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并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认识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识记一战期间著名战役概况,提高学生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识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分析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理解一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背景
2.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依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现象: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了倒挂现象;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概括欧洲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主要矛盾,并分析这些矛盾形成史实及其影响?
德国
法国
俄国
英国
1913年军备总支出
21 亿马克
13 亿马克
20 亿马克
15 亿马克
1913年军备人均负担
31.27 马克
33.5 马克
11.5 马克
32.9 马克
1905年战列舰
16 艘
12艘
44 艘
1914年大小军舰
391艘
688艘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3对主要矛盾:
(1)法德矛盾: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2)英德矛盾: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3)俄奥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66675123190
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2876550373380瓜分塞尔维亚,甚至全部吞并塞尔维亚,粉碎“大塞尔维亚主义”是奥匈帝国的既定国策。
6667553340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小结 一战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5)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6)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拓展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一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萨拉热窝事后不久,德奥集团即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双方: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到协约国一方。
思考: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一战的性质: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德国:争夺世界霸权,摧毁英国海上霸权,夺取英法殖民地。
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肢解土耳其帝国。
奥匈: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俄国: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日本: 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意大利: 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美国:捞取战利品,夺取战后世界霸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决定性战场--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 PK 德
南线:巴尔干;塞尔维亚、俄 PK奥匈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 PK 德、奥匈
476257620
2.第一个阶段(1914)
德国:马恩河战役
时间:1914年9月
兵力:一百五十万人
伤亡:三十四万人
结果: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双方形成 相持局面,宣告“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拓展 施里芬计划: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2)日本:
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1915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资料拓展 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后经中日协商,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彻底废除。
3.第二个阶段(1915-1916)
(3)西线:
凡尔登战役--1916.2关键词:毒气弹、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 关键词:坦克、索姆河地狱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英军仍掌握着制海权。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的一年,整个 1916 年战局再次有利于协约国方面,特别是德军在凡尔登进攻的失败,标志战略主动权已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4.结束
(1)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材料1 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2“只有时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③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归还;
④捞取战利品,夺取战后世界霸权
(2)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4)1918年11月,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合作探究
材料 同盟国和协约国力量对比
世界制造业产量:德奥占19.2% 英法俄占27.9
陆军人数:德奥达636万 英法俄三国达873万
战争后备力量:同盟四国人口为1.45亿,英法俄和意大利人口达2.88亿。
所利用资源:同盟国只有本国及被占有国的资源;协约国能利用殖半殖的资源,利于长期作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力量的对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
2、军事战略方面: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德国被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奥匈帝国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定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主要内容: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 实质
凡尔体系赛的实质: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等地区的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合作探究 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材料1: 20世纪20年代英国、法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年 份
英 国
法 国
1919年
89.8
57.0
1924年
108.4
109.9
1926年
106.4
127.2
1929年
125.3
125.2
材料2:……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达到48.5% ,超过了英、德、法比重总和的79%。——《世界近现代史》(下)
根据材料分析凡尔赛体系的性质和影响?
3.性质: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等地区的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4.影响:
①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欧洲新兴民族国家。
③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解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④建立国际政治组织维护国际秩序顺应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要求。
拓展 如何理解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瓜分德国、土耳其
②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英法之间、英美之间、美日之间
③协约国与苏俄的矛盾:策划武装干涉;苏俄长期遭排斥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战后中国、印度、埃及人民的反抗运动
⑤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
(二)国联
1.首倡者及意图: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2.国联宗旨:国联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3.“全体一致”原则
4. 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 评价:
①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总结:一战的影响
1 .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
(1)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3)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和平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