈现了自己优雅的气质。
学生4:自然科学上,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了草药的外观、功效、历史、地理来源等,对后来者的学问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问题3:陈骙在《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谈谈文中连用五个“不是吗……”引出排比段的独特效果。
提示:从演讲词、演讲者、听众的角度分析。
学生1:可以让整个演讲辞更具有信服力、演讲者的情感传递更为直观,演讲的气势强。
学生2:使演讲者与听众产生一种对话交流,形成一种共鸣。
教师明确:从演讲词的形式上来说,层层递进、富有气势,能增强演讲的说服力;从演讲者的角度来说,能起到强化情感的作用,彰显满怀激情与奔放风格,形成一种“讲”的美感。从听众的角度来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使之“听”的重点明朗,能更好地受到触动与感染,达到演讲号召呼吁的目的。
技法小结:巧用排比,增强语势。
问题4:“恩格斯曾赞美人类说:人类是地球思维的花朵。我认为人类思维的花朵就开放在不朽的书里。思维之花就是知识之花,怎么能不开放在书里呢?”文章结尾处这一段言语可谓振聋发聩,请你谈谈其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
提示:从语段内容、结构位置、表达技巧、作者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1:运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强调了文章了主旨,回扣标题,体现了作者号召人们读书的殷切之情。
学生2:阐明了观点,总结上文、点明主旨,采用比喻,加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加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教师明确:关注文章结尾的作用;明确反问和比喻修辞手法的效果,把握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态度等。观花,则在肥沃的土壤;读书,则在高耸的大厦。
技法小结:巧用反问,余味悠长;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六、演讲实践,学生展示与评价
哲人有云,人生有三层楼:实用层面、审美层面、哲学层面。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
演讲者:于珊珊
演讲题目:你今天阅读了吗?(演讲稿见附件)
演讲者:罗一凡
演讲题目:读书的意义(演讲稿见附件)
演讲者:孙肖晨阳
演讲题目:书,文明的使者(演讲稿见附件)
学生评价:孙肖晨阳的演讲用自己的话呈现了自己的观点及论述,能流畅地呈现演讲内容;
学生评价:罗一凡的演讲情感比较激昂,还有演讲的肢体语言,有利于他演讲的呈现;
学生评价:从普遍的社会现象引入到对阅读的具体看法,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就是一点紧张。
教师明确:演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题鲜明,内容充实;②感情充沛,张弛有度;
③神情自信,仪表大方;④语言灵活,表达流畅;
技法小结:语意传情、语音传情。
七、演讲实践,教师分享与总结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演讲者:郑艳红
演讲题目:做一粒“读书种子”
“读书种子”绝不可断绝,一旦断绝将无力传承文化,今天我要演讲的话题是《做一粒“读书种子”》。这样一个话题源自于我买的一本书《闻闻大自然的味道》,在亲子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它以绚丽的色彩、迥异不同的味道吸引着我和我的孩子,这本书来自于我孩子的早教老师,我当时特别好奇,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往往流于一种文字的传递,殊不知可以通过嗅觉去感知,在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儿、水果、食物、香料等,你可以通过闻的方式一一去感知它们的与众不同,我觉得特别的新奇。
随后我带着这本书去到了哪里呢?我去到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在这期间因为这本书价格较为昂贵,我很犹豫要不要把这本书带过去送给那里的孩子们,我拿出来又放进去,最后又拿了出来,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特别羞涩难以亲近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文涛,但当我把书递到他的跟前让他闻一闻时,他露出了腼腆的笑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就因为一本书被拉近了。我觉得一下子就受到了触动,我不是在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将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分享给他人,因为这种分享,我去到了我孩子的幼儿园充当一天的小老师,去给他们讲了另外一本书《鼠小弟的一天》,而这本书所讲的就是鼠小弟摘苹果的故事,讲它如何通过团结协作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我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给孩子剪好小贴纸,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些事,源自于什么呢?书,可能传递给我们的是知识、美好的瞬间,但更需要我们去把美好的东西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种传递就像心中的一粒“种子”一样,这颗种子就是“读书种子”。
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怀揣这样一颗“种子”,慢慢地去孕育它,让它慢慢长大、慢慢发芽、长为参天大树,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将自己的美好生活传递给每一个人。
八、布置作业,夯实知识
必做题:以“呼吁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融入情感、选用手法等。
选做题:拓展阅读《杨绛:想得太多,那就读书吧》、林海音《窃读记》,谈谈对于“读书”这一话题的感悟。
思考题:除了文中作者所谈及的知识外,你认为在书本阅读过程中,我们还会有哪些其他的收获?
九、教学思路与反思
教学思路:
问题设置上,从整体到局部依次呈现,梳理全文脉络、分析文章主体、赏析演讲辞技法等,并结合探究重点,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到同伴互助,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延伸知识,把握演讲辞的现实意义;
教学环节上,实现三个“个别与一般”的转变:从演讲辞的基本结构到本篇文章脉络的分析;从文中作者所谈及的知识内涵及其重要性到联系现实与生活经验谈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从学生以书为核心的演讲实践到教师即兴演讲的归纳总结,以三次转变来实现。
学生活动上,主要关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合作延伸、课后拓展学习,课前要求学生完成文本自学,主要针对文章结构与课后习题;课堂上注重小组合作,主要探究文本内涵及知识延伸、演讲实践及同伴互评总结;课后督促学生完成以“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为话题的演讲辞,并进行拓展阅读,三环相扣,夯实演讲辞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PPT设计上,幻灯片内容略多,学生来不及审题,可以更为精炼的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词或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点探究部分,应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逐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小组同伴归纳总结,避免强硬牵引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上,明确要求学生完成特殊符号的标注,抓住不同文体相似写法的关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实践,并做到牢记于心;
4、演讲辞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时刻关注、认真聆听,将优点记录和核心评价进一步加强,进而启发学生思考自身演讲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