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课件(31张PPT,含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课件(31张PPT,含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6:03:49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陶渊明
21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大家认为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如果世外桃源真的存在的话,那同学们想不想生活在那个没有作业困扰,没有尘世打扰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呢?课文中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题材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技”。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并兼有议论、抒情。
(1)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2)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3)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4)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记”的分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以致迷路而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渔人以前未曾见过,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做了铺垫。
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进入桃花源不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桑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韵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的应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花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最后两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
4.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积累语句。