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二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节课聚集: 
1.萨顿的假说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一部分 
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萨顿假说 
萨顿:美国遗传学家(1877-1916)用蝗虫细胞作材料 
 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萨顿-蝗虫 
项目 
基因 
染色体 
生殖过程中 
存在 
体细胞 
配子 
体细胞中来源 
形成配子时 
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形态结构相对稳定 
成对 
成对 
成单 
成单 
成对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依据: 
(1)内容: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一、萨顿的假说 
看不见 
染色体 
基因 
看得见 
平行关系 
D d 
D 
d 
   基因在染色体上 
D d 
D 
d 
在减数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一、萨顿的假说 
减数分裂的核心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核心 
 
思考与讨论 
 参考萨顿的假说,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D或d),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中染色体上黑色横线代表基因的位置)。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 
一、萨顿的假说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类比推理 
一、萨顿的假说 
思考: 
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举例:小明初中时期数学不好,长大以后却是地区富豪,那是否意味着如果小李在初中时期数学不好,长大后也会成为富豪呢? 
 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 
启示:摩尔根的这种大胆质疑,科学务实的研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一、萨顿的假说 
摩尔根:我更相信的是实验证据!我要通过确凿的实验找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实验证据 
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第二部分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于1933年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 
果蝇 
 昆虫纲双翅目,体长3—4mm。在制醋和腐烂水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实验材料的选择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 
雌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有何异同? 
3对常染色体+ 
3对常染色体+ 
XX 
XY 
染色体 
的类型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如X、Y染色体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果蝇的染色体组成 
易错点 
与性染色体有关的两个“并非” 
(1)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有性染色体 
 ①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才有性染色体。 
 ②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染色体。 
(2)并非所有生物的X染色体都比Y染色体短 
如人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长。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摩尔根选用实验材料: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 
①相对性状多而明显,如长翅和残翅等; 
②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 
③染色体少易观察染色体数目少,仅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易于观察。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选择果蝇做实验材料的原因 
P: 
F1: 
F2: 
红(雌、雄) 
白 (雄) 
3/4 
 1/4 
红眼 (雌、雄) 
× 
F1雌雄交配 
①此实验现象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②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果蝇的显隐性性状? 
③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结果有哪些现象? 
①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 
②F1全为红眼?红眼为显性性状 
③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假设一: 
 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在 Y染色体上 
假设二: 
 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在 X染色体上 
假设三: 
 控制眼色的基因在 X、Y染色体同源区上 
摩尔根及其同事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可能会作出几种假设?哪种假设能解释实验结果?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同源区段 
非同源区段 
XY染色体 
存在等位基因 
无等位基因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提出假设 
3、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如果用W表示控制红眼的基因,用w表示控制白眼的基因,则雌性和雄性果蝇眼睛颜色的性状分别有哪些类型?请画出遗传图解。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同源区段 
非同源区段 
XY染色体 
存在等位基因 
无等位基因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提出假设 
白眼的遗传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最可能的假设是什么? 
假设二: 
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在 X染色体上 
存在等位基因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提出假设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雌果蝇基因型 
雄果蝇基因型 
红眼 
白眼 
 (XWXW)或(XWXw) 
 (XWY) 
 (XwXw) 
 (XwY) 
P 
F1 
F2 
× 
XWXW 
XwY 
XW 
Y 
Xw 
配子 
XWY 
XWXw 
× 
Xw 
XW 
Y 
XW 
XWXW(雌) 
XWXw(雌) 
XWY(雄) 
XwY(雄) 
3/4红眼(雌、雄) 1/4白眼(雄) 
3/4红眼(雌、雄) 1/4白眼(雄) 
动动手: 
根据假设试着用遗传图解来解释果蝇杂交实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你能运用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他们的解释吗? 
XWY 
红眼雄果蝇 
XwXw 
白眼雌果蝇 
× 
XWXw 
红眼雌 
XwY 
白眼雄 
雌果蝇均为红色,雄果蝇均为白色 
测交亲本 
测交子代 
测交亲本 
XwY 
白眼雄果蝇 
XWXw 
红眼雌果蝇 
× 
测交子代 
XWXw 
红眼雌 
XwXw 
白眼雌 
XWY 
红眼雄 
XwY 
白眼雄 
红:白 = 1:1 
雌:雄 = 1:1 
正交 
反交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注意: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并未设计亲本的正反交实验 
2.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还能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吗?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红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因为X染色体上的红眼基因对白眼基因为显性,所以不会出现白眼雄果蝇,这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结果不符;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且X染色体上没有显性红眼基因,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的杂交后代中雄果蝇全为白眼,也不能解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结果。 
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方法 
结果 
基因的位置 
统计调查 
根据子代某性状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来推断 
比例相同 
一般在常染色体上 
比例不同 
一般在X(或Y)染色体上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的方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方法 
结果 
基因的位置 
设计遗传杂交实验 
若已知显隐性:采用雄显×雌隐 
若子代雌雄中各表型比例相同 
在常染色体上 
若子代雌显∶雄隐=1∶1 
在X染色体上 
若不知显隐性:采用正反交 
若两组子代雌雄中各表型比例均相同 
在常染色体上 
若有一组后代表现为雌全与父本一致 
雄全与母本一致,在X染色体上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的方法 
果蝇有4对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大约有1.5万个。 
人有23对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大约有3.5万个。 
思考:基因与染色体在数量上还存在什么关系?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思考:基因在染色体上怎么排列?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5、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思考:用什么方法显示出来的? 
③现代分子生物学利用荧光标记 
在基因研究中,下列成就分别是由哪些科学家来完成的? 
①提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观点。 
②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并提出“等位基因”概念。 
③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④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孟德尔 
约翰逊 
摩尔根 
萨顿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 
6、重要遗传学发展历程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孟得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三部分 
A 
a 
a 
A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A 
a 
B 
b 
A 
b 
a 
B 
B 
A 
a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并不是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并不是真核生物中所有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3)并不是所有生物中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如原核生物细胞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3、基因的行为并不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C、萨顿对蝗虫的观察 
 A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题型一:遗传实验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D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题型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A.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细胞内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D 
2.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1、下列生理活动,能使基因A和基因a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的是( ) 
A.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细胞分化 D.受精作用 
2、豌豆的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 
 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的 
 B、F1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 
 C、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B 
 D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题型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D 
3.最能正确表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 
C 
题型四: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情况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1. 
D 
2. 
3.下列哪项自交后代会出现分离比为9:3:3:1的遗传现象(  ) 
C 
1、右图示果蝇的原始生殖细胞,图中 
1、1′……4、4 ′表示染色体,B、b、 
W、w分别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分别由位于X染色体 
上的W、w控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是__________。 
(2)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常染色体,而__________属性染色体。 
卵原细胞 
1和1′, 2和2′, 3和3′ 
4和4 ′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题型五:果蝇的染色体组成 
 (3)该细胞中有_____个DNA分子。 
(4)该果蝇基因型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减数分裂它可产生_______ 
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8 
BbXWXw 
4 
次级精母细胞 
雄 
XAY 
红眼雄果蝇或白眼雄果蝇 
2. 
1、下列各项中,肯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 
A.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B.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C.精子和男性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和男性小肠上皮细胞 
D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题型六: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D 
2. 
C 
四、“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关题型 
题型七: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1. 
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