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3张PPT)+ 朗读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23张PPT)+ 朗读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8:08:3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导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被历代人所认可,它出现在好多作品中,同样,我们今天要学的《虽有嘉肴》也蕴含有这样的道理。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重点词语解释。
(1)旨:味美。
(2)至道:最好的道理。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反:反省。
(5)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问题探究
1.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问题探究
2.“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兑命》的引用是否多余?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问题探究
3.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比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便“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便“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问题探究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故步自封,而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这样,教师在教育别人的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学问,并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课后作业
1.背诵并用正楷字默写课文。
2.把学完本文后获得的启示写在日记本上。
大道之行也
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要学习《大道之行也》,在进入课文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上任时提出了一个特别美好的执政理念,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而两千年多前,我国也有一个类似于“中国梦”的对社会的美好构想,给它定名为“大同”,我们今天就要来领略大同社会的美好。
整体感知
重点词语解释
(1)大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2)修:培养。
(3)分:之分,职守。
(4)归:归宿。
(5)作:兴起。
整体感知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与”同“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词类活用
(1)故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2)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3)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整体感知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整体感知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整体感知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都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问题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
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问题探究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